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节目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

2016-02-19 14:59:49张智华李叶子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7期
关键词:素人意义价值

■ 张智华 李叶子



中国网络节目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

■ 张智华 李叶子

网络节目是网络文艺的形态之一,富有创新精神。我国要发展成为文化强国、网络强国,网络节目的发展是重要支撑。因此,中国网络节目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越来越重要。网络节目应该输出相对完整的价值观,有效藉由快捷、系列、素人、原创与改编等元素以显示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也需强调个性,并根据网民兴趣点持续采用分众化传播来吸引目标网民。

网络节目;文化意义;审美价值;传媒艺术;大众参与

一、问题的提出:网络节目提升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必要性

2015年9月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调:“要把创新精神贯穿创作生产全过程,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理论和评论工作,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加强文艺阵地建设,推动优秀文艺作品走出去。”①网络节目是网络文艺之一,富有创新精神,从内容到形式为网络文艺工作者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从接受层面来看,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了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止2015年12月,已有半数中国人接入互联网成为网民,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超过全球平均水平3.9个百分点。此次的统计报告也显示,网民上网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端集中,超9成网民都是通过手机上网。到2015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的规模达到6.2亿。②中国网络节目的已有受众基础厚实,与之前的该报告相比,网络节目的潜在受众数量也呈增长之势。

网络节目是一种新兴网络文艺、传媒艺术的节目形态,人们对其看法尚不一致,有的肯定,有的赞赏,有的期待,有的观望,有的怀疑,有的批评。要想让网络文艺得到无论是艺术层面,还是社会文化层面的深度认同,笔者认为关键是网络节目应该不断提升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

无论是从收视率、影响力,还是美誉度来说,网络节目与电视节目能不能并驾齐驱?在得到恰当发展之后,网络节目能不能超越电视节目?关键还是网络节目要不断提高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从而具有应有的文化品质。因此,网络节目不断提升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是我国发展网络文艺的当务之急。

中国网络节目的数量与日俱增,但是质量参差不齐,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泛娱乐化问题比较严重。中国网络节目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网络文化的组成部分。我国要发展成为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就应该大力发展网络节目。因此,中国网络节目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越来越重要。我们应该采取恰当的对策与方略,不断提高网络节目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

二、快捷·系列·素人·改编:网络节目提升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四重维度

网络节目与电视节目相比,在节目本质、类型以及一些基本体验感受上都是相似的,但是由于传播媒介的不同,以及如今社会进步的快速导致信息的碎片化传播,在多维影响之下,快餐文化更受快节奏生活状态下人们的喜爱;纵有对此的经久批判,但也无法否认这种现实,我们只能趋利避害地应对。在信息更迭如此迅速的状况下,通过网络平台制造、播放网络节目必须具有网络基本的特点。因此,网络节目信息量大,更新快。“与传统艺术相比较,传媒艺术最突出的特征在于其科技性、媒介性和大众参与性。”③网络节目属于传媒艺术的一个组成部分。基于网络节目的受众群来讲,更贴近大众文化的内容选材则是重中之重。所以网络节目的文化价值大多体现在大众文化价值层面。提升其文化与审美的维度不可避免地需要与大众文化思维相连接。笔者认为,基于上述逻辑基础,如下四重提升的维度,需要我们在实践中重视。

1.根据网络节目的“快捷”特性,提升网络节目的文化与价值品质

我们如何借助网络媒介“快捷”的特点提升文化价值?在很多人眼中,网络节目几乎等同于快餐文化,这样的认知使得人们对于网络节目的理解或多或少会产生偏差,这样的偏差会使得人们在接受网络节目的时候或多或少戴着有色眼镜。或好或坏的评价对于网络节目多是前进的动力,或许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网络节目“快餐化”的定义,使得网络节目能够更明确自己的方向。简约而不简单的定义或许应该成为主要的标志,选择具有良好文化修养、了解网络特点、尊重网络传播规律的创作者来做网络节目,可以借助网络的快捷特点提升文化价值。

为什么我们可以利用“快捷”来提升网络节目的“厚重”?用较短时间获取较多资讯是网络节目的标签之一。与传统媒体不同的节目特性使得网络节目迅速聚集拥有一大波铁杆粉丝,形成较为固定的传播模式与传播群体,如此一来也能共享信息传播、分享大蛋糕的一部分。

