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静 刘 畅 张静平
(1 汕头大学医学院,汕头市 515041,E-mail:lj.309@163.com;2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乌鲁木齐市 830011;3 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护理心理学研究中心,长沙市 410013)
论著·临床研究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李 静1刘 畅2张静平3
(1 汕头大学医学院,汕头市 515041,E-mail:lj.309@163.com;2 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乌鲁木齐市 830011;3 中南大学湘雅护理学院护理心理学研究中心,长沙市 410013)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支架植入(ICS)患者的心理弹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一般资料问卷、CD-RISC心理弹性量表调查206例行ICS术的冠心病患者其心理弹性状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状况的影响因素。结果 ICS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为(66.92±14.53)分,心理弹性的3个因子力量、坚韧和乐观,得分依次降低。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兴趣爱好数量、家庭平均月收入和冠心病患病时间等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特征是影响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的因素(P<0.05)。结论 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处于中等程度,且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应制定合理措施来提高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冠心病;支架植入;心理弹性;影响因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近年来,冠心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死亡率高达100.86/10万,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作为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手段,其采用心导管技术疏通狭窄甚至闭塞的冠状动脉管腔,从而改善心肌的血流灌注。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PCI网络申报的数据显示,中国大陆PCI病例数呈稳定增长趋势,仅2013年已经达45万余例,其中支架植入是PCI的主要形式[1]。作为一项有创性的治疗方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intracoronary stenting,ICS)对于患者而言属于严重应激事件。多项研究均表明,ICS患者在住院期间会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包括强烈的疾病不确定感、较高的焦虑和抑郁水平以及较低的自我评价等,并会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2-4]。在焦虑和抑郁水平较高的患者中,循环系统中的内皮祖细胞数目较低,影响循环系统功能,并可影响患者的情绪,从而形成恶性循环[5]。尽管如此,仍有一部分患者能成功应对并从中获益。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有关ICS患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不再局限于负性的心理反应,而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下去关注适应良好患者的应对能力。心理弹性作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在面对逆境、创伤或其他重大压力时恢复至正常的良好适应过程[6],对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可以显著减缓疾病发展进程,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从而保护受损心肌,对心肌梗死患者起到保护作用[7]。有研究显示,对于冠心病患者,较高心理弹性水平者的预后更好[8]。因此,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可以有效促进患者身心健康。但是,目前国内有关对ICS患者心理弹性的研究极少。本研究将对ICS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旨在为临床护理工作者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提供理论参考。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7月至2016年2月在湘雅医院和湘雅二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纳入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并进行支架植入患者;既往无精神病史;自愿参加调查者。排除标准:合并有其他严重疾病或并发症者;不能理解问卷含义者。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06份,有效率89.6%。其中男170例(82.5%),女36例(17.5%);年龄26~84(60.39±11.01)岁。
1.2 方法
1.2.1 调查内容:(1)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宗教信仰、兴趣爱好、家庭所在地、家庭类型、家庭平均月收入、医疗费用支付方式、合并其他疾病或并发症、冠心病患病时间、本次住院是否入住过冠心病重症监护室(coronary care unit,CCU)、支架植入次数、支架植入个数。(2)CD-RISC心理弹性量表(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该量表由美国心理学家Connor和Davidson教授于2003年编制而成[9],Yu等[10]翻译并修订了该量表的中文版,本研究使用该中文版CD-RISC量表。包括25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4分制计分(0=从不,1=很少,2=有时,3=经常,4=几乎总是),各条目得分相加为总分,总分越高,心理弹性水平越高。该量表包括3个因子,分别为坚韧、力量、乐观。坚韧是描述一个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镇定、敏捷、毅力和控制力。力量是指个体从挫折和既往经历中恢复和变强大的能力。乐观反映个体看待事情积极的方面的倾向及相信个人和社会资源,测量一个人拒绝负面影响的自信心。总量表及各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91、0.88、0.80、0.60,适用于临床患者的测量。
1.2.2 调查方法:调查经过伦理委员会批准。在正式实施前,研究者取得调查对象所在医院及科室的同意。调查正式实施时,对于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研究者向其详细介绍本研究的目的及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第3天(冠脉支架植入术当天为第1天)发放问卷,由患者自行填写问卷,对于有特殊情况不能自行填写的患者由研究者将问卷内容逐字逐句阅读,患者进行选择后由研究者代笔。
1.3 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采用方差分析,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对患者心理弹性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06例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现状 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总分为22~98(66.92±14.53)分,各因子得分:坚韧为(34.36±8.43)分,力量为(22.60±5.14)分,乐观为(9.96±2.83)分;因各因子条目数不同,为便于各因子间得分比较,我们计算各因子条目数均分:坚韧为(2.64±0.65)分,力量为(2.82±0.64)分,乐观为(2.49±0.71)分。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各因子得分由高到低分别为力量、坚韧、乐观。
