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
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有急性心力衰竭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婴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王莉
目的探讨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有急性心力衰竭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2例急性心力衰竭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采取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对照组使用鼻导管吸氧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氧合指数以及机械通气治疗率、入住儿科加强监护病房(PICU)时间和病死率。结果观察组机械通气率、病死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入住PICU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有急性心力衰竭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其可有效提升患儿氧合指数,降低机械通气治疗比率以及病死率,促使患儿早日康复。
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急性心力衰竭;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
本研究为分析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有急性心力衰竭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62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实施前瞻性的、随机对照分析,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62例合并急性心力衰竭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患儿,家长均在知情状态下签订了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例。观察组中男15例,女16例,年龄2 d~10个月,平均年龄(3.1±2.1)个月;心脏病情况: 室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13例,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6例;对照组中男14例,女17例,年龄5 d~10个月,平均年龄(3.2±2.0)个月;心脏病情况: 室间隔缺损14例,动脉导管未闭12例,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5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两组患儿均接受抗感染、利尿、镇静和强心等常规综合治疗,其中观察组入院后即采取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其吸氧体积分数25%~40%,压力4~8 cm H2O (1 cm H2O=0.098 kPa);对照组采取鼻导管吸氧治疗,吸氧体积分数与观察组相同。两组患儿一旦出现进行性呼吸窘迫、重度呼吸衰竭等情况时,立即进行有创机械通气治疗。
1.3观察指标 检测并统计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后3~7 d的氧合指数;统计其机械通气治疗率、入住PICU时间和病死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氧合指数和入住PICU时间 治疗前两组的氧合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氧合指数高于对照组,入住PICU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合指数和入住PICU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氧合指数和入住PICU时间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1 mm Hg=0.133 kPa
组别 例数 治疗前氧合指数(mm Hg) 治疗后氧合指数(mm Hg) 入住PICU时间(d)观察组 31 208.9±27.5 367.4±46.5a8.0±1.8a对照组 31 209.1±27.3 255.3±47.1 11.9±3.2
2.2机械通气率和病死率 观察组患儿转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者3例,病死1例,其机械通气率9.7%,病死率3.2%;对照组患儿转为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者9例,病死4例,其机械通气率29.0%,病死率1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有肺动脉高压的发绀型或者潜在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婴儿发生肺部感染时,由于肺部感染水肿等导致其肺动脉压持续升高,引起急性心力衰竭,表现为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引发体循环或者肺循环瘀血[1]。传统临床上认为使用机械通气会减少机体心排血量,导致周身脏器血供不足,为心力衰竭禁忌证。然而近几年来,多项临床研究发现无创正压通气治疗能够改善心力衰竭患儿的氧合状态,缓解其肺水肿程度[2]。
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属于无创正压通气模式之一,具有简单易行、见效快等优势[3]。蒋巧稚[4]研究发现,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院前急救期间及早给予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能够降低患者插管率,改善其通气以及氧合状态。而本组研究中,观察组患儿入院后立即给予无创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其治疗3~7 d后氧合指数明显升高,有利于及时纠正患儿低氧血症。因此,观察组患儿最终需进行机械通气治疗者仅3例,机械通气治疗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同时,因患儿机械通气治疗率较低,其因机械通气引发的肺损伤、相关性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也随之下降,可促使患儿早日康复。另外,本组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病死率远低于对照组,可见该治疗方法能够降低急性心力衰竭患儿短期病死率,改善其预后,印证了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的临床应用优势。
综上所述,鼻塞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在有急性心力衰竭的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婴儿治疗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其在改善患儿氧合指数、降低其机械通气治疗比率及病死率、缩短患儿入住PICU病房时间上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
[1]唐俊海,熊高洁,刘漫君,等.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54例.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34-35.
[2]先雨,金萍,许锦姬,等.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通气联合咪达唑仑持续微泵静脉注射治疗婴幼儿重症肺炎.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13,20(4):387-390.
[3]石润玲.鼻塞式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治疗高原新生儿频发性呼吸暂停94例临床分析.中国妇幼保健,2015,30(11):1775-1777.
[4]蒋巧稚.鼻塞式持续气道正压(CPAP)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护理体会.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9):186-187.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8.070
2016-01-18]
450000 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