网络节目的内容倾向于压缩饼干式的“干货”,这样快速且沥干水的信息压缩包传递给同样在快节奏下生活的人们时,大家倾向于“快且好”的吸收其关键部分。网络节目正是因为受众群的特征所形成的“快餐文化”这样的特性,需要快速的被吸收被接受且是碎片化的存在,决定了其深入浅出、及时共鸣的文化特征。如《吴晓波频道》是一个专门用大白话讲解经济相关问题的节目,很多经济学上的术语都是经过口语化的加工而说出来的,力求达到网民在听到经济学术语时就能在吴晓波三言两语的解释中很快明白这个词汇的意思。

这样深入浅出的方式的确让人们很快地接受了其内容,从而产生及时共鸣。将宏大而渺远的文化与审美问题,转换为快捷且易于日常接受的信息与体验来源,“被了解”才可能“被认同”是人之基本的认知心理与行为过程,这种方式符合当下后现代社会加移动互联时代的人之基本特质,这种方式也考验着这个时代里的艺术与文化创作者。

2.创新网络节目的“系列”手法,提升网络节目的文化与价值品质

在网络节目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输出方面,与其让一些个人输出一些不完整的价值观,不如警示我们改变节目的体系和节目的形式,使得网络节目能够输出相对完整的内容和价值。各个网站以个人名字命名的节目,不少是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脱口秀节目,脱口秀节目具有固定的收视群体,这些节目容易被受众接受。但是他们每期的节目都是针对现今的热点而展开讨论,随后这个热点现象就会翻篇。这样被翻篇的热点现象和评论所表现的价值观大多是零碎的,这固然符合了当下的碎片化接受与认知的特点,可是如此下来,观众得到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也大多是碎片化的,这样零碎的价值观是缺少意义的。

但如果将这样的节目做成某种专题或者某种系列,如此一来既可以维护价值观的完整,也能带有一定的传承价值与意义。网络节目应该利用互联网这个平台,承接这种思考和讨论。比如一件事情被网上说了后大家会思考、会评论,网络节目如果能够承接这个思考和讨论,那么就可以让其价值上升,一来一回既会有修正也会有升华,这样在节目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上也会有一定的升华,而非简单的带来欢乐或痛苦的节目那样仅此而已。这也说明“系列”思维也要善用网络节目的高分享性、高参与性以及及时性的特点,这样的特点加之以相对碎片化的信息处理,能够使网络节目的大众文化意义与通俗美学价值得以一定的提升。

总之,单个网络节目即使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其影响也是较小的,如果做成系列网络节目,并且都具备较高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那么就会形成一个连锁反应,如同优质连锁店容易形成品牌一样。因此,“系列”网络节目有助于提升网络节目文化品质。例如,《奇葩说》采用“系列”手法,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努力加强薄弱环节,从不同角度积极增加文化内涵与审美趣味,因而在市场与口碑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3.探索网络节目的“素人”路线,提升网络节目的文化与价值品质

在原创中显示网络节目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还表现在选择“素人”作为网络真人秀节目的主角上。不少传播与接受效果较好的网络传播平台与传统媒介传播平台,在近年都倾向选择“素人”作为真人秀节目的主角。这样的选择使得真人秀节目重新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有关“素人”的解释如下,有指平民、平常人、朴素的人、无修饰的人;指没有加入任何社会团体、组织、派别的独立人;指不加修饰的自然、清新的人等多个意义。显而易见,在“素人”真人秀中,“素人”指的是普通人,他们未经修饰将自身真实的一面展现于大众之前。他们与明星最大的区别是在于明星演绎的成份颇重,无论是自身的镜头感还是演绎功力的展示,明星与“素人”的区别都十分明显。

对于网络平台而言,以脱口秀节目为重点的节目模式,“素人”显然比明星参与的节目更吸引人的注意。在《奇葩说》中,节目明星为主持人,“素人”作为参与对象,谈论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正因为是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更适合“素人”进行讨论,他们对于平常生活的体验与明星相比或可更多。体验厚实、谈论自然、乐趣横生,观者看起来更会充满兴趣,身边发生的人与事会比远在天边的事情更让人容易产生共鸣。文化的共鸣是引得人们观看与讨论最好的角度。在这一点上“素人”参与比明星参与更有吸引力与说服力。

更甚,无论是节目还是生活中,不少所谓的“素人”恰是各行各业的佼佼者,文化修养深厚,审美趣味高雅,在网络节目中自然而然地流淌出的那种举手投足中的坦然而泰然,默默化物地熏陶观众,自然是提升网络节目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的绝佳之境。

