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丽芳(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小学 江苏常州 213133)
“小微”创“大美”
——浅谈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的“微写作”
王丽芳(常州市新北区汤庄桥小学 江苏常州 213133)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在信息化时代,微写作以规模小,练笔时机灵活,题目切入点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动笔的兴趣。因而也更容易取得写作效果。
微习作;小学语文;习作教学
作文教学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教师难教,怕教。学生难写,怕写。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微讯息的时代。学生的视野更广阔,信息来源更复杂,感受更多元,表达愿望更强烈。怎样把握这一契机,进一步深化习作教学研究客观而紧迫地摆在了我们面前。
微写作,不像材料作文那样,用大段的篇幅来叙述材料。而是短小精干,一字千金。它规模小,练笔时机灵活,题目切入点小,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动笔的兴趣。也更容易取得写作效果。
下面,笔者就教学中的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我们现在正生活在一个“微时代”。微博,微信等成为了人们重要的交流方式和信息来源。孩子们也不例外。他们喜欢玩手机,也会关注手机新闻。更会把一些看到的新生事件津津乐道地与同学交流。尽管经常在交流中歪了楼,但不可否认,他们的兴趣点关注点是非常广泛。那么从学生视角出发,及时捕捉生活中、媒体中发布的适合的微素材给孩子练笔,既让孩子们有“充分地参与社会热点事件之中”的兴奋感,也有利于他们公民意识的培养。还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练笔的主动性,积极性。变“要我写”为“我要写”。
在一次夕会课上,我们班同学在例行的新闻交流中,我听到了这样一则:六点多出门坐公交,刚坐了一站路,车子就被一位老奶奶拦住了。原来公交车在站台刚起步,半个车身还在站台,因为红灯,只能停下。刚停下对面就有个老奶奶带着个穿着校服的孩子来敲门,希望能开下门,驾驶员看都不看她。老奶奶在下面说了半分多钟,看驾驶员不为所动,索性往车头前一站,大家都别走了。这时绿灯亮了,驾驶员也熄火不准备走了。最终的结果是驾驶员在车上人员的劝说下开了门,却说老奶奶有本事把车买下来,又不是自己的车,想开门就开门,有钱不会打的啊,坐公交就必须要早早地站在站台等。驾驶员说了,车头超过站台杆再开门,她要罚200的,因为她已经起步离站了。这是规定!
我敏感地意识到了这段材料的可挖性。把这则新闻拎出来请大家思考:如果你也在这辆公交车上,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请大家即兴讨论并写下自己的想法。当作业收上来后,孩子们是这样写的:
——“这是规定!”话音刚落,车里顿时安静了。大家什么话都没有再说了。我心里一惊:这个司机是那么敬业,而我却因为无知,给予了他无休止的指责。我默默地自责起来。生活就是这样,你不能说谁对谁错。不能一开口就判断和指责。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矛盾吧!
——“规定是个人每都应该遵守的。生活少不了规定,更离不开规定。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哎。枉我把自己当成正义的化身,却没有想到驾驶员的苦衷。他们也是两头受气啊。这真是一个艰难的职业。下次乘车,碰到驾驶员,我一定给他一个善意的微笑。”
当离开了大作从字数到布局谋篇的种种束缚之后,我发现这些小片段的随机练习反而更能展现孩子们的闪光点。不论是思想上的,还是习作表达上的。
作文教学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相结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即 “小片断成就好作文”。这里的小片段就是一次次的“微练习”“微写作”。
微写作可以与阅读课文相结合。以教材为载体,从教材的内容特点出发,设计与之相关“写”的训练,使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石榴》一课的第四节向我们详细地介绍了石榴果实的样子和口味。这是一个绝好的范例,我们可以带来桔子,指导孩子们用“看、摸、闻、尝、听”五官观察法来观察桔子,然后模仿例文也来写一写。还可以设计一个水果系列,再写写香蕉、柚子等水果。当然后几次的写作不是简单的重复,可以设计不同的写作“生长点”,如香蕉——学会想象,引导孩子们运用比喻、拟人等方法加以描写,为习作锦上添花。“火龙果——因为是热带水果,学生对它生长环境有些好奇,可以引入资料”等等。每篇的练习侧重点可以不同,但每篇都能让学生的“描写力”得到一定的练习。
微写作可以进行专项练习。如我们班学生习惯写木头人作文,我就专门安排一节课就“动作要具体”来展开练习。小张同学原来写的是:今天我品尝了生辣椒的滋味。我咬了一口辣椒,辣的我眼泪都出来了。真辣啊!经过练习针对描写动作要“具体、有个性、无声胜有声”等的技法练习后,他修改为:
——今天我品尝了生辣椒的滋味。我打量了辣椒好久,挑了一根最细最短的。轻轻放入口中,,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还好,不辣,只有一种酸酸的感觉。我放心地大嚼起来,同时得意地转向同学,让他们看我辣不怕的英雄气概。忽然,舌头一阵麻,嘴巴里大火烧起来了。我一会儿仰头,一会儿用额头顶着墙。……辣!辣!辣!前后一对比,我惊喜地发现了练习的力量。
“写作本质上是一种公众的言说。”“写作者最大的荣耀,莫过于拥有在公众面前言说的能力和资格。”现在的分享平台有很多。如每个班级都会有QQ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群空间;可以为孩子们开通博客;还可以推荐“轻笔记”等软件。让学生上传他们的习作,学生在浏览其他同学的作文后,以小组形式讨论,互相批改,写出批改评语,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启学、互动。家长也可以在线参与其中,接着同学们自己修改作文,最后,教师有的放矢地对修改后的作文进行点评、总结。这种修改方式方便快捷,提高了反馈作文的效率,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和广泛互动的交流。作文评价不再是传统的、封闭的,而是开放的、流动的。有人评价,有人关注,自然会提升写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动笔。满足了他们写作时所渴求的认同感和成就感,会激励孩子们不断前行。
我国著名图书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周文骏老先生曾在文中提出了“碎片阅读”与“小微写作”的概念。他说“:碎片和小微具有易操作、可掌握、广适应的特性……人的本性是美的,学习是美的,阅读和写作是美的,碎片和小微同样都是美的。”这启示我们,“小微”可堪大用,“小微”可创大美。让我们期待学生在扎扎实实的练笔中,开拓出一片作文教学的新风景。
10.19312/j.cnki.61-1499/c.2016.12.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