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诒的新闻采访思想初探

2016-03-01 04:45:22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8期
关键词:战地记者思想

吕 琴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陆诒的新闻采访思想初探

吕 琴

(广西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4)

陆诒,与范长江、孟秋江齐名的战地记者,在60多年的记者生涯中,他写下了无数记录历史的篇章,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本文概述陆诒的新闻实践,分析陆诒在新闻工作中提出的新闻思想。即将到来的2017年是陆诒先生离开我们的第20个年头,谨以此文怀念先生。

陆诒;战地记者;新闻思想

一、陆诒的生平简介及新闻实践

陆诒(1911~1997),上海浦东人。1930年当小学教员时利用业余时间就读于顾执中先生在上海创办的民治新闻专科学校。1931年,陆诒被院长顾执中介绍到上海《新闻报》工作,做顾先生编辑画报的助手。陆诒真正开始当记者采访新闻,是在1932年1月28日淞沪抗战的第二天。在淞沪抗战的战火声中,陆诒主动请缨到前线做现场采访。

从当记者的第一天,陆诒就成为一名枪林弹雨的战地记者,在我国的抗战前线常常可以看到陆诒的身影,有着丰富的战地采访经验,是与范长江、孟秋江齐名的战地记者,也被夏衍先生称为“抗日时期三位出色记者之一”。

陆诒一生与新闻工作结缘,历任《新闻报》记者,《大公报》战地特派员,《新华日报》编委、采访主任。抗战期间,为了让报纸更好地服务战争,陆诒作为发起人之一,与范长江、夏衍、恽逸群等人创办了中国青年新闻记者协会。抗战胜利后,任上海《联合晚报》采访主任。全国解放后,任上海《新闻报》副总编辑,全国政协四、五、六届委员,于1997年1月9日凌晨逝世。主要作品有《战地萍踪》和《文史杂忆》等。

二、陆诒的新闻思想

(一)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

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说到底其实是一种政治素质。作为一名记者就应该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时刻关心国家大事、群众生活疾苦和世界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我们常挂在嘴上的社会责任感。

陆诒受鲁迅影响很深,他表示当年去做战地记者就是响应了鲁迅主张唤起群众的号召。“一·二八”的晚上,陆诒被炮声惊醒,当夜,他目睹了报社采访科一片慌乱的景象,报社记者没有一个人愿意外出采访,陆诒面对此景,心想“正当前线军民浴血奋战之时,为什么平时写惯‘共赴国难’的记者们竟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看得如此珍贵?”[1]从此,陆诒响应鲁迅号召,心系民族和群众,投身前线,在枪林弹雨中开始了自己的战地记者生涯。

陆诒在接受于友提问时就提出做记者需要的素质就是“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2]现在与陆诒当年的生活环境已经截然不同,没有战争和动荡,不用冒着枪林弹雨到前线采访,但记者仍然是一项具有风险的职业,记者为了写出高质量的稿子,就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关心时事,关心他人,对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的动态有着深刻的了解,要有终生当人民耳目喉舌的决心。

(二)广交朋友,深入群众

记者,其实也是一个活动家,采访活动就是广泛的社会活动。采访中认识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有助于日后的工作和学习。这些朋友不仅可以让记者积累知识,还能扩展新闻线索。

1933年年底,陆诒采访了李济深、蔡廷锴等人获得不少消息,但因新闻检查制度,发回专电和通讯只字未登。几年间政治上出现了重大变化,但陆诒与他们之间的认识和信任却日益增加,再谈,陆诒从他们那得到的消息和新闻线索更多、更加详实。晚年的陆诒也爱结交中青年人,他说:“我努力向他们学习,希望从他们身上学到一点朝气。”[3]这是陆诒的工作经验,他告诉我们在采访中应该注意积累知识和新闻线索,在与接触各方人士中结交朋友,并虚心向他们学习。

“现在有些记者仅满足于会议新闻、请柬新闻、马夹袋新闻,违背了新闻工作的规律,无异是自己在扼杀生命。”[3]陆诒摈弃了老记者专走上层的采访路线,他主张记者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深入第一线去采访”[4]的思想,陆诒先生即使到了80岁的高龄,脚上依旧穿着方便走动的跑鞋。陆诒曾对丁淦林说:“跑鞋跑鞋,跑路方便。当记者就是要跑路,要跑路才能得到新闻。”[5]

