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德孜·塔斯恒
(新疆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新疆哈萨克族大学生微信公众号使用研究
洪德孜·塔斯恒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46)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大众获取和交换信息的方式不再受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微博、微信等新一代即时通讯工具的大量出现,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微信提供的公众平台,实现信息服务与共享。本文通过质化研究,与新疆各所高校就读的哈萨克族大学生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调查其对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情况、内容满意度及影响度,得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关注的公众号语种与类型呈现很大的差异且在使用过程中呈现出关于民族、国家和区域认同感的结论。
新疆各所高校;哈萨克族大学生;微信公众号
(一)研究意义
微信和we-chat合并活跃账户每年都呈增长态势,wechat拓展了海外市场,微信也提高了用户的参与度和公众号的普及率。微信是时下最热门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公众号、摇一摇、朋友圈、收发红包等功能以便捷快速的优势改变了大众的生活方式。腾讯于2012年8月在微信上新增公众账号的功能模块,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喜好订阅公众号,并收藏或分享其推送的内容。现在,公众号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之一。
新疆以独特的地理位置及多民族聚居的特点决定其文化的多元性。新疆有13个民族,包括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世居民族,国内公众平台的出现衍生了各少数民族语种的公众号,推广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内容。哈萨克语微信公众号是哈萨克族群众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形式之一,它的出现,不仅提供了一个平台,还对于发扬传承本民族文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文献综述
本文在中国知网(www.cnki.com)上,以“微信公众号”为关键词进行大范围的检索。以“少数民族微信公众号”为关键词搜索,得到607篇论文;又以“少数民族语种微信公众号”为关键词检索,并从中筛选相关文章,有一篇新疆大学新闻学硕士论文《维吾尔语中微信公众平台研究》。由搜索得知,微信公众号研究始于2012年,2015年研究数量普遍居多。
依马木艾山·买买提的硕士论文《维吾尔语中微信公众平台研究》通过文献综述法、内容分析法、观察法,对维吾尔语公众号的产生背景、发展规模和主要类型进行分析,总结出其类型多样、服务型强、图文内容及设计风格具有民族特色的特点。作者还归纳了微信公众号产生的社会效应和正负面影响,发现其在语言文字、内容方面、经营方面和团队建设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作者还亲自注册了Hawarayi、Bagwanlar等涉及各领域的公众号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
朱建华2014年在《全媒体时代》发表的论文《微信公众号运营效果冷热两重天——武汉地区微信公众号调查》,就微信公众号的总体情况进行了描述,从公众号的活跃度、阅读总数、运营效果等方面,提出了4个问题并给予相应的运营建议。另外,他通过数据梳理并结合公众号运营实际案例,得出粉丝数、内容、圈子是影响公众号阅读的主要因素。“微信公众号像所打的‘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的广告语一样,目前各种微信数据榜,基本上都围绕阅读总数展开,而这个数据又是建立在粉丝数量多少的基础上。”[1]正如宋建华而言,各种微信公众号会通过活动,或“扫二维码”送礼等方式来增加粉丝。
笔者对新疆各大高校20名哈萨克族大学生进行一对一深度访谈,主要围绕对公众号使用的基本信息、内容满意度和影响程度等问题来展开访谈。