4.尽善网络节目的“改编”思维,提升网络节目的文化与价值品质

在改编中显示网络节目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主要表现在对IP的改编与运用上。改编是一种再创造。IP这个词在2015年成为传媒界炙手可热的词汇之一。如今,网络节目与网络剧似乎成为与IP的最热关联之维。IP主要指知识产权。很多IP都被重新找出来以另一种形式示人,在电视剧、电视节目、网络剧、网络节目的一次又一次的改编之中,电视人与网络人看到了IP背后的一块广阔天空。当然,对于电视剧、电视节目、网络剧、网络节目来讲,褒义且正面的评论固然是一种好的结果,同时存在些许争议的话题能够引起人们的探讨和思考也是难得的,后者更可能成为一种由头,以推动网络节目在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上的进展。当然,对IP改编应该掌握好度,不能过分依赖IP,有些IP太贵是因为炒作成分太多,以致网络公司买不起,自然难以藉由其实现艺术与传播效果。

在改编中显示网络节目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不仅体现在我们熟络的国内的文学与传媒艺术的转换之中,还表现在对外国电视节目改编为中国网络节目上。例如,腾讯购买了韩国JTBC电视台从2014年开始制作的美食料理脱口秀节目《拜托了冰箱》,把它改编成网络节目。本土化加网络综艺的属性,使得《拜托了冰箱》极具网络综艺的特性。此类节目以小见大、举重若轻,以轻松有趣的方式,着重通过日常生活表现明星文化修养、审美爱好与主要性格,从而实现一定的生活方式与价值取向的号召力,值得在这一话题下参考。改编问题本身,其实就是一种文化与审美生态多样性的展示。

三、个体与分众:提升网络节目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整体思维

个体与分众是提升网络节目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的整体思维。我们在整体思维上探析网络节目质量提升,与前一部分的具体对策侧重点是不同的。笔者认为,网络传播注重个体与分众,重视目标网民,强调传播的有效性与到达率,是一种提升其文化与审美品质的整体性思考。

1.强调个性与个体

采用量体裁衣,满足私人订制,可以提升网络节目文化品格。例如《纹理》是为世界超模刘雯倾力贴身打造的一档纪录式节目,记录刘雯的超模生活以及不为人知的日常生活。由刘雯作为导游,带领人们感受异域风情。《大鹏得吧得》是大鹏一个人主持的脱口秀节目,他运用脱口秀的方式串联起近期发生的各种有意思的事情并加以评论,纯属个人意见与看法。这样看来,网络节目具有较为强烈的个人主义标签,这与网络这一载体相关。网络本身具有极强的个人性,极强的个人色彩、个人评价、个人观点。网络这样一个更包容的平台,包容着更广阔的个人特色。当然,我们也需要警惕:很多网络节目以人名命名,如《晓松奇谈》《大鹏嘚吧嘚》等,这样以人名命名的节目显而易见的是以这个主讲人为中心而论述一些社会现象,这样赋有强烈个人主义色彩是否会使得集体主义色彩减少?如此一来是否会将这些社会现象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更加个人化?大众的观点是否会跟着个人观点而产生一定的位置偏移?

对于网络节目来讲,用户既是接受者,又是参与者,也是创造者,更加贴近于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受众充分感受到节目在身边的感觉。介于平台的缘故,观众可以更加透彻地参与到节目之中。现在受到各大视频网站用户青睐的一个功能——弹幕,这个功能很好地满足了人们想要进行互动的愿望。网络节目相较于电视节目而言显得更加独立,我们可以一家人一起看电视节目,但是我们却很少一家人一起看一台电脑,电脑带来的私密性较于电视而言是有所提高的,人手一部电脑将个人主义色彩发挥得淋漓尽致。

电脑、手机等网络节目将看电视的那种实时有声语言共享交流的功能抹掉的同时,于此又建立了一种新的分享机制——弹幕。愈来愈多的人更加倾向于线上的交流,偏二次元的交流成为如今很多年轻人热衷的方式,弹幕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用在网站注册号的账号可以在节目视频中进行留言,以达成边看网络节目边留言吐槽、沟通分享的效果,遇到评论合心意的还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沟通交流。这样看来,网络貌似关上了人与人言语交流的窗户,其实是打开了更大的一扇门,将人们推向了更广阔的世界。观众走出电视机这样一个客厅空间,走进一个更大的网络空间。

