邹海洪,恽景廷
(江苏省太湖干部疗养院健康管理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6)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非糖尿病患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相关危险因素
邹海洪,恽景廷
(江苏省太湖干部疗养院健康管理中心,江苏 无锡 214086)
目的 研究非糖尿病人群中有糖尿病家族史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的影响因素。方法138例2012年4月在我院健康体检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非糖尿病患者,以AIP 0.06为临界点,分为非致动脉硬化组(AIP<0.06,91例)和致动脉硬化组(AIP>0.06,47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体重指数(BMI)、腰围(W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BUN)、肌酐(Cr)、空腹血糖(FPG)的差异。结果与非致动脉硬化组比较,致动脉硬化组患者的SBP、BMI、WC、TG、UA均明显升高,HDL-C明显降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IP与性别、SBP、DBP、TG、LDL-C、BMI、腰围、Cr、UA、FBP呈正相关(P<0.05),与HDL-C(P<0.05)呈负相关。与年龄、TC、BUN无明显相关性。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TG、HDL-C、WC、UA是AIP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与TG、HDL-C、血尿酸与AIP的关系紧密,应有效预防和减少这些危险因素的影响。
糖尿病家族史;非糖尿病;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3-6350.2016.03.041
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有家族史的人群成为了糖尿病的高危人群[1]。大血管并发症是2型糖尿病患者伤残的主要原因,比如冠心病、脑血管意外和下肢坏疽等,而大血管并发症主要是由动脉粥样硬化(AS)所致。甘油三酯(TG)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比值的对数转换值log (TG/HDL-C)被称为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AIP),Dobiasova[2]的研究表明AIP与LDL颗粒直径相关良好,可间接反映LDL颗粒直径,对机体动脉硬化是否易感做出判断。本文通过对有糖尿病家族史但未确诊糖尿病人群的健康体检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以期为糖尿病及其大血管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
1.1 一般资料 以2012年4月在我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父母中至少一人患有2型糖尿病)的人群共138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5~63岁,平均(45.64±8.61)岁,其中男性82例,平均(46.28±8.99)岁;女性56例,平均(44.71±8.00)岁。因习惯上以LDL-C颗粒直径<25.5 nm为致动脉硬化表型,而25.5 nm对应的AIP值为0.06[3]。因此以0.06为临界点,将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分为AIP<0.06的非致动脉硬化组(共91例)和AIP≥0.06的致动脉硬化组(共47例)。排除空腹血糖≥6.1 mmol/L或既往确诊为糖尿病的患者。
1.2 方法 (1)体格检查:对所有人员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及体格测量,包括身高、体重、腰围(WC)、血压,测量工作均由专业的内科医师或护士完成,体重指数(BMI)的计算为体重(kg)/身高2(m2)。(2)生化指标测定:全部对象体检前3 d低脂饮食,空腹12 h后清晨采集静脉血样,其中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血尿酸(UA)由酶法测定。FPG由改良的己糖激酶法测定。所有检测项目均采用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危险性分析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 致动脉硬化组患者的收缩压(SBP)、BMI、腰围、TG、UA较非致动脉硬化组明显升高,HDL-C降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舒张压(DBP)、TC、LDL-C、BUN、Cr、FPG组间比较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AIP与各项危险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AIP与性别、SBP、DBP、TG、LDL-C、BMI、腰围、Cr、UA、FBP呈正相关(P<0.05),与HDL-C(P<0.05)呈负相关。与年龄、TC、BUN无明显相关性,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
组别致动脉硬化组非致动脉硬化组t值P值SBP (mmHg) 136.02±18.04 124.16±17.76 -4.93 0.023 DBP (mmHg) 82.13±11.54 76.11±11.14 -1.59 0.113 BMI (kg/m2) 26.44±2.91 23.58±3.13 -6.48 0.002 WC (cm) 94.34±7.17 83.93±9.06 -9.35 0.000 TG (mmol/L) 2.75±1.42 0.94±0.29 -25.04 0.000 TC (mmol/L) 5.01±0.83 4.69±0.79 -1.81 0.071 HDL-C (mmol/L) 1.07±0.21 1.46±0.30 27.36 0.000 LDL-C (mmol/L) 3.05±0.76 2.84±0.63 -1.26 0.205 BUN (µmol/L) 5.66±1.38 5.44±1.23 -0.59 0.527 Cr (µmol/L) 70.34±18.21 59.55±11.84 -1.21 0.246 UA (µmol/L) 400.09±83.01 310.66±66.99 -7.76 0.000 FPG (mmol/L) 5.91±2.17 5.01±1.19 -1.91 0.054
表2 AIP与各项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2.3 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因变量为AIP,自变量为与AIP相关的因素,包括性别、SBP、DBP、TG、LDL-C、BMI、腰围、Cr、UA、FBP、HDL-C、年龄、TC、BUN,结果提示:影响AIP的因素有TG、HDL-C、腰围、UA,见表3。
