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转型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以舆情分析师的培养为例

2016-02-28 10:32:4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分析师舆情转型

邱 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9)

媒体转型背景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路径探讨
——以舆情分析师的培养为例

邱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9)

媒体融合的实践与大数据的蓬勃发展深刻变革着传媒行业的发展轨迹。媒体转型对新闻传播人才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卓越新闻传播人才不仅需要掌握传统新闻传播人才所具备的新闻采写编评等业务技能,更重要的是学会信息搜索、整理分析、研判和再表达。这就要求作为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主力军的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顺应发展需求,变革、创新培养模式,为业界培养、输送卓越的新闻传播人才,以满足市场对人才的急迫需求。笔者认为,在新的传播格局下,舆论格局剧烈变动,一个合格的舆情分析师完全符合媒体转型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

媒体转型;大数据;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一、媒体转型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媒体转型及其表现

媒体转型是近年来新闻传播学领域的热门话题。具体而言,它表现为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出现与冲击下谋求融合发展,以及在大数据迅猛发展的时代探索更为有效的信息传播和媒体发展之路。传统媒体纷纷通过开设微博、微信与研发新闻客户端等方式,借助新媒体平台实现全媒体融合发展。

(二)舆情业务为传统媒体开辟了一条转型的路径

大数据时代的舆情分析简单来说指网络舆情分析师对抓取到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整理、分析、研判与再表达,通过“加工”实现大数据的“增值”。大数据背景下,舆情分析师要不断增强关联舆情信息的分析和预测,把服务的重点从单纯的搜集有效数据向对舆情的深入研判拓展,跟踪关联舆情,不局限于危机解决,还要辅之以决策参考。从注重“静态收集”向注重“动态跟踪”拓展,从致力“反映问题”向“解决问题”拓展,使舆情产品和服务“视点更高、预警更快、处置更强”。面对大数据时代的海量信息,挖掘、分析与处理信息以创造价值正是传统媒体转型的关键。因此,舆情分析成为传统媒体转型的一个突破口。

(三)媒体转型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新要求——复合型人才、专家型人才

在新的传媒产业格局下,卓越新闻传播人才既是能够适应跨媒体传播的复合型、全能型人才,同时也应是某一特定领域的专家型人才。

具体来讲,他们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传统新闻素养,如强烈的新闻敏感、突出的新闻采写编评业务技能等,还要掌握新媒体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跨学科的知识背景以及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研判和再表达能力。

二、媒体转型要求以高校为主体的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机构创新培养模式

创新新闻传播人才的培养模式,不仅是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要求,同时能够为新闻传播人才提供更为广阔的职业选择。

(一)舆情分析师是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

网络舆情分析师是伴随着舆情服务产业的发展而诞生的。据调研显示,中国专业网络舆情人才缺口已经超过120万。在此发展前景下,网络舆情分析师将在以下四个领域存在市场需求:第一,各级党政机构的宣传和网络信息管理岗位;第二,知名企业的品牌和危机管理职位;第三,舆情研究机构和服务企业的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位;第四,各类机构、单位官方微博和微信的管理职位。

然而,目前国内的舆情分析师主要来自新闻传播学、社会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计算机教育背景,和媒体较为接近,具有舆情分析专业教育背景的专门人才相对匮乏,成为制约舆情服务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教育的人才培养就不能仅仅限制在为传统媒体记者和编辑的培养上,而应该相应地扩大人才培养的范围,从而拓展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和机会。

(二)国内舆情分析师的培养现状

目前,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设立了舆情研究机构,但均以探求舆情传播规律等学术目的为中心,并不以培养舆情分析师为目标。我国高校也尚未专门开设舆情分析专业,尽管有些高校开设了舆情相关课程,但一般也都开设在经济管理、中文、新闻类学院,并以新闻类学院开设居多,且舆情分析方面的研究多以新闻传播、社会网络媒体、舆情引导、演变、应对等理论为研究点,培养人才的主要目标还是以从事新闻媒体类为重点。

近年来,各地加大舆情监测人员配备,经过实践锻炼和培训,舆情工作人员基本掌握了舆情监测的业务技巧和软件使用技巧,日常网络舆情监测任务基本满足需求,基本能够确保日常浅层舆情信息的发现和上报。但要实现对舆情信息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实现舆情信息的预测,现有舆情工作人员的水平严重滞后,亟须建立一支精通大数据挖掘分析、模型构建等的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大数据技术人才。

三、对高校培养舆情分析师的建议

结合媒体转型对新闻传播人才提出的新要求与舆情分析师应具备的职业素养,本文对专业舆情分析师的培养提出如下建议与对策。

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舆情分析师的培养纳入高校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在师资力量雄厚的高校开设舆情分析专业,进一步完善普通高校新闻传播学院系的专业课程设置,增加舆情分析相关课程,提高学生的数据素养,使之掌握基础职业技能。

其次,进行跨学院的交互学习,培养跨学科人才。舆情分析师在具备基本的舆情分析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应广泛涉猎新闻学、传播学(特别是政治传播学)、社会学、统计学等学科,掌握看图、制图等计算机应用技能等。

再次,建立校媒合作的培养机制。舆情分析师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因此,高校应该通过与媒体、企业进行合作,聘请业界专家担任校外导师或者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为专业人才提供实践机会。

需要注意的是,在创新培养模式的同时,作为新闻专业教育灵魂的新闻专业主义精神与植根于其中的人文主义精神,是舆情分析师培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如何应对网络舆情——网络舆情分析师手册[M].新华出版社,2011:17-23.

[2] 曹素妨,闫城榛.新起点——大数据时代的媒体转型[J].中国传媒科技,2013(07):55-58.

[3] 喻国明,姚飞.媒体融合:媒体转型的一场革命[J].青年记者,2014(08):33-34.

G642

A

1674-8883(2016)13-0314-01

邱琛(1992—),女,河北石家庄人,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研究生。

猜你喜欢
分析师舆情转型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转型
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 10:29:31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分析师一致预期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6期)2016-09-19 02:16:48
舆情
中国民政(2016年10期)2016-06-05 09:04:16
沣芝转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