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阳 常瑞娟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3)
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设计改革的创新研究
刘 阳 常瑞娟
(浙江工业大学,浙江 杭州 310023)
随着传播技术的更新,媒介融合成为大势所趋。本科新闻教育中毕业设计的制作也应体现媒介融合的新趋势,结合实践、大胆创新,同时坚守传统新闻理论所宣扬的准确、公正、客观等原则,做到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创新和坚守结合。
媒介融合;新闻教育;毕业设计
近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媒介融合成为新闻学界和业界广泛关注的话题。媒介融合有多方面的含义,归根结底,是在新的技术环境中将过去的资源重新整合,通过新的技术手段、传播方法,融合成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在传媒业界,媒介融合从2000年之后就被提上议程,经过多年探索,如今已经实现了部分突破。学界更应该紧跟时代变化,在教学过程中融入媒介融合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传媒界输送有用的人才。
我国新闻传播教育事业近年来发展迅速,目前有600余所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4万人,[1]但新闻本科教育有些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存在很多问题。
(一)新闻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育理念陈旧。这突出地表现在几方面:新闻教育将新闻教学当作杂识教育,开设的课程多而不成系统;开设的通识课较多,不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造成学生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断裂,走上工作岗位后难以适应工作环境;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目标宽泛,没有侧重点;知识更新缓慢,跟不上时代步伐,使学生难以适应媒介环境的迅速变化;院校之间也缺乏差异性,培养的学生存在同质化倾向,缺少创造性和创新性。
2.专业设置范围狭窄。新闻教育的学科专业划分还是按照以前的形式:按传播介质划分。以往的传播形式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彼此互不干涉,新闻的专业也划分成新闻学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广告学专业等。而如今媒介环境已经发生变化,各种媒介之间有着融合的趋势。这种以传统媒介介质为依据的学科划分已不适合当下的媒介环境,亟须改变。
3.课程体系滞后。新闻院校的课程设置中,必修课所占比例大,选修课所占比例小,使学生难以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程,限制了学生的发展空间。而在这些课程的设置中,理论课程多,专业实践课程少,这就造成理论和实践之间存在的裂痕增大。此外,新闻院校的课程大多数安排在课堂上,学生除非实习,否则在课堂上很难接触到各种媒介部门,这也是造成学生难以学以致用的一个因素。
4.师资力量薄弱。首先,我国新闻专业教师队伍相对固定,难以满足数量庞大的学生群体的授课需求,无法开设多种多样的课程供学生选择,学生只能按照老师的研究兴趣学习课程,没有更多选择。其次,教师以本学院的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授、客座教授、顾问学者等数量较少,学生难以接触到更多资源。第三,缺少业界导师,教师多没有实践经验,以教授理论知识为主,不能对学生以后的职业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二)新闻专业毕业设计存在的问题
毕业设计是本科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将以往学习的知识加以综合运用的一个关键环节。如上所述,我国新闻教育存在各种缺陷,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单一,理论知识多,实践认知少,创新性不足,这些最终都体现在毕业设计上。
1.精力分散,不够重视。毕业设计的时间正好是学生找工作的高峰期,也是考研的关键时期,大部分学生都将精力放在找工作和考研上,对于毕业设计抱着“能过”就行的态度。另一方面,学校为了追求就业率和考研率,对毕业设计也放松要求,教学目标不明确,按照程序走完即可,对于论文质量没有过高的要求,使得把毕业设计做好反而变成了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个人要求。学生的前途虽然重要,但毕业设计是将本科学习的知识和实践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体现了本科学习的成果,更能将知识得以升华。老师和学生对毕业设计不够重视,是导致毕业设计质量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
2.教学环节缺失。由于学校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相应教学环节的缺失。毕业设计是对学生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综合考验,这些能力训练应从大二、大三就开始培养。而撰写、设计毕业设计的阶段更应该有老师专门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学术规范,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使其具备科研素养。但是学校对于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几乎是缺失的,只有对写作和答辩程序上的要求。
3.毕业设计观念陈旧、选题落伍。许多学生的毕业设计依旧保持着传统媒体时代的思维,在旧的理论框架下选择题目,导致选题太过传统,或已不适应当下的新媒体环境,这样的毕业设计缺乏现实意义。
4.脱离实践。面对当下瞬息万变的媒介环境,如果毕业设计不紧扣实践的脉络,就有脱离实践的危险。当下新兴技术发展迅速,需要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寻找好的毕业设计选题。而新闻院校的新闻专业课程还是主要针对传统媒体设置的,注重传统理论的教学,忽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薄弱,因此在毕业设计中存在脱离实践的趋势。
