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
思想、情感与技法讲解在高校草书教学中的应用思考
——以张旭、怀素、徐渭草书教学为例
■李松
虽说是赵壹 《非草书》中对于草书书写行为及其态度进行批评,但是其翻转意义——即陷入草书艺术者忘乎所以之情状——依然让人难忘。书法史中书写过程描写,最精彩的当仁不让就是草书了。传少年王献之就有:“取帚沾泥汁书方丈一字于壁,观者如市,羲之见而叹美。”①“欣衣白新绢裙昼眠,子敬因书其裙幅及带。欣觉,欢乐,遂宝之。”②毋庸置疑,草书艺术之吸引力让人难以拒绝。但是,对于教师来说,草书教学依然带来难度和挑战。近年来,我在教学中也有草书教学任务,由于没有现成教案和方法作为依托,只有自己摸索。经过几年探索,认为可以从思想、情感、技法三方面进行。并且在学习、临摹、创作中逐步深入,让学生更为深刻理解草书。现试总结,期望可以在高等书法教育特别是草书教学中,对于以后的草书教育方法能够有所启迪和帮助。
没有思想的草书教育,会导致对于书法理解过于肤浅。如果学生只注重表面书写和简单技法处理,甚至对于杰出作品难以欣赏和认识,那么书写中即使非常勤奋,也不会有很好的创作作品出现。因此,思想教育显得实在是太重要了。
那么,思想教育可以有哪些具体方法呢?
一、草书思想传达。草书只有在思想蕴含其中之时,才具有更高价值,这种价值也即是思想价值。草书作品包含的思想主要应该是作者胸襟和艺术修养。而作者胸襟来自于其人生经历、思想情操、世界观等等因素。举例来说:张旭、怀素草书思想与徐渭草书思想就有很大差别,这也导致他们的草书面貌各异。
他们都处于思想开放时代,是否思想最为解放的时代就会产生杰出草书家?答案并非全然如此。事实上,思想禁锢非常时期,同样产生草书大师。当然,将二者进行比较还是显得没有多少意义。这里要做的,是尽量还原历代草书大师思想,了解他们的命运、时代影响和艺术技法与超越,似乎显得更加重要。
从草书发展史看来,虽说 “颠张醉素”最为人津津乐道,也值得我们许多书家研究和借鉴。但是,更为深刻的草书书法艺术,草书艺术思想变迁和情感表达,还是更有争议的徐渭。一生落魄、寂寞的徐渭,其一生可用自己的一首《题墨葡萄诗》来概括: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中国古代佯狂艺术家中,张芝、王献之、张旭、怀素、黄庭坚、祝枝山都可以算是狂且清醒着。而真如梵高那样疯颠,生时寂廖,死后为后人顶礼膜拜。徐渭与梵高都属于这样的后一类天才。
二、书家介绍。细致介绍每一位草书家,让学生了如指掌,并且可以比较。如:徐渭 (1521——1593),初字文清,改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号青藤居士,或署田水月。浙江山阴 (今浙江省绍兴)人。二十岁考取秀才,后连应八次皆名落孙山,终身 “不得志与有司”。为浙闽总督胡宗宪招至幕僚军师,徐有军事、政治和经济事务才能。为胡宗宪草 《献白鹿表》得明世宗赏识而负盛名。后胡宗宪自杀,徐渭深受刺激,惧祸发狂导致精神失常,竟九次自杀。方式令人毛骨悚然, “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又 “以利锥锥入两耳,深入寸许,竟不得死”。又怀疑其继室张氏,杀妻下狱。出狱后放弃仕进,游历中著述立说,但晚景凄凉。与梵高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自述云 “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
与之相较,张旭怀素所处时代和自身命运就完全不同。 “盛中唐时代玄宗励精图治,重振唐太宗遗风,不仅贤相名将辈出,彦才哲士亦济济于世,竞为其用,遂使内治外交,政绩显殊,经济繁荣,国威远扬。”③可以说,张旭、怀素草书都是在这种国风及其时代呼唤中,兼之于个人的书法命运通达,他们的草书无论书写内容还是艺术面貌,都与徐渭大相庭径。
对于张旭来说,书法更显得纯粹。张旭官位不显,但是也不用为了生计而劳心劳力。其书法作品传世较少,大多数写在墙壁和屏风上面。可以说,张旭将题壁草书书法发展到极致。从历代留下来诗文之中,可以想象张旭书法才情。
“乘兴之后,方肆其笔,或施于壁,或札于屏,则群象自形,有若飞动。”④
“张长史则酒酣不羁,逸轨神澄,回眸而壁无全粉,挥笔而笔有余兴。”⑤