表3 AIP影响因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有研究表明,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发生糖尿病的概率远远高于普通人群[4]。杨芳等[5]的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大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是非糖尿病患者的3~6倍,王永翠等[6]发现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而AIP作为一个间接反映LDL-C颗粒直径又易得的指标,可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大血管并发症危险性的一个指标。2型糖尿LDL代谢特点是小而密LDL(sdLDL)占主导优势。sdLDL由于颗粒小,更易侵入血管壁,进入后也易于与细胞壁上的氨基葡聚糖结合,粘附细胞上,启动胆固醇在动脉壁的沉积[7]。所以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了解血浆LDL颗粒分布比LDL-C水平更有价值。目前测定LDL颗粒大小的技术方法繁琐且价格不菲,在普通临床实验室不能常规开展,因此找到能简单快速的判断LDL颗粒大小的方法很有必要。AIP能间接判断LDL颗粒大小,AIP值增加(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sLDL比例相应增高[8]。有研究发现糖尿病家系中患者与糖耐量正常一级亲属存在sdLDL增高现象[3]。本研究分析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人群致动脉硬化组组TG明显增高,HDL-C明显降低,TC和LDL-C无明显差异,AIP与TG、LDL-C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TG、HDL-C是AIP的独立影响因素。两组间LDL-C水平虽无明显差异,但小而密LDL水平却可能存在差异。因此应积极控制血脂代谢的紊乱。
研究发现AIP与BMI呈正相关。本研究以AIP0.06为临界点分组,结果发现致动脉硬化组具有较高的BMI和腰围,相关性分析发现AIP与BMI及腰围正相关,腰围更是AIP的独立影响因素[9]。提示AIP与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关系密切。这说明,在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中,体重增加对发病起了很大作用,尤其是腹型肥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腹型肥胖的人越来越常见,但往往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对其进行积极的干预显得尤为必要。
研究发现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组较非动脉粥样硬化组血尿酸明显升高,血尿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10]。另有研究发现,血尿酸水平与AIP关系密切,尿酸与AIP呈正相关。本研究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中致动脉硬化组血尿酸明显增高,AIP与血尿酸呈正相关,血尿酸是AIP的独立影响因素,提示血尿酸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中致动脉粥样硬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1]。
总之,在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体内,在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测定未普遍开展的情况下,其较单项血脂测定更能反映患者体内脂质代谢的综合水平、间接反映LDL直径大小的指标。AIP与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TG、HDL-C、血尿酸关系密切,控制这些危险因素,可减缓糖尿病家族史人群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延迟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在临床实践中,检测计算AIP值,将更好的评估这类人群动脉硬化的风险。
[1]马晓静,贾伟平,胡承,等.2型糖尿病家系遗传特征的初步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08,88(36)∶2541-2543.
[2]Dobiasova M.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log(triglycerides/ HDL-cholesterol)]∶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lications[J].Clin Chem,2004,50(7)∶1113-1115.
[3]杨波,田浩明,任艳,等.2型糖尿病家系成员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变化及阿卡波糖或格列美脲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AIP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2005,22(3)∶560-564.
[4]娄能俊,杜书玉,辛颖,等.糖尿病家族史对糖尿病发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的影响[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48(2)∶4-7.
[5]杨芳,王中心,陈纯娴,等.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2型糖尿病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J].高血压杂志,2006,14(1)∶43-45.
[6]王永翠,刘昌盛,薄通文.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sCD40L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J].海南医学,2013,24(1)∶16-17.
[7]崔英华,李清贤,汪道文.小密低密度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5,32(3)∶142-145.
[8]Dobiasova M.AIP-atherogenic index of plasma as a significant predictor of cardiovascular risk∶from research to practice[J].Vnitr Lek, 2006,52(1)∶64-71.
[9]周筱琼,于小妹,叶雄伟,等.高脂血症患者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与血栓形成危险因子的相关性[J].中国动脉粥样硬化杂志, 2010,18(10)∶799-802.
[10]王嫘,赵心,王迪非,等.血尿酸与老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13)∶1522-1524.
[11]萧越峰,谌捷,陈文荣.血尿酸水平与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关系探讨[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4)∶527-529.
R587.1
B
1003—6350(2016)03—0460—02
2015-03-18)
邹海洪。E-mail:yifan2011zh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