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媒介素养 有效影响公民新闻的发展

2016-02-28 21:02:28吴晋娜重庆日报重庆400010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影响发展

李 诗 吴晋娜(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提升媒介素养 有效影响公民新闻的发展

李 诗 吴晋娜
(重庆日报,重庆 400010)

摘 要:在网络技术和新媒体迅猛发展的今天,依托网络成长起来的公民新闻,正在改变传播格局,其影响力已快速渗透到了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而公民新闻因其生产传播的特殊方式与渠道,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也是复杂的。如何趋利避害、引导公民新闻向对社会发展有建设性影响的方向发展,已引起各方高度关注。本文试图在新媒体发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从当前公民新闻的现实问题出发,寻找其问题出现的原因,并且从提高和改进媒介素养的视角,来探讨公民新闻有序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提升媒介素养;公民新闻;影响;发展

一、公民新闻的兴起及其影响

(一)公民新闻的定义及其兴起

“公民新闻”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也是网络技术催生的产物。迄今为止,学界和业界对公民新闻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

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 my news”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记者”,强调普通公众对新闻信息报道的参与。美国公民新闻网站“New West”则选择用“未经过滤的”这个字眼来形容由受众投稿发布的信息,以此强调这个网站和传统媒体新闻发稿机制的不同,并对网站所提供的信息属性进行了界定。

《我们媒介》一书定义为:公民新闻报道就是“公民个体或群体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或信息的行为,旨在提供一个民主社会需要的独立、可信、准确、广泛及其他相关信息”。

研究新媒体的美国专栏作家马克·格莱泽(Mark Glaser)认为,“‘公民新闻’就是让没有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公众,通过运用新的传播技术和网络全球传播的特点来创作新闻信息,在为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信息增加新的素材的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媒体所提供的信息进行查证和检验”。

而在我国,常常把公民新闻理解为草根新闻和市民新闻。但这排除了农村居民和其他不享有市民待遇的公民,是不全的公民新闻概念。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公民新闻理解为:公民,即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信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直接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2005年,美国最著名的新媒体评论家之一Steve Outing通过研究,又建立了公民新闻的11个层次的模式,即公共评论的开放,“公民添加”报道法,信源公开报道,公民博客,编辑部透明化的公民博客,经过编辑的独立的公民新闻站点,未经过编辑的独立的公民新闻站点,增加印刷版本,专业新闻和公民新闻的混合物,将专业新闻与公民新闻整合为一体,“读者就是编辑”的维基新闻。

(二)公民新闻的影响力

公民新闻一出现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

在美国,第一次感受到公民新闻的威力是在1998年。一个叫“德拉吉新闻”的个人网站曝光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与白宫实习生莱温斯基有染,这条消息不但震惊了美国,也震惊了世界,使得克林顿的政治生涯受到空前的打击,甚至成为美国第一位被国会弹劾的总统。

2001年的“9·11恐怖事件”则真正宣布“人人记者时代”的到来。伦敦大爆炸的第一张图片就是一个叫亚当·斯塔西(Adam Stacey)的伦敦市民拍摄的。这张照片立即成了互联网上点击率最高的图片之一,并随后被天空电视台、美联社、BBC、《卫报》等媒体采用。普通民众在事件的传播中发挥了记者的作用,成了地道的公民记者。

在韩国,还出现了专门从事公民新闻报道的媒体——“Oh my news”网站。它由吴连镐于2002年2月在韩国创办,凭着其响亮的口号“人人都是记者”,再加上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收集、编辑和发布信息的方式,“Oh my News”已成为韩国最具影响力的新闻网站,每天的访问人数超过200万人,与此形成对比的是,韩国主要几家报纸的发行量锐减了1/3。公民记者也随着“Oh my new”的巨大成功而得到业界和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近年来,我国的一些热点新闻,都是普通公民不断通过网络发布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逐渐形成影响广泛的新闻事件,成为一段时间公众关注的焦点社会问题,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主流媒体对事件的报道,进而影响事件的发展趋势和结果。

2009年2月9日,中央电视台新台址的北配楼发生严重火灾,这是我国公民新闻大爆发的一次标志性事件。一个名为“加盐的手磨咖啡”的网民,当晚20点20分的时候就发现央视北配楼冒起浓浓黑烟,当即用带摄影功能的手机拍下照片并很快上传至天涯社区,帖子被延迟至21点04分才得以发布,帖子在发布后12小时内,访问量超过37万次。短时间内,网友用手机拍摄的视频,陆续上传至优酷、土豆网等视频分享网站,以及搜狐等门户网站的视频或播客频道,甚至上传到YouTube 和CNN的I Report。随后,网民围绕火灾原因、火灾损失、火灾责任在互联网上展开评论和问责,至少到2月12日的3天时间内,该事件始终是民众最关注的事件。

