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要素空间关系的1∶10 000 DLG数据自动整合

2016-03-01 06:29:02王万里武文波卜丽静
测绘工程 2016年2期
关键词:字段线形水系

王万里,武文波,卜丽静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阜新 123000)



基于要素空间关系的1∶10 000 DLG数据自动整合

王万里,武文波,卜丽静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辽宁 阜新 1230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在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但是,受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技术条件及数据更新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DLG数据在要素编码、数据分层、坐标系统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2]。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整合:各地区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全国统一的数据模型与技术标准,对原有的DLG数据进行整理和优化,最终建立符合自身应用情况的集成管理与服务系统[3]。在DLG数据整合方面,国内外已有相关的研究,文献[4-7]针对不同格式的源数据提出了格式转换的方法,通过人机交互,将不同的源数据分别转换成DLG数据中的一个数据层,最终达到数据整合的目的。由于不同的源数据包含了重复信息,该方法的整合结果会出现数据冗余的现象。针对数据冗余的现象,文献[8]通过对数据层的拆分与合并,提出了基于字段的DLG数据整合方法,但该方法尚不能对空间位置相关而属性无关的要素进行整合。因此,本文在文献[8-10]中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要素空间关系的自动整合方法,并以云南省1∶10 000 DLG数据整合为例,针对不同问题的整合要求,抽象出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模型,并借助一个ArcGIS二次开发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1问题分析

本文待整合的DLG数据为云南省1∶10 000 DLG数据,该数据共分为40层,数据层的命名采用6个字符。其主要存在问题为:①数据层名的长度与新标准不符;②数据分层与新标准不符;③居民地地名层缺少地名编码;④植被注记混乱:植被注记分散在VEGA(植被类型)层和ANKP(注记点)层中,且大多数VEGA层中的要素缺少植被注记;⑤面域水系与线形水系的HYDC码不统一。以问题④为例:首先,植被注记应只存在于VEGA层中,而当前的植被注记存在于VEGA层和ANKP层中;其次,从空间范围上来讲,如果VEGA层中的某要素包含一个或多个ANKP层中的要素,则VEGA层中的该要素应具有植被注记,即该要素的TYPE字段不能为空。而实际情况则如图1所示,VEGA层OBJECTID码为3332(图1(a))和OBJECTID码为3354(图1(b))的要素中各包含一个注记点,但图1(a)中的要素具有植被注记,图1(b)中的要素不具有植被注记。通过对上述5个问题的分析,本文根据不同问题的整合要求,抽象出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模型,提出了基于要素空间关系的自动整合方案。

图1 植被注记问题展示

2自动整合方案

自动整合的目的是在满足DLG数据整合要求的前提下减少人工重复作业,因此应遵循以下原则[11]:

1)统一性。明确定义DLG数据中的要素内容、表达方式、采集指标、数据模型、组织结构等内容,确保在数据生产与建库过程中数据成果准确、一致;

2)衔接性。对1∶10 000 DLG数据进行一体化设计,并保持与国家1∶50 000比例尺DLG数据的衔接和协调,为实现不同比例尺数据的上下联动更新奠定基础;

3)兼容性。充分考虑云南省1∶10 000 DLG数据的现状,统筹兼顾其生产、建库和应用的需求,设计出与国家标准一致的数据规范;

4)可扩展性。预留数据层、要素代码和要素属性的扩充空间,以便在使用过程中根据需要进行适当的扩展。扩展后的数据层、要素代码和属性项应与规范相衔接。

2.1数据层整合

数据层的整合是基于字段进行的,它是要素自动整合的前提,这一过程可借助现有数据库管理软件(如Access)和GIS软件(如ArcCatalog),用人机交互方式完成。针对云南省1∶10 000 DLG数据的数据层名长度与新标准不符、数据分层与新标准不符的问题,本文按照一对一、一对多、多对一、无对应的准则[12],根据实际情况,判断是否需要保留、拆分、合并或删除原有数据的数据层,从而对原有数据的数据层进行整合。具体做法如图2所示:①根据一对一原则,如果某数据层不需要进行字段的增减,则将该数据层重新命名后保留;②根据一对多原则,如果某数据层的字段需要分布在多个不同的数据层中,则按照新标准的要求新建多个数据层,把旧数据层中的字段分布到新旧多个数据层中,并对旧数据层重新命名,新旧数据层均保留;③根据多对一原则,如果多个旧数据层的字段应该属于同一个数据层,则选择一个变动较少的数据层作为待保留的数据层,把其他旧数据层的字段添加到该数据层中,并把该数据层重新命名后保留;④根据无对应原则,如果某数据层不需要保留,则直接删除该数据层。

