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学生“宅”现象调查分析
张锦
(沈阳工业大学,辽宁 沈阳 110870)
现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宅男宅女”,他们没课的时候就宅在宿舍,也有甚者为了宅而逃课,甚至达到忘食的地步。具体行为也无非是睡觉、上网、看书。这种宅的状态不仅存在于学校,家也是宅的重要场所。宅的内容无非还是睡觉、上网,与父母很少有交流。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大学生;宅;调查
1.1调查基本情况
调查时间为2016年1月,以我校一、二、三、四年级本科生为调查对象,对沈阳大学宅现象的相关问题进行调查,采用问卷法进行调查,发放问卷为100份,有效问卷95份。
1.2调查结果
1.2.1“宅宿舍”现象比较普遍。调查对象中有60.22%的学生在课余时间经常呆在宿舍。近65%的学生在宿舍上网或打游戏,其中只有20.60%的学生是上网查资料。周一至周五,有近30%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2个小时以上,近5%的学生每天平均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周末,近15%的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在5个小时以上。
1.2.2对“宅宿舍”现象的看法。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我校“宅现象”普遍存在,只有2.62%的学生认为我校“宅现象”少见。61.49%的学生认为“宅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个人性格因素,只有少部分学生认为是学校或其它外部因素。
2.1客观原因
2.1.1电脑的普及与网络的发达。大学生“宅”的生活往往都离不开电脑和网络。网络为大学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在网络中他们可以找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还可以与朋友、网友沟通交流,以写博客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并让更多的人了解自己,还可以在网上购物等;其次,网络游戏的巨大吸引力。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因网游聚在一起,游戏过程中的交流、竞争、刺激,让人感受到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的愉悦和成就感,在许多大学生眼中,它不仅是一种游戏,更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甚至全新的世界;另外,网络资源丰富了大学生的娱乐生活。网络的发达为大学生成为宅男宅女提供了物质基础。
2.1.2大学课程乏味、管理松弛。首先深究现在大学生上课现状,很多大学生反映课程内容乏味,难以和实际相联系。现在大学管理制度松弛,很多同学即使平时缺课,但通过考前突击也能顺利通过考试。这使得大学生有了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宅”在宿舍,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宅男宅女”。
如果说电脑和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宅”的物质基础,那么课程无聊、大学活动无意义就为大学生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两者的同时存在使得“宅宿舍”成为可能。
2.2主观原因
大学生们成为“宅男宅女”,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状态:
2.2.1意图通过“宅”在宿舍缓解压力、逃避现实。当代大学生面临很多的压力,有的人相信风雨之后总会见彩虹,奋斗改变命运,选择直面而上;而有的人浑浑噩噩,却选择了逃避。“宅”就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避难所”。
还有的人因为对大学里生活憧憬过于美好,而学习、活动的现状使之失去希望与信心。这样,这些大学生就会将自己大把的时间精力放在网络上,因而被养成了“宅男宅女”。
2.2.2缺乏奋斗的目标。在高中时期,都积极努力学习,希望考一个好的大学。而进入大学,如果没有较好的人生规划,没有一个清晰、坚定、明确的目标,就会感到无事可做,毫无动力。再加之个人不努力,致使惰性愈演愈烈,于是便成为了“宅男宅女”。
3.1痴迷于某事物
小说、游戏、韩剧、美剧等都是当代大学生比较痴迷的事物,沉迷于其中的学生不在少数。
3.2依赖电脑与网络
数据显示,有65%的被调查者平日在宿舍是上网(见图二)。由此可见,同学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
3.3作息时间不稳定
不少“宅男宅女”把呆在寝室看成一种生活方式,每天睡到自然醒,擅长运用聊天工具或电邮与人互动。甚至有些大学生一日三餐都是同学给带回宿舍,从而导致不少“宅男宅女”作息时间不规律、不稳定。
3.4极少出门,不喜欢接触陌生人
“宅男宅女”认为“宅居”在寝室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比如说不用出门,就不用花费心思打扮自己。甚至可以穿着睡衣在寝室呆一天,既方便又舒适。仅仅生活在自己的小圈子中,跟陌生人很少有接触。
[1]郑笑眉,张歆.网络社会中“御宅文化”现状及影响探析[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06)
[2]周敏.新媒介环境中的“宅男宅女”现象探析[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3]王艳.小议青少年“御宅族”的道德危机、成因及“出宅之道”[J].天津教育.2008(11)
[4]刘元元,王媛媛.浅析大学生“宅一族”的几个相关问题[J].网络财富.2008(11)
[5]马川.“我很宅!”——浅析都市“宅男宅女”的心理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2008(02)
张锦(1992-),女,汉,研究生,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G641
A
1671-1602(2016)16-00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