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柯小说的神性诉求与叙事姿态

2016-02-24 16:16:19李馨竹王佳煜
西部皮革 2016年14期

李馨竹,王佳煜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红柯小说的神性诉求与叙事姿态

李馨竹,王佳煜

(牡丹江师范学院文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摘要:红柯在进行小说创作过程中,不仅仅对于人性之中的凡俗一面进行了解读,还以此为基础,结合红柯在新疆的人生经历和宗教文化情况,进行了对于人性之中神性的探索研究工作。而在进行神性的描述过程中,红柯自己阐述到:神性是世间万物所都具有的,是超越世间万物的一种精神情怀,也是对于人性的深度探索。因此,本文将具体的结合红柯小说之中的具体描述,对红柯小说中对于神性的探索,以及红柯小说中进行神性描述的叙事特点进行分析研究工作。

关键词:红柯小说;神性诉求;叙事姿态

1红柯小说中的神性诉求

通过对神性内涵的解读,可以发现,神性和生命意识有着直接的联系。在红柯的小说之中,所进行的生命意义的探索已经超过了单纯的生死之间的内涵和意义,也对人在生活过程中的油盐酱醋茶的事物进行了超脱研究。综合起来看,在红柯的小说中,所进行的神性探索已经超脱了物种的概念,抛开了世俗之中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从而达到追求本心的描写效果,从而实现精神世界的超脱,进而完成对于神性精神的研究探索。因此,可以发现,红柯小说之中的神性诉求已经打破了传统生命意义中对于生死的追求,开始探寻人性和大自然之间的直接交流,进而从精神世界上,利用宗教文化的方法,发掘人性的内心世界,进而对人性、灵魂进行深度的探索。因此,进行对红柯小说的阅读,往往会被红柯小说中直击人心的描写所震撼。

从红柯小说的描写笔触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可以发现,红柯的小说在进行神性的诉求过程中,有着很多的神秘主义创作色彩,在这样的创作氛围下,红柯的小说可以超脱传统小说的描写限制,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再关注于简单的生生死死,而是超脱于生死,探寻世界、生命的本质,让文章的内涵超脱出来。与此同时,红柯的小说在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出于对神性的探索,研究了大量的宗教文化和宗教文学中关于生命奥义的问题。与此同时,通过对这些文字内涵的深度解读,在红柯的小说中,可以形成对于神性的进一步认知:神性超脱于生死,并不因为事物的消亡而消失,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从精神的层面长存于世间。因此,在红柯的小说描述文字里,可以发现大量的“杀生”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红柯并不是对过程进行紧绷性的集中描写,而是对过程中的神性部分进行探索研究,以一种描述的仪式方法,进行对于神性的探索追求。

2红柯小说的叙事姿态

通过对红柯小说的分析,可以发现,在红柯的小说中,为了配合红柯的神性追求,有着大量的关于草原上宰杀牲畜的描写,并通过对宰杀过程的描写,突出其中蕴含的神性色彩。例如,在红柯进行对于屠夫宰杀海力布对羊的描述过程中,将整个的宰杀过程描述成为了一个乐章样式的过程,也正在进行描写的过程中,正是一个对于海力布对羊的生命的探索过程,在文字中,通过对于屠夫宰杀过程、羊死亡过程的描写,让海力布对羊在死亡过程的神态变得神圣起来,进而让屠夫在宰杀海力布对羊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对他们的震撼,也让屠夫通过宰杀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生命中蕴含的高贵色彩,让屠夫感受到蕴含在生命之中的神圣。

在红柯的小说《美丽奴羊》中,通过对于海力布对羊宰杀过程的描写,让原本处于主宰者屠夫充分的被生命剥夺过程中的神圣的洗礼,让屠夫感受到自己行为的伤感,最终放弃了自己的屠刀,感化了屠夫的情怀。在红柯的小说之中,红柯还用自己细腻的笔触,让海力布对羊逐步的完成了生面价值的转换,最终让海力布对羊通过宰杀过程,实现了自身生命价值的升华,可以看出,死亡并不是海力布对羊的终点,反而是海力布对羊实现生命的升华,实现海力布对羊神性色彩的描述。

在红柯的小说《西去的骑手》之中,则是通过对史诗英雄般的马仲英的描述过程中,为了实现主人公生命的升华,主人公的死亡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情。在小说的描述过程中,展现了主人公无数斗智斗勇的英雄事迹。但是,最终,主人公还是被无数子弹击中,最终英勇就义。但是,在主人公死亡的时刻,主人公的英勇事迹却打动了敌人,让敌人充分的被主人公的英雄情怀所威慑,进而让主人公所具有的西部英雄情怀、生命的壮丽色彩,更是让读者动容。因此,可以发现,死亡绝对不是主人公的终结,反而,死亡这一过程是主人公生命形式的转化,让主人公的形象彻底的展示出来,谱写出了一个壮丽的西部英雄史诗故事。

3结语

综上所述,可以发现,红柯小说中对于神性的诉求是超脱于生死的界限的,在小说中,对于死亡的描写也赋予了更多的壮丽色彩,让生命的价值超脱于死亡,更是让精神的力量长存于世间,展现出了神性力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德明.飘曳的苦魂与隐含的精神疑难——以红柯《百鸟朝凤》为例[J].时代文学(上半月),2014(05).

[2]张德明.给缺陷的世界留点意义——以红柯《好人难做》为例[J].扬子江评论,2011(06).

[3]安杨.《围城》40年——人性的突围[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4]王利.诗意的存在——以《美丽奴羊》为例谈红柯独特的反思姿态[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01).

中图分类号:1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602(2016)14-027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