(三)坚持学习,勤于日记和笔记

“一个人的学历总是有阶段的,如学士、硕士、博士等。但是做一个记者,永远没有毕业的那一天。他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接触新的问题,新的知识。”[3]这是陆诒先生对于学习的态度。

1938年的徐州突围,陆诒和《扫荡报》记者张剑心在出发前遇到五十九军三十八师直属骑兵连班长李长江,虽向李班长出示战地记者证并表示愿意随军撤退。李班长立马将证件退回,直接让他们登记名字,领取枪和马。他俩登记完名字后便各自领到了一杆枪和一匹马。这时,李班长警告他们:“跟我们在一起好好干!不要忘记,如果战斗中丢失了枪支和马匹,我就要枪毙你们!”[6]在这危机时刻,两人立刻跨上战马,背起马枪,随军出发。途中,他们突破了日军的围追堵截,人困马乏,饥寒交迫,但仍然竭力克服疲倦,紧跟队伍前进。新闻记者不是“无冕之王”,面对无法改变的紧急情况,陆诒为了得到新闻,毅然跨上马背,背起马枪,学习骑马,硬着头皮背枪上阵,什么都得学着干。

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写日记、做笔记也是一种知识的积累。陆诒从1937年七七抗战爆发以来就坚持写日记,即使在枪林弹雨的前线依然坚持每天写日记的习惯。除了每天坚持写日记之外,陆诒在采访、参加会议以及旅游时接触到的人和事都会认真做笔记,仔细记录下来。陆诒记性很好,但他平时写文章找根据的时候,总是以查找过去的采访笔记为准。陆诒在写作《战地萍踪》时,经常查对几十年前的日记和采访笔记。日记和笔记对于记者而言作用极大,“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话很对,写日记、做笔记就是用来弥补记忆缺失的。

新闻记者时常面临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修养和知识积累。80多岁的陆诒认为自己仍然没有毕业,表示要从头学习使用电脑,他认为新闻界没有老前辈,不愿意别人称他为新闻界的老前辈。

(四)采访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采访中,不少记者会犯“轻信”的错误,轻信了受访者的个人言论,这对自己的新闻稿件无异于是致命的。年轻时候的陆诒也犯过“轻信”的错误。

1933年日军大举进攻热河,陆诒奉命前往承德进行采访。陆诒到达承德后,与路透社约克、美联社伊克、前东北迫击炮厂工程师沙顿这三位洋人一同访问了汤玉麟。汤玉麟接见了他们,说:“外传我也是满洲国官吏,其实从‘九·一八’事变以来,我同他们没有来往。我汤某身为军人,对国家只知守土安民,如日军进攻,唯有奋起抵抗,尽我天职。”[6]并允诺陆诒一行人第二天一同出发至前线。结束后,陆诒不知道另两名记者所发内容,但他却把汤的讲话如实发了。陆诒在采访中对汤玉麟的“轻信”,使这则电讯成为失败的作品。

汤玉麟表面上积极抗日,可实际上他早在当天上午就下令撤退。直到半夜,陆诒被人叫醒,得知热河军队在前线哗变,日军已直扑承德。街道上停放着几十辆大卡车,车上的军官和士兵为了抢座位竟拔枪射击,难民们大哭小喊,此时的汤玉麟早已逃离承德,留下一片混乱。陆诒目睹了汤玉麟逃亡后热河失守的真相,为了争取新闻的时效性,陆诒在火车上赶写报道,一到报馆就发稿。

陆诒认为“这次采访最大的失败,就是轻信了汤玉麟的发言,居然发出电讯,而且先刊载于报端,即使以后通讯中揭露了事实真相,毕竟是‘轻信’铸成了败局”。[1]陆诒想用他这次失败的采访经历告诫大家“采访、采访,必须牢记:要听其言而观其行!采访不要光靠听,还得善于观察”。[1]

(五)一切从实际出发

陆诒“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新闻思想,首先体现在他的文章中。陆诒做战地记者的时候,就像一只勤劳的蜜蜂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不停地采集战时新闻,认真详细地记录下来,用文字将事实传递给读者。陆诒的报道就是用朴实的语言还原真实的现场,每一个细节都被陆诒真实地记录下来。

