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雪梅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传播的偏向
——论山西政府官员上电视真人秀
周雪梅
(山西师范大学 戏剧影视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0)
媒介的力量在近几十年逐渐壮大,尤其是广播、电视、新媒体的出现渗透到了大众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媒介传播正处于泛在时代,涉及的领域也扩展到多个利益集团。《人说山西好风光》将为城市旅游宣传的政府官员拉上真人秀节目,通过媒体的造势扩大影响。这种媒介传播是否已经走上了偏向之路?本文以“传播的偏向”这一研究工具对其进行批判性和发展性的探讨。
传播的偏向;伊尼斯;知识垄断
哈罗德·伊尼斯①(1894~1952)是加拿大著名的传播学家和经济史学家,也是加拿大传播学派的开山人物,代表作《帝国的传播》(1950)、《传播的偏向》(1951)、《变化中的时间观念》(1952)是西方传播学的经典之作。他的著名理论“传播的偏向”,是传播学重要的研究方法之一。媒介技术都有自身的特征,基于这些特征所引发的一些倾向,就是媒介的传播偏向。[1]最早提出媒介偏向论的就是伊尼斯,他将传播媒介分为时间偏向的媒介和空间偏向的媒介。时间偏向的媒介,如羊皮纸、黏土和石头,性质耐久;空间偏向的媒介,如莎草纸、电报和广播,质地轻便。伊尼斯还把媒介这种传播偏向与帝国的统治与扩张相联系,他认为时间偏向的媒介有利于宗教的传承、维持宗教帝国的统治权威,空间偏向的媒介有利于政治帝国的空间扩张和远距离控制。[2]由于时代的局限,伊尼斯只看到了广播为空间偏向的媒介。事实上,现今的电视就是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媒介,为空间偏向的媒介,极易形成极权主义,造成权力的偏向和传播的偏向。
早在1935年伊尼斯发表的一篇论文《智力的角色:进一步阐释》中,伊尼斯使用“偏向”一词论证存在现代社会科学家身上的智力“偏向”性问题。伊尼斯认为,过多地参与政府和商业事物,会遮蔽作为社会科学家的价值判断,以及对真相和可观性学术问题的质疑,伊尼斯批判那些社会科学家对外部事物的过分关注,他们热衷于短期的兴趣,随波逐流,这不仅限制并僵化了他们的学术思维和理解力,更遑论对工业社会和技术革命等大议题的关注,于是伊尼斯解释道:“经验的沉淀是社会调查的基础,从个人的习惯或偏向可以预测到社会制度渐增的偏向性。”[3]节目中,来自山西11个地市官员登台竞演。他们不仅要为自己的城市做推荐演讲,还要正面PK,只有优胜者才能晋级。这些人员都属于政府人员,本应为公众利益服务。尽管这档栏目是为发展旅游业,但民众关注的却是官员做真人秀。官员参与电视真人秀节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众的判断,这种单向传播模式极易混淆视听。宣传性的工作应该由专门的宣传部门负责,这种跨领域的工作已经造成了传播媒介的偏向,难以取得明显效果。
通过电视真人秀的方法将政府官员拉入媒介传播,以传播的本性来说,它最擅长缩短信息的发布时间,并控制空间或强化集体的记忆与意识来控制时间。当有些集团开始控制传播形式并在政治上把他们的利益与传播性能联系在一起时,传播的偏向便固定为一种垄断。伊尼斯将这种集团利益与传播技术及内容捆绑的机制,称为“知识垄断”。[4]该栏目是为得到受众的广泛关注,网络投票环节就是广大群众接收信息的环节,也是宣传环节中的一环。在整个的过程中就是将山西旅游的这档节目推出去,也是吸引大众眼球的目的之一。越多的人关注就会有越多的人想要去了解山西,了解那里的旅游。这就是电视媒介的作用,收视率越高,吸引的人越多,媒介的偏向也就直接显示出对人的争夺以及对收视的争夺,吸引力越大,就会越有优势。更明确地说,政府官员上电视真人秀造成了传播偏向和知识垄断,电视媒介那里有先进的知识,同时也有衰退的获取知识、理解知识的能力。[5]政府官员代表的是政治利益集团,通过电视真人秀将信息快速地发布出去,《人说山西好风光》以“政府官员+真人秀”的噱头,事实上已经构成了媒介传播的偏向和一定意义上的知识垄断。正如美国学者麦克切尼斯说:现在是一个政治与商业“过分勾结”,媒介对于政治的偶尔“红杏出墙”不闻不问的“富媒体,穷民主”的不确定时代。媒体的大肆宣传,却没有吸收来自民众的意见呼声,尽管有众人的投票参与,也只是众多环节的一小部分,并不能起决定作用。媒介影响人的独立思维能力,也影响人接受和选择信息的兴趣取向。以人为偏向的泛在文明时代,国家的发展不再是土地战争,而是文化战争,更直接地说是对人的争夺。[4]在一定程度上,大众易受到媒介的影响,从而禁锢了自己的思维能力,更多地接收信息而不是辨别信息,这种形式的偏向性传播就造成了知识垄断。
伊尼斯说:“考虑媒介对各种文明的意义,可以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见我们自己文明的偏向。无论如何,对我们自己文明的特征,我们可能会抱更加谦虚的态度。”[6]在这个时代,对媒介,我们应时时刻刻保持清醒。即使为了获取利益,也应明白,要获得公众熟知与尊敬的条件,实际上并未随着新技术而改变。[1]
注释:
①关于姓名,中文译法不一。何道宽教授译为“伊尼斯”,台湾学者统一译为“殷尼斯”;另“英尼斯”“因尼斯”等译法。本文采用“伊尼斯”的译法,但在文后注释中保留原译法。
[1] 丹尼斯·麦圭尔(英).麦圭尔大众传播理论(第四版)[M].崔宝国,李琨,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2,100-101.
[2] 徐雁华.传播技术学派先驱哈罗德·伊尼斯传播思想研究[D].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29.
[3] Edward Comor . Harold Innis and the Bias of Communication,Information,[M] . Communication&Society,2001:279.
[4] 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131,123.
[5] 李沁.泛在时代的“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J].国际新闻界,2015(5):20.
[6] 李明伟.新媒介形态与新尺度——“媒介分析理论”的宏大观照[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66.
G206
A
1674-8883(2016)18-0132-01
周雪梅(1993—),女,陕西安康人,山西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