在这场火灾的报道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民PK掉了传统媒体。《环球时报》记者通过环球网在21点44分才进行了简短的报道,而新华网直到22点07分才发出快讯。不少新闻媒体的最初报道不仅在时效性、信息丰富性、形式多样性上比不过公民报道,甚至在火灾发生的时间、地点上,也存在模糊、不准的缺陷。

公众发布的这些所见、所闻、所感,可能不像一般形式媒体发布的新闻那样,讲究新闻制作的专业性和原则性,甚至显得粗糙和简陋,但是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新闻价值,也就有其传播的价值。

(三)公民新闻兴起的缘由

国内外一系列事件和事实显示了公民新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以及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与传统媒体记者相比,普通的个体能够更快、更直接地报道他们所亲见和经历的事实。

在公民新闻出现之前,为媒体提供新闻的主要是专业新闻工作者,他们从属于特定的新闻机构,除了受到各种国家新闻规制的影响,还要受到行业法规的影响和特定媒体的规定限制。然而,公民新闻中的传播者,即“公民记者”,大多没有受过专门的新闻职业训练,只是普通的受众,是社会和网络让他们具备了成为公民记者的条件,也打破了专业新闻媒体的行业垄断。

公民新闻的传播内容和传统媒体大不相同,它在突发事件和社会新闻中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占有优势地位,但是对于重大的时政新闻还是无能为力。

公民新闻的传播者和受传者都是公民自己,并且传播者与受众之间没有明显的界线,导致传播主体和传播对象日趋复杂化。这也是公民新闻对传统新闻报道的一种颠覆。

传统新闻中,新闻媒体把新闻信息传给受众,受众接受新闻,有的反馈信息给新闻媒体,这就是传播的全过程。然而,在公民新闻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没有明显的界线,并且传播者和受众也都不是单一的个体,也可能是一个群体。此外,在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受众的身份可以随时互换,这也就增加了公民新闻的复杂性,公民新闻的发展过程就是所有的传播者和受众不断为一个新闻主题添加新闻信息、推进新闻事件报道发展的过程。

(四)公民新闻对传播影响的利弊

从有利方面讲,公民新闻的出现,激发了公民的社会参与意识,使得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这使公民独立采集和发布第一手的新闻信息成为现实,并且可以影响和改变大众传播媒介的议程设置,成为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传播者和受众。

随着公民新闻从形式到内容变得越来越专业,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方面的缺陷和弱势也逐渐显现。为了应对公民新闻的挑战和民众的质疑,传统媒体必须变革,提高报道的质量,使报道更加迅速、客观和理性,以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公民新闻的发展成为推动传统媒体新闻报道发展和变革的动力。

公民记者利用网络传播自己知道的新闻线索和新闻信息,最终使新闻事件的脉络逐渐清晰。任何人做任何事都有可能成为监督的客体,形成一种特殊的监督力。公民新闻拓展了民众在公共事件中的话语权,使民众积极主动地投身于社会治理和利益博弈成为可能。

公民新闻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了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

现已显示的弊端有:公民新闻的采集者和传播者大都是未经专业训练的普通民众,其对新闻报道原则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忽略,甚至是错误认识。公民新闻不需要经过审查,也不需要经过专业媒体的把关,更不需要印证就直接发布,一经报道者发出便失去了“控制”,与传统新闻相比,较容易出现“报道事故”,形成无法遏制的负面影响。

公民所拥有的社会资源和媒体资源是有限的,了解的事实不一定是事件的全貌,做出的评价也不一定是公正的评价,可能会带来不可预料的、负面的社会效果。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了普通公民滥用其手中的传播权利,利用网络手段发布一手信息,而达到其炒作、报复、诽谤目的的违法行为。而有些政府部门面对公民新闻的挑战,由于不懂得如何应对,就简单地采取掩盖事实的做法,也造成了其在民众心目中公信力的下降,直接影响了政府的形象。

二、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公民新闻能否健康发展

“素养”一词的原义是指“有文化,有读写能力”,而在媒介素养教育领域中,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则指正确认识媒介、使用媒介的能力或修养,即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