网络节目的一大特点是跨时间和空间的一种交流平台方式。这样的特点让网络节目聚拢了更多的人气,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设备让社交观看变得更加私密,正是由于电子设备这样的一种特殊的观看状态,使得网络节目更加具有主体性,由观看者进行自主选择观看播放等。这样的电子设备特征使得网络节目的主体性发挥得更加透彻,并且更加强调自由和个体。这样的特征在大众文化传播过程中又增添了新的元素,信息的分享不再是原来单一的“你给予,我接收”的状态,而是有了选择性。受众首先可以选择不同的观看媒介进行信息的索取,其次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观看。更加自由的选择方式让受众对于网络媒体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好感,走出客厅的观看模式,进入相对私密的观看空间。但是网络并没有局限人们沟通交流的欲望,而是打开了更大的一扇门,通过互联网我们可以与更多兴趣相投的人进行互动,更加贴合自身兴趣的互动方式为受众构建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个体空间。如此一来,网络节目提供的平台以及节目内容更加强调个性与个体,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人之需求的延伸。

不少网络节目回归到生活本真,网络加速公共空间个体化审美,网络提供的新媒体终端私人化审美正渐渐成为新媒体用户的新型审美方式。当然,从审美来说我们可以拥抱新兴,但从道义来说我们的基本原则不能玷污。

2.强调分众与圈子

大众文化的传播在网络节目里将“大众”发挥得淋漓尽致,符合大众审美、不失文化修养的节目成为上上之选。将文化与大众结合,更注重收视群体的专注性,更明确且精准的收视群体定位,看似不“大众”的选择然却拥有更稳定的收视群,更加专注的为一定层次相似的收视群制作一档节目以稳定收视群。大众文化时时渗透在节目的“字里行间”,贴近生活的选题、符合当代文化的讨论都是大众文化的体现。将抽象的文化变为实体存在是网络节目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的典型的体现方式。

网络时代的蔓延,网络节目的受众已经早已不再局限于特定的年龄、性别、职业。如青年人会喜欢观看网络娱乐节目,中老年人会喜欢观看网络健康节目。最近几年,中国文化持续受到重视,国学热持续升温。有些网络频道连续播出系列优秀节目,与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观众形成良性互动,在目标网民中展示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从而获得良好的口碑与较高的点击率,例如“凤凰国学”“光明国学”“中国文明网——读书频道”“中国教育网络电视台——国学台”“未来网——中国少年国学院”“新华网安徽频道——《大家》”“新浪历史”“人民网——文化频道”“中华网——文化频道”“中国网——文化中国”等。这些网络频道主要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系统性较强,能够及时了解并尽量满足观众的需求,受到广大观众好评,逐步形成品牌。此外,有些网络国学公号也与观众形成了良性互动,例如《华夏文化传播网》《孔学堂》《国学精粹与生活艺术》《古典书城》《太极》《懒兔子》《箫园》《中山国学堂》《中国香道》等,也从不同角度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针对性较强,因此具有较高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

总之,网络在一个开放的文化语境中,促进了价值观念、思维的多元碰撞,也促进了新的网络节目的诞生。网络节目作为传媒艺术的最新代表样态与新兴文化/审美是一对互动关系,二者互为因果,彼此咬合,只有二者都在正确的发展路径上趋利避害,最终合力成为一种推动人类进步的力量,才是对彼此的最大尊重,也会赢得历史的尊重与保留。

(本文系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重点项目“中国网络电影、网络剧、网络节目研究”﹝项目编号:SKZZB2015036﹞、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 《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9月12日,第2版。

② 王梦遥:《中国网民6.88亿 人均每天上网近4小时》,《新京报》,2016年1月23日,A18版。

③ 胡智锋、刘俊:《何谓传媒艺术》,《现代传播》,2014年第1期。

(作者张智华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叶子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2013级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素人意义价值
素人健身计划
世界博览(2022年24期)2023-01-06 10:54:47
一件有意义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厉害了!90后青年企业家从素人华丽蜕变成集团老总,只用了六年时间
当代水产(2022年3期)2022-04-26 14:27:20
升级素人广告,方太似乎渐入佳境
升级素人广告,方太似乎渐入佳境
有意义的一天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诗里有你
北极光(2014年8期)2015-03-30 02:50:51
璧琮原始意义新考
古代文明(2012年4期)2012-10-22 00:3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