整合后的数据按实体类型分为39个数据层,数据层的命名采用4个字符,前3个字符为数据内容的缩写,第4个字符代表几何类型(A:面;L:线;P:点)。例如,原有注记点层ANNLKP拆分为居民地地名AGNP和自然地名AANP两层,如表1所示。

图2 数据层整合方案

原有数据库 整合升级后的数据库原始层属性项属性定义 分 层属性项属性定义ANNLKP(点)注记点GB国标码FTYPE特征码ANNO注记NAME1名称1NAME2名称2BZDM行政区代码POP人口数 AANP(点)自然地名AGNP(点)居民地地名NAME名称PINYIN汉语拼音CLASS地名分类码DATE现势性STACOD更新状态标识FEACOD数据库标识VERS版本标识GNID地名编码

2.2要素属性整合

对要素属性进行整合时,本文针对居民地地名层缺少地名编码、植被注记混乱、面域水系与线形水系的HYDC码不统一等问题,分别制定了AGNP(居民地地名)层赋GNID(地名编码)字段值;VEGA(植被类型)层赋TYPE(植被注记)字段值;HYDL(线形水系)与HYDA(面域水系)层统一HYDC字段值等解决方案。要素属性整合的总体方案如图3所示。

图3 要素属性整合总体方案

2.2.1居民地地名编码整合

针对居民地地名层缺少地名编码的问题,本文选择AGNP层赋GNID字段值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具体过程如图4所示:处理工具加载AGNP层与BOUA(行政境界)层,其中AGNP层中的要素为点要素,表示居民地地名;BOUA层中的要素为面要素,表示行政境界。根据空间拓扑关系,如果某些点要素包含在同一个面要素内,表示这些居民地属于同一行政境界,它们应具有相同的地名编码[13]。因此,将AGNP层中的点要素与BOUA层的面要素根据空间范围相匹配,将匹配成功的面要素的PAC(地名编码)字段值赋给点要素的GIND字段,从而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完成所有的匹配、赋值工作。

图4 居民地地名编码整合方案

2.2.2植被注记整合

针对植被注记混乱的问题,本文选择VEGA层赋TYPE字段值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具体过程如图5所示:首先在VEGA层中选出GB字段值为810400的要素,然后以选出的要素集合作为选择集,遍历选择集中的要素。根据要素包含ANKP层中的注记点,或者要素与ANKP层中注记点邻接的空间关系,将注记点与要素根据空间范围进行匹配[14]。匹配成功后,把注记点的NAME字段值赋给要素的TYPE字段,处理过程中进行重名检查和改正,最终形成如“茶、梨、桃”形式的TYPE字段值。

图5 植被注记整合方案

2.2.3水系整合

面域水系与线形水系的HYDC码不统一的问题表现为两个方面:①旧的HYDC码码长为6位,而新规定的HYDC码码长为8位,以金沙江为例,新旧HYDC码对比如表2所示。②某些面域水系的HYDC码与相应的线形水系的HYDC码不一致。

表2 金沙江新旧HYDC码对比[12]

针对该问题的两个方面,本文选择HYDL与HYDA层统一HYDC字段值的解决方案。该方案的具体过程如图6所示:根据面域水系覆盖线形水系,或者与线形水系交叉、邻接的空间关系,以及水系的名称判定面域水系与线形水系是否为同一水系[15];如果为同一水系,则检查面域水系和线形水系的HYDC码长是否为8位,同时判断二者的HYDC码是否一致;如果该码码长不足8位,则按照HYDC码编码规则将其修改为8位。鉴于线形水系可能与不同地区的多个面域水系构成同一水系,新规定要求面域水系的HYDC码应与相应的线形水系的HYDC码保持一致。因此,在二者的HYDC码长均为8位的前提下,如果二者的HYDC码不一致,将线形水系的HYDC码赋给面域水系的HYDC码。

图6 水系整合方案

3自动整合实例

基于上述自动整合方法的软件已成功应用于云南省1∶10 000 DLG 数据整合部分任务中,该软件是在Visual Studio 2010环境下,使用ArcGIS Engine 10.1对ArcGIS所做的二次开发,开发使用的语言是C#语言,如图7所示,软件能够实时展示当前正在处理的对象,整合完成后,以表格形式展示整合后的数据。