“斯人已云亡,草圣秘难得。及兹烦见示,满目一凄恻。”⑥
无论如何,张旭书法在其存世时就已经名满天下。随着历史沉淀,张旭以书法之名注入史书。在思想上看来,张旭受魏晋时代玄学影响,崇尚淡泊名利,追求自由,过着清谈自赏的生活。与魏晋不同的是,张旭更加嗜酒。酒后乘兴而书之状况与王献之也非常相似。
如果说徐渭正是其痛苦人生经历与其个人超凡脱俗的才华碰撞,巧合地产生于艺术,诗歌、戏剧、绘画、书法,这些都成为其诉胸中不平的载体。特别是书法 (草书),让我们不用见其人,不听其声,都一样可以感知其内心世界,并且拍案叫绝。那么,那些人生经历相对较为平淡亦或是不那么痛苦的书家,又是怎样用草书表达其思想、情感的呢?当然,直观思考也可以发现:其实草书主要还是体现书家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一个人生经历不够复杂丰富的书家,只要内心世界足够丰富,且善于笔墨表达,一样可以达到笔墨传情之效。也正是每个人内心世界千差万别,才使得草书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面貌。
毋庸置疑,思想成为一个艺术家最重要因素。
思想史的发展,使我们知道既有个人思想史的发展变化,也有时代思想史的发展变化。书法思想史也是如此,只是很多思想史的发现与进步,都难以为思想界所全知。庆幸于现当代思想史发展,和已经取得的一些成果。于是,我们运用思想史特别是艺术 (书法)思想史的方法,重新考量草书时候,许多原本模糊印象逐渐清晰。
第三,书家性格。首先,我们可以据张旭、怀素、徐渭的人生经历,年谱及其同时代好友描述推测出其性格特征:张旭、怀素应该是比较通达、浪漫,直率而又活跃;徐渭较为孤僻、外冷内热、直率而又沉闷。当然,从普通逻辑推理或许认为后者似乎不受欢迎,甚至令人厌恶。
但是,从艺术观看来,三者之间其实性格并无高下之分!艺术史上拥有第二类性格的艺术家,反而取得更高艺术成就。
其次,对于不同性格学生都可以找到教育支点。因为书法史上草书家性格多样,作品面貌也呈现各异,让学生自己寻找较为喜欢的作品进行临摹,自己去阅读书家传记和相关书籍,也是深入思想教育的重要点。第三,正是如此,可以增加学生自信心。
所以,草书思想传达,主要抓住作者人生命运、时代背景和性格,既可以使草书教学丰富,还可以让学生对于草书理解深刻。
艺术家的思想、情感,用其最为擅长的方式进行表达,恐怕还是其艺术作品。如为文章,为诗词歌赋,为书画等等。
徐渭草书代表作有: 《代应制咏墨词草书轴》 《春雨杨妃二首诗草书卷》 《白燕诗三首草书卷》 《草书杜甫怀西郭茅舍诗轴》 《代应制咏剑词草书轴》等。其艺术特征表现为结体开放、点画狼藉,形成了独特的 “侵让”章法格局;⑦书写时速度时而急速,时而缓慢,宛如千钧压顶;用笔变化多端,不拘泥于书法常理。令人吃惊的是:徐渭草书成功之作甚少,但成功的杰作至今令人惊叹。而最能传达其情感的是行草书法!用草书笔意写行书作品,满纸云烟,几成绝唱。
反之,唐代张旭、怀素的情感更多的表现为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的总结,虽说是诗歌的情感,但是应用于书法具有一样功能。如图所示:司空图例举的二十四诗品与书法美学几乎可以重合,而且其中几处用书法审美眼光看来更加匹配。在对于二十四品的意境分析中,中心就是诗的意境必须宇宙的本体和生命。在这里,恰好就是宇宙与生命的抽象表达,没有草书更能传达和深入下去的,甚至是更让人思考、沉吟、徘徊。因为抽象,所以更加抽象!而且就是意味深长之抽象。这倒是又回到老子哲学中的 “大美不言,大智若愚”。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张旭怀素草书与王献之相比较,可以看到更加注重变化。无论是结体排列,笔墨挥洒,都是在原来基础之上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在行与行之间,显然王献之处于探索阶段;而颠张醉素已经非常自觉进行,并完全在整体视角视域之内。从胆量的角度上说,后者似乎显得更加大胆和对于艺术 “自律性”的遵照和执行。
可以说,王献之草书还有着行书影响的话,颠张醉素草书就已经处于拉开行书与草书距离,并逐步走向独立阶段了。那么,对于法度非常重视的唐代书家,实际上在艺术上应该也必须承载着又一个艺术任务:草书技法的完善和独立!