2.2 不同人口学及疾病特征的ICS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比较 不同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家庭所在地、家庭平均月收入及冠心病患病时间的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以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为因变量,以2.2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文化程度、兴趣爱好、家庭所在地、家庭平均月收入、冠心病患病时间)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变量赋值见表2。采用逐步回归方法(α入=0.05,α出=0.10)。结果显示,兴趣爱好、家庭平均月收入、冠心病患病时间3个因素进入了回归方程模型,设置因变量心理弹性为Y,自变量兴趣爱好为X1,家庭平均月收入为X2,冠心病患病时间为X3,则回归方程为Y=54.466+3.575X1+2.282X2-1.753X3,该方程的决定系数R2为0.13,复相关系数为0.36。对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的拟合方程模型进行检验,结果有统计学意义(F=10.223,P<0.001)。见表3。
表1 不同人口学及疾病特征的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比较(x±s,分)
表2 变量赋值
表3 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
3.1 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 支架植入已经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方式之一,我国冠脉支架植入的患者群体日益庞大,患者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疾病的发展和康复[11]。本研究中,206例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为(66.92±14.53)分,高于刘莉莉等[12]报告的急性心梗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也高于李曼等[13]报告的一般冠心病住院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但是低于蔡英杰等[14]报告的乳癌术后患者的心理弹性得分,提示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仍处于中等水平。有研究显示,高心理弹性水平、积极心理状态对冠心病患者的多项生理指标均起到保护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患者康复[7]。Chan等[8]对冠心病患者实施8周的康复训练项目后发现,高心理弹性水平的患者比低心理弹性水平的患者有着更好的结局表现,面对疾病也表现出更好的信心,同时,个体的心理弹性水平还可以作为创伤后成长的预测因子,对冠心病患者的心理康复起着重要作用。心理弹性水平较高的个体在遭遇逆境时可以有效地利用社会支持,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从而避免出现心理问题和不良行为[15]。因此我们可以把提高患者心理弹性水平作为切入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改善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不良心理状况。
3.2 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兴趣爱好较多的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得分较高(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兴趣爱好是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P<0.05)。兴趣爱好可以分散患者对疾病的注意,增加患者与其他人交流的机会和情绪排遣的渠道。有研究显示,多与人交流、善于主动与人交流合作是个体心理弹性水平的重要预测因子[16],可以提高个体的心理素质[17],同时也给患者提供了精神寄托。因此在临床中可以鼓励患者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提高患者的心理弹性,促进心理健康。
本研究中,家庭平均月收入是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P<0.05),提示家庭平均月收入越低,患者心理弹性得分越低,与既往研究结果[16,18]相似。既往研究显示,不同的费用支付方式对患者心理弹性影响显著,心理弹性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职工医保、农村合作医疗、自费,医疗费用中自付费用部分越高,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越低,说明经济上的负担对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影响很大[19]。支架植入花费巨大,较好的经济状况可以为患者提供物质保障,免除患者的后顾之忧,从而可以提高患者的应对能力,提高心理弹性水平,有利于患者心理健康;经济情况较差的患者顾虑较多,不但要考虑身体疾病的治疗,支付巨大的医疗费用,还要为今后的生活担忧,心理压力更大。因此,对于经济状况较差的患者我们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引导他们释放压力,培养乐观的态度,积极应对,提高心理弹性水平,促进心理健康。
此外,冠心病患病时间也是影响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P<0.05)。不同病程的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差异显著(P<0.05),与既往研究结果[20]相似。该研究显示,接受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在移植后3~4年得分最低,低于移植1~2年的和5~6年后的患者。在本研究中也呈现出相似规律:冠心病患病时间在3~10年的冠脉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得分最低,低于3年以内和10年以上的患者,以初次诊断为冠心病的支架植入患者心理弹性得分最高。这可能是因为初次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对冠心病及支架植入方面的知识了解不足,其大多比较乐观,心理弹性水平最高;病程3~ 10年的患者因长期的疾病对身体造成损耗及对生活造成影响,心理弹性得分最低;而病程在10年以上的患者在与疾病的长期斗争中已经逐渐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建立了新的生活方式,能有效地与疾病共存,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但是,总体来讲,患病时间越长,患者所经受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就越大,有部分患者不能成功应对,易产生不良情绪,影响心理健康;但仍有一部分患者能在与疾病的抗衡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建立了新的平衡状态,成功应对。在后续研究中我们将通过质性访谈来发掘这部分患者的积极心理品质及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措施,提高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促进患者身心康复。
综上所述,冠脉支架植入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仍有待提高,并且受多个因素影响。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要重点关注兴趣爱好少、经济状况较差以及患病时间在3~10年的患者,针对心理弹性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措施提高其心理弹性水平、改善心理健康状况、促进积极适应。
[1] 陈伟伟,高润霖,刘力生,等.《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4》概要[J].中国循环杂志,2015,30(7):617-622.