以植被类型注记整合为例,图8(a)、图8(b)两部分分别展示了VEGA层整合前后的数据。

图7 自动整合软件

图8 VEGA层整合前后数据对比

4结论与展望

本文以云南省1∶10 000 DLG 数据整合为例,探讨了DLG 数据整合中的局部自动处理方法。通过分析居民地地名层缺少地名编码、植被注记混乱、面域水系与线形水系的HYDC码不统一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要素空间关系的计算机自动处理方法,并通过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在保证作业精度的前提下,本文所探讨的方法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重复作业方面都有所进步。但该方法仍有不足之处,比如,该方法的实现要依托ArcGIS Engine库或ArcGIS Desktop库,开发出的软件无法在缺少这些库的计算机上直接运行,这就限制了它的应用范围[16]。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全国1∶1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升级总体方案[EB/OL].2012-11[2014-10-23].http://files.ngcc.sbsm.gov.cn/www/201305/20130506145926334.pdf.

[2]谢衍忆.DLG数据入库处理技术探讨[J].测绘通报,2007,(5):26-27.

[3]王东华,刘建军,赵仁亮.全国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升级总体设计[J].地理信息世界,2014,21(2):4-4.

[4]王波,张亮,陈春华.1∶10 000 DLG数据的更新方法[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3):46-48.

[5]颜清,颜萍,张国祯.利用Geoway dlg-checker检查模块设计1∶10 000 DLG数据检查方案.[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2):218-220.

[6]刘德儿,兰小机,袁显贵.基于要素编码的基础地理数据库的构建及DLG自动入库的实现[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3):92-96.

[7]高翔,袁超,瞿小雯.多源数据更新空间数据库的方法研究[J].城市勘测,2009,(4):10-13.

[8]范志坚,付蓉.不同时期1∶10 000 DLG入库数据的处理[J].测绘通报,2011,(11):41-43.

[9]宋晓红.地理国情普查与1∶10 000 DLG协同更新作业模式探讨.[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37(9):140-141.

[10] 石晶,郭秀丽,宋碧波,等.1∶10 000 DLG数据整合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5,38(2):130-132.

[11]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1∶10 000(1∶5 000)基础地理信息地形要素数据规范(试行稿)[S].北京:测绘出版社,2012.

[12] 云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云南省1∶10 000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整合处理生产专业技术设计书[S].昆明:2013.

[13] 汤国安.地理信息系统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14] 黄锦凤,邹峥嵘.基于Geodatabase的数字房产数据整合研究与应用[J].测绘工程,2011,36(1):21-23.

[15] 万紫,刘江,徐庆华.基于多源空间数据的河道水域变化监测方法研究[J].测绘工程,2013,23(5):38-41.

[16] 张正祥,张洪岩.ArcObjects组件在地理信息系统二次开发中的应用[J].遥感信息,2004,(2):48-49.

[17] 邱洪钢,张青莲,熊友谊.ArcGIS Engine地理信息系统开发从入门到精通[M].2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3.

[18] CHRISTIAN N,BILL E,JAY G.C#高级编程[M].李铭,译.8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王文福]

摘要:文中通过分析DLG数据整合过程中遇到的居民地地名层缺少地名编码、植被注记混乱、面域水系与线形水系的HYDC码不统一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要素空间关系的自动整合方法,以云南省1∶10 000 DLG数据整合为例,借助ArcGIS的二次开发实例,验证该方法的可行性。

关键词:要素;空间关系;1∶10 000;DLG;自动整合

The automatic integration of 1∶10 000 DLG data based on feature spatial relationsWANG Wanli,WU Wenbo,BU Lijing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Fuxin 123000,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that residential places lack of name code,vegetation note jumbles and HYDC code of surface field water differents form HYDC code of linear water,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kind of automatic integration method based on feature spatial relations in DLG data.Taking 1∶10 000 DLG data integration in Yun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this paper verifies the feasibility of this method with an instance built by the secondary development of ArcGIS.

Key words:feature;spatial relation;1∶10 000;DLG;automatic integration

作者简介:王万里(1989-),男,硕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2014-12-04;修回日期:2015-03-04

中图分类号:P217;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49(2016)02-0066-05

猜你喜欢
字段线形水系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图书馆中文图书编目外包数据质量控制分析
短线法预制节段梁线形综合控制技术研究
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线形控制分析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加成固化型烯丙基线形酚醛树脂研究
中国塑料(2015年1期)2015-10-14 00:58:43
环境友好的CLEAN THROUGH水系洗涤剂
CNMARC304字段和314字段责任附注方式解析
无正题名文献著录方法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