类别主题词 内容 书法观 情感状况1 雄浑2 冲淡3 纤茖4 沉著5 高古6 典雅7 洗炼8 劲健9 绮丽10 自然11 含蓄12 豪放13 精神大用外腓,真体内充。反虚入浑,积健为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整体审美观 精力充沛素处以默,妙机其微。饮之太和,独鹤与飞。犹之惠风,荏苒在衣。阅音修篁,美曰载归。遇之匪深,即之愈希。脱有形似,握手已违。复归平正 平心静气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深谷,时见美人。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乘之愈往,识之愈真。如将不尽,与古为新。线条对比后至于行列之间 情感深厚绿杉野屋,落日气清。脱巾独步,时闻鸟声。鸿雁不来,之子远行。所思不远,若为平生。海风碧云,夜渚月明。如有佳语,大河前横。用笔法参照 冷静、沉着畸人乘真,手把芙蓉。泛彼浩劫,菒然空踪。月出东斗,好风相从。太华夜碧,人闻清钟。虚伫神素,脱然畦封。黄唐在独,落落玄宗。格调 思维穿越、旁若无人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阴,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审美气息 表情平淡而雍容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返真。载瞻星辰,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用笔、线条锤炼 表情丰富行神如空,行气如虹。巫峡千寻,走云连风。饮真茹强,蓄素守中。喻彼行健,是谓存雄。天地与立,神化攸同。期之以实,御之以终。书法中最为常见 坚毅、神采动人神存富贵,始轻黄金。浓尽必枯,淡者屡深。雾馀水畔,红杏在林。月明华屋,画桥碧阴。金尊酒满,伴客弹琴。取之自足,良殚美襟。帖学中突出审美 神采飞扬俯拾即是,不取诸邻。俱道适往,着手成春。如逢花开,如瞻岁新。真与不夺,强得易贫。幽人空山,过雨采苹。薄言情悟,悠悠天均。所有传统艺术观 平淡恬静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己,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反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书法审美中重要观 深沉观花匪禁,吞吐大荒。由道反气,处得以狂。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前招三辰,后引凤凰。晓策六鳌,濯足扶桑。草书重要一环 大气、精神撼动人心欲返不尽,相期与来。明漪绝底,奇花初胎。青春鹦鹉,杨柳楼台。碧山人来,清酒深杯。生气远出,不着死灰。妙造自然,伊谁与裁。书法中为神采为上 神色自若而又感人
类别主题词 内容 书法观 情感状况14 缜密15 疏野16 清奇17 委曲18 实境19 悲慨20 形容21 超诣22 飘逸23 旷达24 流动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生,造化已奇。水流花开,清露未晞。要路愈远,幽行为迟。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草书技法基本保障 思维的状态惟性所宅,真取不羁。控物自富,与率为期。筑室松下,脱帽看诗。但知旦暮,不辨何时。倘然适意,岂必有为。若其天放,如是得之。作为补充 少见之状态娟娟群松,下有漪流。晴雪满竹,隔溪渔舟。可人如玉,步屟寻幽。载瞻载止,空碧悠悠,神出古异,淡不可收。如月之曙,如气之秋。书法审美的一个分支神态高古登彼太行,翠绕羊肠。杳霭流玉,悠悠花香。力之于时,声之于羌。似往已回,如幽匪藏。水理漩洑,鹏风翱翔。道不自器,与之圆方。书法审美的一个分支丰富取语甚直,计思匪深。忽逢幽人,如见道心。清涧之曲,碧松之阴。一客荷樵,一客听琴。情性所至,妙不自寻。遇之自天,泠然希音。联系不大 平常之色大风卷水,林木为摧。适苦欲死,招憩不来。百岁如流,富贵冷灰。大道日丧,若为雄才。壮士拂剑,浩然弥哀。萧萧落叶,漏雨苍苔。明清时代出现超越 悲戚绝伫灵素,少回清真。如觅水影,如写阳春。风云变态,花草精神。海之波澜,山之嶙峋。俱似大道,妙契同尘。