在《傅作义热泪盈眶》一文中,记录了陆诒对傅作义的一些细节描写,陆诒将傅作义在宴会上的言论和行动发出新闻专电。在这篇新闻专电中虽没有谈及傅作义对于“西安事变”两党合作的观点,却用大量的细节描写了傅作义将军心系百姓,决心抗战的决心,体现了国民党一方仍有将士在战场上积极抵抗外来侵略,护国护民。

另一方面,陆诒“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新闻思想体现在,对待报界史话要“存真求实”一丝不苟的态度上。1987年10月14日,陆诒曾给《新闻记者》编辑部的同志写了一篇名为《写报界史话要存真求实》的信,对于《新闻记者》第九期上的上海报界史话闵大洪写的文章《曾虚白与上海<大晚报>》,谈谈他不同的意见。针对文章中提到的印发数量及人物的职务,陆诒一针见血地提出了疑问,对于不符合实际的细节陆诒第一时间站出来指正,并且指出:“写新闻报道要讲真实性,写报界史话也要存真求实。”[7]

陆诒用自己的文章和行动彰显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新闻思想,同时也在向所有新闻工作者传递“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新闻思想。

三、结语

斯人已逝,但其精神值得后人铭记。陆诒作为一名优秀的战地记者,他几十年的记者生涯也为后人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用自己的经历教授大家如何做一名记者。

在新闻行业的发展进程中,新闻本身是最重要的因素,而记者就是新闻的主导。陆诒的新闻思想是其新闻生涯的总结,心怀他人、广交朋友、坚持学习、听其言观其行、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些文字看起来简单易懂,做起来实属不易,要坚持下来更是一件难事,可陆诒做到了,60多年的记者生涯,陆诒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怎样做一名合格的记者,怎样做一名社会和百姓需要的记者。陆诒的新闻思想即使到了今天依然不会过时,仍旧值得当代新闻人学习和研究。

于我们而言,陆诒的新闻思想就是一笔无价财富,就如陆诒先生名字中的“诒”字一般。这些宝贵的新闻思想就是陆老先生赠予我们的礼物。

[1] 陆诒.谈采访之道[J].新闻大学,1981(1):18-21.

[2] 于友.陆诒答于友[J].新闻记者,1989(02):37-38.

[3] 赵兰英.陆诒的谦恭[J].瞭望,1994(13):37-35.

[4] 陆诒.几十年记者生涯的切身感受——从博古一席话说到怎样当记者和通讯员[J].传媒观察,1994(4):10-11.

[5] 丁淦林.新闻是“跑”出来的——忆陆诒先生[J].新闻与写作,2007(04):38-39.

[6] 陆诒.战地萍踪[M].人民日报出版社,1985:15-147.

[7] 陆诒.写报界史话要存真务实——陆诒同志写给本刊编辑部的信[J].新闻记者,1987(12)12-13.

[8] 李喜根.莫道桑榆晚——访老新闻工作者陆诒[J].新闻战线,1987(6):18-19.

[9] 章戈.真切翔实绘时事 朴实无华是本色——陆诒谈新闻工作生涯[J].群言,1993(12):25-27.

[10] 马文元.陆诒记者生涯60载[J].宁夏画报,1995(2):8-9.

[11] 吴长华.鲁迅与陆诒——陆诒访问记[J].上海鲁迅研究,1997(00):174-175.

[12] 陈彤旭,李磊.影响中国的新闻人[J].新闻与写作,2007(4):46.

[13] 商建辉.战地百灵——陆诒[A].中国名记者传略与名篇欣赏(第2版)[M].新华出版社,2010:119-125.

[14] 李海流.战地记者陆诒 烽火中采访台儿庄[J].红岩春秋,2013(4):43-47.

[15] 陆诒.知识积累与新闻线索——谈采访之道(二)[J].新闻大学,1982(2):8-10.

[16] 陆诒.也要为对方着想——谈采访之道(三)[J].新闻大学,1982(3):28-31.

[17] 陆诒.周恩来同志教我深入群众采访[J].新闻界,1985(2):9.

[18] 陆诒.百灵庙战役后访傅作义[J].传媒观察,1995(7):22-23.

G212.1

A

1674-8883(2016)18-0064-02

猜你喜欢
战地记者思想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26
高科技战争中的“四大金刚”
思想与“剑”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34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人大建设(2019年4期)2019-07-13 05:43:08
“思想是什么”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0
战地记者重塑英国陆军
八路军战地记者的日记本
战地记者安全保障研究
战地记者:没有枪的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