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

2016-02-28 10:32:45杨雨萌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3期
关键词:重庆大学谣言高校学生

杨雨萌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00)

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及应对策略研究

杨雨萌

(重庆大学 新闻学院,重庆 400000)

谣言作为一种社会舆论长期存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谣言也迅速蔓延。大学生作为互联网的主要使用人群之一,面临着网络谣言的巨大冲击。本文着重分析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现状,研究如何抵制网络谣言,避免大学生成为网络谣言的传播者、受害者。

网络谣言;大学生;传播;应对策略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谣言层出不穷。抢盐事件、地震风波、滴血食物传染艾滋等虚假事件一次次冲击着人们的眼球,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本应具有良好分辨能力的高校学子却往往成为网络谣言的“助推器”和受害者。那么,网络谣言究竟为何能在高校学生中快速传播?其传播形式和特点是怎样的?大学生又该如何应对网络谣言呢?

一、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

网络谣言是指通过网络介质(如邮箱、聊天软件、社交网站、网络论坛等)传播的没有事实依据的话语,主要涉及突发事件、公共领域、名人要员、颠覆传统、离经叛道等内容。谣言传播具有突发性,且流传速度极快,因此易对正常的社会秩序造成不良影响。[1]大学生作为使用QQ、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主要群体,在接收新鲜信息的同时,很容易接收到一些虚假信息。例如,与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在电脑旁放置一盆仙人掌可以防辐射”或是社会大众关心的“汇一分钱整倒骗子”的网络谣言,虽然这类谣言对社会并不会造成过大的不良影响,但高校学生却很容易偏听偏信,并进行转发传播。而对于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消息,高校学生往往能在第一时间通过互联网接触到,进而传播,引起巨大的社会骚乱。

大学生往往以寝室、班级、院系为单位,这就使得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具有群体性。QQ、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甚至口口相传,都使得网络谣言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面更大。例如,不久前发生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图书馆的学生跳楼事件,最先在重庆大学贴吧中爆出,随后在朋友圈等各处遭到疯狂转发,引发同学们对事件的各种猜测,也使得各种版本的网络谣言一时间快速蔓延。

此外,大学生的群体从众性,容易催生“沉默的螺旋”现象。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人作为一种社会动物,总是力图从周围的环境中寻求支持,避免陷入孤立状态,这是人的社会天性。[2]为了表现出和群体大多数一致的行为倾向,大学生的理性态度往往会减弱,从而促进网络谣言的传播。

最后,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并且崇尚知识和理性,这有助于抵制部分网络谣言的传播,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在深信谣言后态度转变难度加剧,从而网络谣言影响也随之加剧。例如,地沟油事件发生后,有网络谣言称学校周边餐馆使用地沟油,学生对此事深信不疑,也不愿相信餐馆及有关部门发布的声明,坚持认为背地里可能有使用地沟油的事情发生,因此拒绝去该餐馆用餐,最终致其倒闭。类似事件的发生表明了网络谣言在大学生中传播的特殊性,也使其成为值得社会深思的问题。

二、传播原因

(一)传播工具便捷,谣言来源广泛

网络作为传播谣言的载体,具有成本低、速度快、超时空等特征,也为网络谣言的传播提供了便捷。网络中的信息往往先生产后过滤,甚至边生产边过滤,或是只生产不过滤,信息生产成本几乎为零,这使得网络造谣门槛低、成本低。[3]大学生接受网络信息的来源广泛,其中包含的网络谣言也众多,在被谣言欺骗后,随手转发方便简单,而同学、朋友等在朋友圈中看见相关信息极有可能进行二次转发。很多网络谣言的真实性难以考察,大学生使用社交媒体已成为每天的习惯,从某网站到朋友圈再到他人的眼前,只需随手点击转发,网络谣言便已成功扩散。

(二)心理状态不成熟,道德素质部分缺失

大学生往往追求个性的独立,具有极强的自我表现欲和叛逆精神,对新鲜信息的接受度也较高。正处青春期的他们渴望被关注,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善,好奇心、叛逆都易导致道德的缺失,促进谣言传播。例如,之前重庆大学王某某于宿舍楼下追打其怀孕女友的消息在QQ、朋友圈和人人大肆传播,随即二人均被“人肉”出来。事后得知,虽有打人的情况但怀孕只是谣传,二人的生活均受到了巨大影响。未经考证便对具有所谓“爆点”的信息加以传播,不考虑当事人的感受,很容易对当事人造成巨大伤害。

(三)匿名性与宣泄空间

传统媒体由于信息审核严格,避免了许多谣言的发生。网络主体所具有的个体身份虚拟性和匿名性为大学生提供了宣泄空间,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网络谣言的传播。调研显示,41.6%的大学生曾被网络上的虚假信息误导过,而官方辟谣后,也仅有16%主动转发辟谣。[4]2012年查获的李某,因学业受挫,便从同学的聊天记录中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在巨大的社会压力下,大学生往往选择把网络作为发泄的场所,捏造或散布不实信息,产生或传播网络谣言。

三、应对策略

应对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需要社会和个人相结合,共同抵制网络谣言。国家应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强监管机制。对造谣者进行严厉打击,同时加强对微博、聊天、社交、论坛等的管理,提高社会责任意识,建立完善及时发现网络谣言、及时处理、及时辟谣的机制,通过发布官方消息第一时间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高校内部要加强对学生的宣传教育,同时加强对校内各网站的监管。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利用辅导员、校内通信网络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防范校内网络谣言的产生。开设课堂,传授网络法律知识,明确网络法制教育的地位。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他们关注社会发展进程,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自身也应当提高自己辨别网络谣言的能力,理智清醒地对待网络信息。培养自己的时代使命感、道德正义感、社会责任感,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自觉抵制网络谣言。

面对互联网时代网络谣言的蔓延,社会和大学生个人都应重视网络谣言在高校学生中的传播,加强监管,努力提升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自觉抵制网络谣言,净化网络环境。

[1] 中国国情[DB/OL]. guoqing.china.com.cn,2012-04-01.

[2] 郭庆光.传播学概论(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200.

[3] 黄培光.防范网络谣言及其社会风险的法律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04):48.

[4] 高校“微博控”增多 逾4成大学生曾被微博谣言误导[DB/ OL].网易教育频道综合,2011-11-21.

G206

A

1674-8883(2016)13-0054-01

猜你喜欢
重庆大学谣言高校学生
重庆大学学报征稿简则
中国使馆驳斥荒谬谣言
环球时报(2022-04-13)2022-04-13 17:16:04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现代企业(2021年2期)2021-07-20 07:57:44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活力(2019年19期)2020-01-06 07:37:16
当谣言不攻自破之时
中国盐业(2018年17期)2018-12-23 02:16:56
Who Is The Master?
大东方(2018年9期)2018-10-21 15:29:02
谣言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学周刊(2016年23期)2016-09-08 08:57:48
谣言大揭秘
学生天地(2016年32期)2016-04-16 05:16:19
“精益管理五原则”在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中的应用——以重庆大学城为例
图书馆学刊(2015年8期)2015-12-26 08: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