媒介素养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展现,包括理解和使用文字、图形,思考它们的象征意义并且有所领悟。一个有媒介素养的人能够深刻了解大众媒介传播的过程,具有懂得分析媒介内容、察觉媒介对个人及社会的影响、发展鉴赏及应用媒介的能力。这不仅包括非职业媒体工作者,也包括职业媒体工作者、媒介管理机构、政府行政机关等。因为公民新闻的传播者和受众的界限非常模糊,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的对策也有诸多相通、相似之处。因此,下文把这几部分合而为一,称为“公民媒介素养”。

简单来讲,可以将媒介素养概括成四层递进关系的能力体系:一是了解基本的媒体知识,具备使用媒体的能力;二是具有创作和传播媒体信息所需的知识和技巧;三是具备甄别和鉴赏力,能够判断媒体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四是能够规范地利用媒体信息达到个人发展的目的。

公民新闻的受众与一般新闻的受众不同,因为他们不仅是受众,同时也是新闻进一步传播的传播者,也就是说,公民新闻的受众同时具有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属性。所以,受众的媒介素养影响着公民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能否取得积极的社会传播效果,如果受众不是理性和成熟的受众,在传播过程中就会产生不理智的行为,对公民新闻的传播产生负面影响,最终不利于事件的发展,也会对新闻的当事方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一)公民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的问题

公民新闻传播者媒介素养不高是导致新闻的真实性、公正性、全面性、客观性和平衡性备受质疑的主要原因。如果公民记者的行为和目的违背了作为传播者的基本的媒介素养,必然导致负面的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

以2009年发生的两起与“艾滋病”有关的诽谤事件来说明。2009年4月22日,大型社区网站“西祠胡同”上出现了一篇名为《内部消息:省人民医院最近医生得艾滋病的还真不少啊……》的帖子,发帖人是“maxneal”。这篇带着惊叹号、省略号和“据说”“内部消息”等关键字眼的爆料文章,只有200多字,它称江苏人民医院有医生患上了艾滋病,并暗指某位医药代表个人生活作风存在问题。之后一名叫“锁金村村长”的网民跟帖,直指这名医药代表的姓名和社会关系。这条典型的“公民新闻”,一经发布马上被各大网站转载,一时之间成为网络议论的焦点。经过主流媒体的报道,以及当地有关部门的介入调查,最终证明,这条新闻是发布者为了打击报复医院而采取的一种恶意手段,其中的内容有的是道听途说,有的是自己编造。据当事人的说法,其只是想泄愤,没有预料到在网络上发布的信息能够造成如此恶劣的影响。

2009年10月,河北一名叫闫德利的女生成为网络上的焦点。一个署名为“闫德利”的博客公布了279名曾与自己发生过性关系的男性的手机号码,并称自己身染艾滋病。这一消息在网上引发轩然大波,所谓的“性接触者号码”在一夜之间传遍全国各大论坛。经过主流媒体的深入调查报道,最终真实的闫德利通过亲身证明自己的清白才为自己“洗清冤情”。经过公安机关的调查,查明信息的发布者是闫德利的前男友,发布信息的原因是为了报复与自己分手的前女友。

这种负面的例子在网络上不胜枚举,归根到底,都是公民新闻传播者缺乏基本的媒介素养造成的。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对网络传播的影响力缺乏估计。第二,传播者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没有意识到自己从发布这样的新闻开始就已经违法了,侵犯了新闻当事人的法律权利,会受到法律制裁。通常意义上,人们认为通过网络的人身攻击很难构成诽谤,也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第三,传播者缺乏基本的新闻常识。很多公民新闻的传播者忽略了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忽略了作为传播者的社会责任和角色责任。

(二)公民新闻受众的媒介素质问题

受众的媒介素养影响着公民新闻在传播过程中能否取得积极的社会传播效果。在前述新闻事件中,每个受众又成为一个新的传播者,而缺乏媒介素养的传播会负面新闻起到了放大和推波助澜的作用。导致公民新闻受众媒介素养缺乏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思考能力的缺乏。在面对网络世界中的新闻时,人们习惯性地对新闻中的当事人首先进行道德的审判,常常演化成一种谩骂和嘲笑。网络中这种言论的特殊表达方式,常常使人们丧失理性思考能力,其结果就是“网络暴力”的出现,以及不负责任的信息与言论的肆意传播。

2.从众心理的影响。当一个或一部分受众发出非理性的言论,做出非理性的行为后,往往成为其他人的“意见领袖”,普通网民像是一群缺乏主见的“乌合之众”,跟随着“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而缺乏主见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3.法律意识的淡薄。与传播者缺乏法律意识相似,作为公民新闻的受众,在发布新闻信息时,很少考虑自己发布的信息是否会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人身的伤害,即使这种伤害是无形的,也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否超出了法律的界限。