离形得似,庶几斯人。书写中置于基础 气场逼人匪神之灵,匪几之微。如将白云,清风与归。远引若至,临之已非。少有道契,终与俗违。乱山乔木,碧苔芳晖。诵之思之,其声愈希。在抽象中层层提升 表情超脱落落欲往,矫矫不群。缑山之鹤,华顶之云。高人画中,令色氤氲。御风蓬叶,泛彼无垠。如不可执,如将有闻。识者已领,期之愈分。草书中持续至今 神色浪漫生者百岁,相去几何。欢乐苦短,忧愁实多。何如尊酒,日往烟萝。花覆茅檐,疏雨相过。倒酒既尽,杖藜行歌。孰不有古,南山峨峨。还需要发展 平常而又高冷若纳水车官,如转丸珠。夫岂可道,假体如愚。荒荒坤轴,悠悠天枢。载要其端,载同其符。超超神明,返返冥无。来往千载,是之谓乎。承接,后期出现异化变化丰富、感人至深
诚然,颠张醉素——作为后世一直连体称呼的关键词——无论如何都难以截然分开,其癫狂状态之创作,首先是对于法度的超越,这一点让人对于 “唐尚法”产生质疑,至少带来对于唐代书法理解上的深入。而且,与他们同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也是如此。如果同类合并,张旭、怀素应该是草书中最为浪漫的书家,至少作品美学品质就是如此。
当然,对于怀素研究,从佛与禅的角度进行分析似乎更让人信服。只是说,这类分析已经有太多,再次进行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当我们跳出这个视角,把怀素当成一个俗人,似乎对于其书法理解可以上升到另一个视野。
首先,怀素草书技法几乎完美。行笔速度快如闪电,同时线条相当扎实。而且,我们在张旭楷书 《郎官石柱记》中,看到的其技法之高一样让人惊叹。
其次,情感在作品中的表达高度和谐。有时候,技法对于情感的限制几乎让许多书家无能为力;反之,情感奔泻之时限制技法也同样让人在作品完成后留下遗憾。而张旭与怀素作品,几乎可以忽略这些。至少到现在为止,没有一位草书家在学习中发现。
第三,书法创作是对激情的超越性。从这一点来说,似乎颠张醉素比后来的徐渭做得更好。当然,我们并不是说在草书书写中,理智书写就可以比无法控制的情感支配下的失控书写更好。事实上,两种情况并没有高下之别。但是,当我们只看作品时,无疑颠张醉素的作品艺术性更值得学习和借鉴。而徐渭作品特别是狂草作品首先就是成功率低;其次就是即使是成功作品里面也有败笔。让我们在学习和借鉴时候必须 “扬弃”。
最后还有一点需要警惕:激发自己及其学生进入激情状态下的书写与创作,都需要理性和冷静,而并非全部都是狂热甚至疯癫!在现实中的江湖式书法表演不能进入高校课堂,更不能让课堂气氛走向低俗。笔者看到学院书法教学中对外聘请教师激发学生与自我刺激方式,以及酒后大醉草书行为深为担忧。毕竟,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是社会经验和情感处理还是很单纯,需要教师帮助和引导。而且,中国书法主流还是追求 “真善美”之统一,草书艺术亦然。且对于 “中和”之美的推崇至今不衰,正如 《礼记.中庸》云: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更何况 “借助笔墨来达性抒情,临书能有感物,皆非泛泛之辈、悠悠之谈。”⑧所以,整个教室中由于人数较多显然应该慎重,如果倾向于小范围的实践更为合适。
从草书角度看,草书表达的思想和情感其实难以完全分开。有时候可以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那么,在具体教学中两者完全可以并行而不是分头并进。而具体到技法分析与讲解之时,却需要慎重并且重点注意。
事实上,张旭、怀素、徐渭草书技法都非常丰富,而且需要反复练习和训练,都不一定能够完全掌握。这里也只是择要进行说明,更多的还是需要学生在大量练习中逐步提高。教师也一样需要反复练习和思考,不断提高自己。教学相长,兼之于无数次观摩与自我提高。甚至可以说:草书技法对于教师本身来说,也既需要长时间练习,还需要终身锤炼!因此,这里提出的技法教学,也只是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草书技法基本原理和用笔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学生终身的草书艺术技法不断提高和超越打下良好伏笔。
因此,对于张旭、怀素草书技法的掌握似乎更加合理。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中锋练习,侧锋练习。注意将篆隶书写的中锋应用到草书书写中,并逐渐加快速度;然后增加节奏变化。在侧锋中借鉴行书技法。