5.缺乏社会性、理论性。由于新闻教育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把握社会热点方面存在难度。而在解决理论性问题的时候,学生引用别人的解释较多,提出自己的见解较少,大多时候都是在重复别人的观点,独立思考的能力较弱。
毕业设计中体现的问题有许多是本科新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需要配合院校的教学课程改革来提高毕业设计质量。
(一)新闻院校调整培养目标
现阶段,应培养具有新的媒介意识、坚守新闻道德,并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人才。学校应根据现实调整培养目标,在课程的设置中增加新媒体课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应对媒介融合环境的技能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人才。
(二)打破专业壁垒
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不仅要对各种媒介的本质有一定了解,更要熟悉市场、营销、电子科技等方面的知识。以往的专业设置不仅不适应当下发展情况,反而有可能禁锢学生的思维。针对这种情况,新闻院校开设的专业应根据当下媒介融合的环境调整专业设置,打破以往以传播介质为基准的专业设置,实行更适合现实情况、更具备现实意义的专业设置。
(三)调整课程设置
第一,灵活课程设置,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合理,如增加选修科目,减少必修科目,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第二,适当减少理论课程,增加实践课程。理论课程要求精求实,有的放矢,在此基础上,多开设实践课程,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开设特色鲜明的课程。学校与学校之间的新闻课程要去除同质性,根据自身优势开设特色课程。第四,及时推进知识更新换代。传媒环境瞬息万变,学校不能停留在过去时,要积极适应新情况,以免学生在以后的发展中无所适从。
(四)加强师资力量建设,增加业界导师数量
虽然近年来新闻院系的师资队伍有了一定改善,但师资力量不平衡是我国新闻教育长期存在的重要问题。新闻院系的教师以专职教师为主,大多缺少实践经验,业界导师所占比例很少,这样就拉大了学生和新闻媒体行业之间的距离。学校可适当增加业界导师,使学生更多地接触到媒体行业的最新进展,在学习理论的过程中了解现实状况,使学习效果事半功倍。
(五)增加对毕业设计的重视程度
新闻院系的老师和学生普遍存在对毕业设计重视程度不够的问题。对学校而言,应该充分认识到毕业设计的重要性。学校对学生的培养,不是教完课就结束了,也不是有了“就业率”“考研率”就算成功了,应该看学生在这几年的学习中究竟学到了什么。而毕业设计就是一个考查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方法,应该予以重视。
(六)加强毕业设计教学、考评、奖励环节的设计
第一,完善毕业设计的教学工作。毕业设计考察的是学生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综合能力,是一项大工程,学校需要在大二、大三就对学生进行一些培训教学工作,而不是只在最后监督学生上交成果。
第二,对毕业设计质量进行切实的把关,进行现实性、创新性、社会性、可行性等层面的考评,最后评选出优秀的毕业设计,并进行嘉奖。
(七)毕业设计可与实践经验结合
对于新闻专业的本科生而言,选择毕业设计比选择做毕业论文更加有机会进行社会实践。毕业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个项目,必然更加贴近现实,有利于学生把握媒介融合的新环境。不管是传统媒体还是许多市场化的新媒体公司,都在根据媒介环境调整自身的经营理念。学生只有深入实践中去,才能紧跟时代步伐,把握最新的媒介理念,制作出切合社会现实的有价值的毕业设计。
此外,毕业设计还可以结合实习项目来完成。许多学生在实习当中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问题选择选题,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这样毕业设计不仅可以得到老师的指导,还能得到实习单位工作人员的帮助,一方面能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另一方面保证了毕业设计的现实意义。
(八)坚持优良的新闻理念
结合实践制作毕业设计,绝不是完全脱离传统的新闻理论。现在媒介行业进入高度市场化的阶段,不少媒体不顾新闻道德,没有道德底线,以耸人听闻的事件吸引眼球,以水军等方式制造假象,不惜以制造媒体事件来炒作自己,以创造点击率为唯一目的,以利润为唯一追求,这是媒介市场化所带来的弊端。学生应该把创新实践和毫无底线分开,拒绝参与到这样的事件当中。
传统新闻理论虽然面临新媒体环境的挑战,有待改革,但是它所强调的准确、公正、客观等理念应该得到学生的传承,并将之带入实践,这才是新闻教育的真正意义。总之,学生在做毕业设计的时候不仅要结合实践,更要坚守新闻道德和有价值的新闻理念,做出真正具有价值的毕业设计作品。
(九)毕业设计大胆创新
新闻院校培养的不是技术人才,而是创新人才,万象更新的媒介环境更是要求从业者具有大胆的创新意识。一个好的毕业设计一定是体现创新意识、融入媒介融合思维的。当然,创新指的是将知识融会贯通,以及在充分的实践依据基础上的创新,要避免“拍脑门”式的创新。
[1] 我国新闻传播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4万人[DB/OL].大众日报(电子版),http://paper.dzwww.com/dzrb/content/20 160409/Articel06008MT.htm,2016-04-09.
[2] 岳芹芹.论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改革[J].河北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3] 张粉琴.应用型新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教育教学论坛,2015(31):207-208.
[4] 李晓云.以能力训练为导向的大学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教学探索——以广告学专业为例[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2):138-140.
G642
A
1674-8883(2016)18-0332-02
刘阳,博士,教授,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新闻系教师。常瑞娟,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