此外,传统媒体、职业媒体工作者、媒介管理机构、政府行政机关等领域的媒介素养缺失的原因,也缘于诸如“教条而繁复的运作模式、创新能力缺乏、狭隘的新闻专业主义、对新媒体发展潜力认识不足、新闻策划能力低、忽视信息公开的重要性、缺乏对网络舆情的及时反应能力、对民意的忽视、以粗暴落后的执法方式与媒体对抗”等因素。

三、媒介素养提高的路径

一条公民新闻一经公民记者发出,通过传播媒介到达普通受众面前,受众中的一部分人要么对公民新闻的内容进行添加,要么对新闻信息进行评价,再将内容传播出去,这样受众又转变为传播者,即下一级新闻传播的公民记者。所以,公民新闻对公民媒介素养的要求最重要的就是对传播者和受众的媒介素养要求。

公民记者往往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众。因此,虽然不是专业记者,但是要通过社会学习和体会来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这样才能保证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全面、平衡。对公民记者的要求,不是要求公民记者要达到专业记者的水平,而是要求其拥有基本的媒介知识,提高自己的传播水平,不要被不法分子利用。要在提高媒介素养的前提下,拥有判断新闻传播效果的基本能力,在法律的规定下做一个负责任的传播者。同时,作为公民新闻的受众,也需要尽力提高媒介素养,以在整个新闻传播链条中明辨是非,发挥建设性作用。提高媒介素养的具体对策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树立传播者和受传的双重责任意识

公民记者在报道中,也应该坚持真实性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具备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要做到诚实公正和严守法纪,自觉抵制有偿新闻和有害社会公益的新闻,避免传播歪曲的价值观而误导受众。鉴于公民在公民新闻中的双重身份,只有承担起传播者和受众的双重责任,才能在公民新闻传播中做到有理、有智、有节,本着对社会、对其他受众、对新闻报道负责任的态度进行公民新闻传播活动。

(二)加强对网络道德和网络媒体的认知度

公民新闻主要通过网络等新媒体传播,加强传播者的网络道德建设以及提高对网络媒体的认知度,有利于提高公民新闻的传播水平,避免出现“网络暴力”和对新闻当事人的人身伤害等问题。网络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广泛等特点,同时这些特点也是公民新闻的特点,公民记者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特点,发挥公民新闻的优势,对新闻的传播效果有一定的预测能力,以免做出有违新闻伦理和社会法规的报道。而作为受众的公民,也应成为理智的再传播者。

(三)提高新闻传播专业的知识水平

新闻学是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是科学就拥有不可违背的规律性原则,如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的原则,就是必须遵守的。即使公民记者不是专业记者,还是应该拥有基本的新闻传播知识,这样才能保证新闻的公民社会效益,也是公民记者媒介素养的基本体现。这些新闻传播知识既可以通过对书本的学习来获得,也可以通过实践的学习来获得,这些知识是公民记者所必需的。

(四)丰富知识层次,提高认识社会的能力

公民记者知识广度和深度的不足,是影响公民记者传播水平的重要因素。公民记者想要成为合格的新闻传播者,而不是浅显的乌合之众,平时就要注意摄取知识,通过学习来丰富自身的知识层次,提高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分析和判断能力。

(五)培养理性批判、独立思考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网络社会总是充满谩骂,以及非理性的推断和审判,导致了各种“网络暴力”事件的发生,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也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所以,公民应该致力于理性批判精神的回归。只有理性,才能保证公民新闻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也只有理性,才是公民新闻被称之为新闻的根本原因。

“网络暴力”的出现绝不是一两个网民的力量,而是一批存在从众心理的网民合力的结果。大多数网民因为对新闻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而容易被一些极端、具有言语暴力的“意见领袖”所误导。

此外,社会现象往往存在复杂性,不能单纯从表象来评价和推断事物的原因、本质和发展。公民新闻参与者需要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逻辑思维能力,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背后的本质,才能摒弃流于表面和情绪化的谩骂,以及跟风式的意见表达。

公民新闻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必将长期与传统媒体新闻共存,并且都有着各自的不可取代性。传统新闻始终是新闻传播的主流,公民新闻不仅是传统新闻的补充,也代表着公民表达渠道多元化的趋势。只有不断提高媒介素养,才能够引导公民新闻取得好的社会传播效果,这也必将在今后的实践中得到印证。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02-0044-03

猜你喜欢
影响发展
是什么影响了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妈妈宝宝(2017年3期)2017-02-21 01:22:28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中国塑料(2016年3期)2016-06-15 20:30:00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
APRIL siRNA对SW480裸鼠移植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