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聪
·经验交流·
不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影响
高聪
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为临床检测血常规提高准确性,作为以后诊断疾病的参考依据。方法200例血常规检测的健康体检者,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冷藏组和室温组,各100例。比较分析两组血常规参数变化。结果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室温组保存12 h与冷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的红细胞化积(HCT)、血小板计数(PLT)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样品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保存会影响检测结果,因此,临床应用中要在4℃下进行检测。
温度;血常规检测;影响
血常规检验(也称血细胞检验)是指对血液中WBC、RBC、PLT、Hb及相关数据的计数检测分析。血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对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也可提供许多重要信息[1]。为了准确诊断疾病、降低误诊率,本文通过探讨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提高血常规检测准确度,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6~12月在辽宁省义县人民医院进行血常规检测的200例结果为健康的体检者,男104例,女96例,年龄11~72岁,平均年龄(38.12±11.29)岁。按照随机对照法分为冷藏组[设定温度(4.0±0.5)℃]和室温组[设定温度(25.0±0.5)℃],各100例。两组研究对象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检测者需空腹>8 h,通过真空采血管抽取3ml静脉血,进行EDTA-K2抗凝处理,使用深圳迈瑞BC-2900区自动三分类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两组均在保存0.5、12、24、48 h时检测[2-4]。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血液标本12 h各项成分总体变化不明显,Hb和WBC没有显著的变化,原因可能是溶血素将包细胞溶解后导致细胞质流出、体积减小。与冷藏组相比,HCT、PLT变化明显(P<0.05),数值与时间成正相关性。冷藏组保存24 h的准确性很高,比室温组变化显著缓慢(P<0.05),可见红细胞在低温下代谢速度更慢,仅需少量的能量便可维持自身形态和渗透压平衡。温度越低血液标本检测合理时间的范围越大,临床工作中尽量在4℃冷藏保存标本。见表1。
表1 两组不同保存温度下检测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不同保存温度下检测指标比较(±s)
注:两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h) WBC(×109/L) RBC(×1012/L) Hb(g/L) MCH(%) HCT(%) PLT(×1012/L)室温组 100 0.5 7.48±3.39 4.50±0.58 126.58±20.62 28.28±2.99 39.60±5.70 221.90±69.98 12 7.49±3.38 4.50±0.57 126.59±20.63 28.29±3.00 42.70±5.68a 223.70±70.05a24 7.60±3.39 4.50±0.62 129.52±20.59 28.50±3.00 44.22±5.59 228.00±70.60 48 7.20±2.98 4.49±0.50 129.68±20.68 29.50±2.87 47.50±5.58 236.00±70.59冷藏组 100 0.5 7.81±2.38 4.37±0.75 126.10±20.42 28.61±2.49 39.39±5.59 230.00±79.00 12 7.80±2.40 4.39±0.70 126.03±20.40 28.60±2.50 39.40±5.60 230.10±79.02 24 7.81±2.39 4.40±0.59 126.01±20.14 28.61±2.47 39.44±5.65 231.90±79.01 48 7.83±2.41 4.35±0.68 125.80±20.41 28.54±2.50 41.50±5.58 236.90±79.01
血液是非常重要的机体营养运输介质,肩负了运输养分、激素、生物活性物质和废物的作用,对机体新陈代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组织器官通过血液的作用吸收营养、排泄废物从而调节了自身的功能。血液中的各项成分指标可以反映人体的机能变化,因此,血常规检测最常作为临床诊断依据和重要的检验内容,要想获得准确的检测结果首先要获取符合标准的血液标本,然后才能准确诊断疾病,避免误诊漏诊[5,6]。
本次研究探讨了温度对血常规检测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室温条件下保存的血液标本24 h和48 h内各项成分总体变化不大,但HCT、PLT变化明显,数值与时间成正相关性,其原因应该由于血小板随时间延长聚集并且发生肿胀,自身结构有了变化而引发细胞毒性作用。冷藏组保存48 h的准确性很高,比室温组变化缓慢,可见红细胞在低温下代谢速度更慢,仅需少量的能量便可维持自身形态和渗透压平衡。所以,低温条件下血液标本检测合理时间为48 h,室温条件下为24 h,温度越低血液标本检测合理时间的范围越大[7]。
影响血常规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很多,要想提高准确率、降低误差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检测工作:① 任用高水平、技术过硬的检验人员维护、使用血常规标本,必须要具备牢固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完备的医学理论体系,掌握常见血细胞的临床意义,熟知仪器原理、准确判读检验指标,掌握检测指标反映的临床现象。② 当采集标本完毕后尽快进行检测,尽可能缩短保存时间,若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血细胞自身消耗过多和微生物降解明显而降低了标本的质量。若标本无法尽快送检,应该在进行抗凝血处理后在室温条件下保存24 h以下或冷藏条件下保存48 h以下。③ 目前临床应用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速度快、结果精确,受到了广泛推广,但需要注意血液的稀释倍数,若稀释倍数太小则会导致细胞排队重合,若稀释倍数太大则会导致某容量内的血细胞锐减,因此稀释倍数一定要适当。④ 检验仪器同样会干扰检测结果,因此,需要经常对仪器进行保养维护,检验人员应依照操作规范清洗校准仪器,清洗掉管道中残余的血液标本,再对空白试剂开展检测[8-10]。
影响血常规检测准确性的因素很多,要想提高准确率、降低误差需要对每个环节慎重规范操作,大幅度减少人为误差和过失误差,避免过多的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如果感觉检测结果存在疑问之处要探查原因,进行纠偏降低检验误差。
[1]侯克祥.浅析温度时间对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影响.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102-103.
[2]韩秋青,王爱玲,韩风杰.不同采血方法进行血常规检验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当代医学,2010,16(1):85-86.
[3]贾茗茗.血液标本放置时间对生化检测结果的影响.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23):3252-3253.
[4]马俐.许鑫,黄凤霞,等.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实用医技杂志,2013(20):58-59.
[5]龚庆辉,银广悦,张龙,等.不同温度和时间对血常规参数检测结果的影响.吉林医学,2012,10(25):754-756.
[6]徐爱蕾,何学贤,王为,等.血常规检测的重复性和一致性研究.临床军医杂志,2011,14(3):111-113.
[7]陈国,梁荣伟.对比试验分析凝血四项检测的影响因素.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19):2369-2370.
[8]李兰云.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健康之路,2013,12(10):251-252.
[9]张春平,唐小平,钟亚玲,等.全血标本不同保存温度和时间对Sysmex XE-2100测定血细胞参数的影响.西部医学,2010,22(7):1312-1314.
[10]刘艳华.全血标本保存时间和温度对血常规结果的影响分析.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14(7):162.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220
2015-08-10]
121100 辽宁省锦州市义县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