首先,公众号使用的基本信息方面。主要涉及使用时间、关注数量、关注类型、关注原因、阅读浏览频次以及有没有自己开过公众号。20名大学生基本都从2012年下旬开始使用微信公众号,关注数量至少2个,多则62个,除去4位极端数值外,其余用户基本保持在16~28个。公众号的类型涉及娱乐、教育、媒体、专业服务、就业、文学、时尚美容、健康养生、星座、哈萨克文化、各地零距离官方平台。调查显示,其中就业信息公众号得到了较多即将毕业的专科、本科和硕士生的关注,如“新疆考试信息中心(xjkaxxzx)”、“公驼考试信息(xjexam)”、“新疆中公教育(xjoffcn)”。关注原因一般都是根据兴趣爱好,朋友推荐关注,在朋友分享的朋友圈中得知并关注。除这些一般原因外,另有两点原因引起了本人的关注,即因需投票而关注和为了相应的折扣活动。目前,有许多微信用户表示微信被“求投票”、“轰炸”,许多人动用微信中的人际关系为亲戚朋友或某企业组织的有奖活动投票,部分可直接投,而多数则须先关注公众号再进行投票。除此之外,关注原因中也出现了为了获得优惠券和相应折扣而关注的原因,如可通过肯德基公众号下载最新优惠券。频次频率上,关注少量公众号的朋友,兴趣原因,会每天进行点击阅读。而有些用户关注某一类公众号只是认为会有用到它的时候,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翻阅,其他时刻则不进行浏览。多数用户会在闲暇时刻为消遣时间而浏览,如等电梯、公车上等。部分用户则反映只有在无线网(WIFI)的情况下才会翻看。20位同学中,有一名新疆大学硕士一年级的同学曾自己以公司名义注册过关于房产信息的订阅号,不定期向用户推送房地产最新消息,有一定的粉丝群体,且会进行互动和沟通。
其次,内容满意度调查。问题主要有:最喜欢的公众号?是否会分享公众号的精美文章或图片到朋友圈或朋友?会收藏吗?一般是哪一类?是本民族与种类的多还是其他民族语言的?有取消关注过某一个公众号吗?什么原因?喜爱的“汉语言公众号”里,女生多喜爱时尚和星座娱乐类,如“深夜八卦(shenyebagua818)”、“同道大叔(woshitongdao)”、“韩国偶像(koreanidol)”。男生则更青睐于健身体育类账号,如“杨毅侃球(yangyitalk)”、“搜达足球(sodasoccer2014)”。哈萨克语公众号中,最受欢迎的是“atatek”和“萨克部落”,主要主打哈萨克历史特色牌,偶尔也会推送哈萨克文学、歌曲、视频等。除此之外,还有两名新疆医科大学的哈萨克用户表示也关注关于医学类的公众号,以便随时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调查的用户中,基本都反应会收藏精美实用和专业性强的文章、图片或歌曲。因个人性格原因,有些用户很少在朋友圈发状态,因此也不会分享至朋友圈,但会分享给有同类爱好兴趣的朋友。另外,笔者在谈话过程中发现用户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会影响其关注本民族公众号的数量,是否浏览本民族公众号推送的消息及是否会收藏。关于取消关注,都认为这是在微信中对媒介自由选择权的集中体现,20名被访者都有取消关注的经历,基本都是自己不感兴趣,不按时推送消息,因投票而关注,商场公众号,整日推送心灵鸡汤类文章的公众号。
最后,影响程度方面。围绕对自己的影响及公众号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展开。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今天,大众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公众号推送的短文章可满足人们每天的阅读需求,这成为获取信息的渠道之一,及时了解业界最新动态及实时资讯。除了与上述类似的正面影响之外,还有诸如花费太长时间之类的负面影响及没有太大影响。关于存在的问题,大家提到部分公众号没有得到普及;一些公众号为赢得更多阅读者改变自己原有的信息类型,逐渐走向低俗化;话题重复不新颖;内容有局限性,不全面且杂乱不够系统;广告太多等问题,还有用户提出可以将公众号的浏览方式改为同“刷朋友圈”一样,这样就不会遗漏没有注意到的内容。
笔者通过谈话得出了新疆哈萨克族大学中在使用微信公众号中呈现出的民族、国家和区域认同感的结论。
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可以通过语言来增强自己的民族认同。从社会语言学角度来看,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紧密相关。个人认为对本民族的信念、归属感、态度、民族活动参与积极程度等方面共同构成民族认同感。民族语言是重要工具,是成员间交流的媒介,它能促使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养成,能促进同民族同胞之间的情感。笔者调查的20位哈萨克族大学生中,有“民考汉”、“民考民”、“双语言”类型的考生,不同的考生类型关注的哈萨克公众平台的数量,分享收藏,浏览观看是不同的。有些“民考汉”同学因从小学开始接受汉语言教育,且没有自行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因此根本没有关注哈萨克公众号,这些同学在访谈中对此原因也流露出尴尬之情。相反,“民考民”和接受“双语”教学的同学和少部分认识本民族文字的同学,关注哈萨克与公众平台较多,向笔者介绍了他们从公众号中了解到的哈萨克的历史,传统习俗,伟人事迹,也提到希望更多的“民考汉”同学能够学习文字,熟知民族历史的愿望。
《从心理文化特征看新疆哈萨克族的国家认同意识》一文的作者通过对新疆哈萨克族心理文化特征的调查,分析总结出哈萨克族在国家认同上的复杂性和不稳定性的心理特征。通过访谈,当问及国家认同感,被访谈者的回答基本表示同时爱两个国家,一个是养育自己的地方,一个则是作为主体民族的国家。一位受访者说:“哈萨克有句谚语atamekenem,kendegemneng hane tamelhan jer(剪下脐带的那一刻,我的第一滴血是滴在故乡的),但我也会关注哈国的动态,我希望它能更好地发展,变得更强大,因为我是它的主体民族。”对于区域认同感,多数受访者都关注了自己家乡的零距离公众号及其他推送当地信息的公众号。
[1]朱建华.微信公众号运营效果冷热两重天——武汉地区微信公众号调查[J].全媒体时代,2014(12):70-73.
G206
A
1674-8883(2016)09-01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