[2] 任蔚虹,杨明丽,来 鸣,等.冠脉介入患者疾病不确定感与焦虑水平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06,41(10):903-905.
[3] 梁金锐,刘卫芳,南 芳,等.经皮冠脉介入术和冠脉搭桥术术后再发胸痛的冠心病患者与正常群体的心理健康状态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9,12(21):1 945-1 946,1 949.
[4] Bulhões Mendonça KM,de Andrade TM.What do patients think about while waiting for myocardial revascularization?[J].Crit Pathw Cardiol,2013,12(4):188-191.
[5] Felice F,Di Stefano R,Pini S,et al.Influ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on circulating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J].Hum Psychopharmacol,2015,30(3):183-188.
[6] Dyer JG,McGuinness TM.Resilience:analysis of the concept[J].Arch Psychiatric Nurs,1996,10(5):276-282.
[7] Arrebola-Moreno AL,Garcia-Retamero R,Catena A,et al.On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resilienc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Int J Clin Health Psychol,2014,14(2):111-119.
[8] Chan IWS,Lai JCL,Wong KWN.Resil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better recovery in Chinese people diagnosed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Psychol Health,2006,21(3):335-349.
[9] Connor KM,Davidson JR.Development of a new resilience scale: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J].Depress Anxiety,2003,18(2):76-82.
[10]Yu X,Zhang J.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with Chinese people[J].Soc Behav Pers,2007,35(1):19-30.
[11]杜金玲,刘德祥,陈文强,等.冠脉内支架置入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及相关因素[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0(2):131-134.
[12]刘莉莉,林 平,赵振娟.自我效能、社会支持及应对方式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弹性影响的路径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6(1):21-25.
[13]李 曼,李新辉,林陶玉,等.冠心病住院病人心理弹性与一般自我效能、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护理研究,2015,29(3):817-820.
[14]蔡英杰,史铁英.乳腺癌术后病人创伤后成长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分析[J].护理研究,2015,29(12):4 409-4 411.
[15]Hurd RC.A teenager revisits her father′s death during childhood:a study in resilience and healthy mourning[J].Adolescence,2004,154(39):337-354.
[16]刘彦慧,王媛婕,高 佳,等.社区老年人心理弹性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7):818-822.
[17]Kim J W,Lee H,Lee K.Influence of temperament and character on resilience[J].Compr Psychiatry,2013,54(7):1 105-1 110.
[18]赵雯雯,郑珊红,张爱华.癌症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5,30(3):22-25.
[19]何 苗,张 静.癌症患者心理弹性影响因素及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J].中国护理管理,2015,15(7):880-883.
[20]Schumacher A,Sauerland C,Silling G,et al.Resilience in patients after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J].Support Care Cancer,2014,22(2):487-493.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resilience status of the patients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ing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LIJing1,LIUChang2,ZHANGJing-ping3
(1MedicalCollege,ShantouUniversity,Shantou515041,China;2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830011,China;3ResearchCenterofNursingPsychology,Hsiang-yaNursingSchoolofCentralSouthUniversity,Changsha410013,China)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tatus of the patients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ing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Methods Totally 206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ing were surveyed using general demographic questionnaire and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CD-RISC) to investigate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level.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patients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ing.Results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score of the patients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ing was(66.92±14.53)points.The three factors of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included strength,tenacity and optimism,and the scores decreased in the order of strength,tenacity and optimism.The result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amount of hobbies and interests,the average family monthly income and the duration of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were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level of patients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ing(P<0.05).Conclusion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of the patients intracoronary stenting is at a moderate level,and was influenced by multiple factors.Reasonable measures should be developed to promote the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in the patients after intracoronary stenting.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tent implantation,Psychological resilience,Influencing factors,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rention
李静(1985~),女,在读硕士研究生,护师,研究方向:护理心理学。
张静平(1965~),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护理心理学,E-mail:jpzhang1965@163.com。
R 473.5
A
0253-4304(2016)12-1703-05
10.11675/j.issn.0253-4304.2016.12.21
2016-07-25
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