2.长线条锤炼。将张旭、怀素、徐渭字帖中所有长线条的字提炼出来,进行对临、背临和意临,最后达到熟练书写和激情状态下的无意识书写。
3.转折。张旭、怀素字法转折变化丰富,多是在有意识状态下进行;而徐渭则为无意识进行。这一点一定注意,所以圆转的技法练习更加重要。
4.结字练习与记忆。对临通篇后,要求学生能够认读和记忆字形。对于一些区别细微的结字,可以在全班范围进行识别,避免学生写错别字。
5.章法分析与训练。教师将各种章法的可能性都进行关注和讲解,力求在课堂上训练,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熟悉。
6.整幅作品临摹。在原作基础上,将张旭、怀素作品放大临摹;徐渭的可以缩小临摹。创作时,改变内容,作品形式先尽量做到一模一样,熟练后再追求变化。
7.创作。主要有三种方式:首先是取法一家为主的创作;其次为取法多家的融合式创作;最后为突破创新式。注意最后一种需要慎重,尽量避免简单化、俗气化和脱离书法艺术本质。因此,最后一种方式只是为理论上的准备,即使是对于天赋极高的学生,也不要提倡!
应该注意的是:以上练习都是在激情状态下的书写。当然,这一点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是挑战。但是,具体教学中效果还是相当好的。至少,学生摆脱以往静态书写习惯。在辅之以情感理解和思想教育,学生训练中甚至也出现神来之笔!兴趣、激情和艺术的结合也较之以往大为改变,也可以改变书法长时间练习后的倦怠和疲惫。而且,巧合的是,居然出现赵壹 《非草书》中出现的: “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疲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⑨现象。
与书法教育中其他书体相比,草书在高等教育中更值得关注。如果按照传统书法教育方式进行教学,草书也似乎可以同样进行下去。但是,无疑将书法中最为传递情感和思想,同时技法又是最难以把握的草书平庸化或者是制造困难,势必造成学生感觉平庸或者是畏难情绪。所以,笔者将以思想、情感、技法三要素进行切入,在教学中反复实践和课堂讲解、练习相结合,使学习者深入书法精髓,同时又感受草书的精彩纷呈与博大精深。当然,实际情况显然更加复杂,甚至情感的体验和感受都不尽然相像。但是,从理论基础角度看,也许这是最为有效方法之一了,尽管草书教学方法实践中实际差距更大。
更重要的是,草书作为最有艺术性和感染力量的书法艺术形式,即使是有着百般方式,也难以真正传递中国书法艺术全部。或许更多的还是学生本身的努力、天赋、才情等等综合因素。所以,本文提出的方法只是作为基础性实施之参考。由于水平有限,如果这些观点和方法能够在以后的高校书法教学中得到认可,将具有参考性的意义。如果在此基础上追问草书教学的更多方法与思考,那也是值得的。
注释:
①南朝宋,虞和 《论书表》, 《晋书.王献之传》
②南朝宋,虞和 《论书表》,选自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第55页。
③朱关田,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第85页。
④蔡希综, 《法书论》,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73页。
⑤窦臮、窦蒙, 《述书赋并注》,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版,第256页。
⑥转引自朱关田, 《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0页。
⑦刘正成,徐渭书法评传刘正成主编 《中国书法全集徐渭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10年版,第32页。
⑧丛文俊, 《中国书法史-先秦.秦代卷》,江苏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第32页。
⑨ 《历代书法论文选》,黄简编辑,上海书画出版社,2006年版,第2页。
作者单位:河北美术学院书法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