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发现”

2016-02-16 18:07:16卢衍黄
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6年11期
关键词:铁罐发现陶罐

卢衍黄

(漳平市联兴小学,福建 漳平 364400)

学生阅读文本是发现的过程,有发现才能感悟,并与之共鸣、欣赏,才会勾画批注,提高阅读水平,才能超越文本,学以致用。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发现”与“探究”相辅相成。“阅读”与“阅读教学”[1]有区别也有联系,联系在于:在阅读发现方面是一致的,提升语文素养的目标也是一致的,两者的交集将越来越多,毕竟阅读教学最终是为学生阅读服务的。阅读教学通常采用的讲授如果说是一种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的方法,那么阅读“发现”就是一种学生自主的阅读方法。学生阅读“发现”表面上看是内容的精彩,而内容来自语言,离不开学生阅读语言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即学习的过程,所以读懂比听懂更能体现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阅读“发现”也是运用、创新阅读方法的过程,因为文本数量不一、风格各异,阅读“发现”是可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通过实践证明,阅读发现可以发生在每个学段、学生身上。与传统讲授阅读相比,最大的区别是,课堂不再是优生独占的表现舞台,中等生乃至后进生都能积极参与,而且后两者的表现并不亚于前者。优生阅读反馈多是意料之中,其他学生的阅读“发现”更多的是出乎意料,对调节课堂节奏、丰富课堂内容、提高课堂效率都有积极的作用,成为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重要一环。阅读发现也是提高学生课外阅读效率,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一环。

阅读即解读,读者用自己的语言解释文本语言。“从感受出发,逐渐进入作品的规定情境,并从感性的直觉上升到对作品深层意蕴的理解;这样的理解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与具体的情境、情感联结在一起的。这里,显然有两种读法:一种是从已知概念出发的求证式阅读,另一种是从感受出发的‘由外而内,由浅及深、由表及里’的发现式阅读。”[2]阅读“发现”决定于学生的阅读习惯、能力,及教师是否能有针对性地阅读指导。

一、阅读“发现”语言“面”

学生阅读“发现”基于阅读能力和阅读兴趣,同时阅读发现也是提高阅读兴趣的动力,是阅读水平的体现。阅读发现与学生年龄特征关系密切,年级不同的学生阅读发现存在差别,把握好这一点对研究学生阅读有重要的意义。为了真实了解不同学生阅读发现的异同,特选择四五年级学生作为读者样本,因为他们一是分属第二学段、第三学段,二是只差一个年级,三是都具备一定的自主阅读能力。阅读文本选择课外阅读,且是学生熟悉的主题,文本题为《关于外婆》(李娟)。学生阅读文本之前,对于外婆的话题很感兴趣,话题内容也很丰富,突出的现象是不管中等生,还是后进生,都一反常态,争先恐后举手发言。两个年级的学生课前交流没有明显的差别,但是阅读过程却有所区别,特别是阅读发现方面。五年级学生安静默读,读到“用筷子在稀饭里搅一搅:‘天老爷!清汤寡水的,老子要挽起裤脚跳下去才能捞到几颗米。’”才发出会心的笑声。四年级学生开始阅读便忍不住读出声音,每读一句就发出天真的笑声,有的喜欢交头接耳,即时告诉同伴自己的感悟等阅读发现。他们对文本的每个句段都感兴趣,急于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外婆形象的感悟非常丰富——外婆啰嗦,讲话损人:“大吃”,“贪心”……

学生阅读发现不仅有语言内容,还有语言形式,甚至语言特点。例如发现外婆语言“损人”的特点,是通过类似语言形式的叠加而发现的。五年级学生在阅读到外婆的第一次语言就已经发现独特的语言形式,当然阅读其间经历了与自己、自己外婆语言表达,甚至与其他熟悉的语言形式对比的过程才有所发现。阅读到第二次外婆语言,主要参照第一次语言,发现语言表达形式的类似,逐步了解发现语言的特点,从而运用这一语言特点,较快、较好地阅读后面的外婆语言,体现出阅读思考发现的过程,阅读发现更多的是语言表达形式。只在发现外婆过度夸张的语言“天老爷!清汤寡水的,老子要挽起裤脚跳下去才能捞到几颗米。”才发笑。这一语言形式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达成特别的表达效果。相比之下,四年级学生阅读缺乏对比、思考,整体的阅读习惯并未形成,对应课标第二学段阅读教学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每读到一处外婆语言便发笑,这种阅读发现更多的是语言内容。所以读到“天老爷!清汤寡水的,老子要挽起裤脚跳下去才能捞到几颗米。”并未觉得新奇,读后并不像五年级学生一样发笑。两个学段的学生学习时间虽然只差一年,但是学习方法,阅读发现却有明显的区别。无论如何,学生发现内容的有趣,而内容与语言表达是相联系的,似硬币的两个面。这种自然阅读的发现,基本属于语言“面”,基于文本语言表层的鲜明特征。

学生自然阅读发现似乎成为教师放任学生阅读的理由,因为学生通常可以持续阅读适合年龄特征的故事文本、漫画绘本,但是学生阅读许多叙事文本时却难于阅读发现,阅读无法继续,阅读水平很难提高。例如《一碗牛肉面》(李天明)的文本语言,人物语言形式并不重叠,相比《关于外婆》难于发现语言表达特点,一部分学生阅读无所发现,阅读兴趣降低。优生的阅读发现也显得零碎,甚至无法有效阅读。因此放任自流的阅读发现作用是有限的,阅读教学需要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指导。

二、阅读“发现”语言“点”

语言点在此为阅读文本的支点,即有助于深入阅读的语言点。既然是“点”便意味它的隐匿和平常,学生自主阅读通常无法发现,影响后续阅读发现及阅读效果,它也需要“发现”。这些看似平淡的语言点却是文本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且多是作者独具匠心之处,是持续阅读发现的保证。发现这样的语言点并不容易,读者可能要细细品味语言,明确文本主旨,再回看发现语言点,读出文本深意,发现文本表达特点。经过有意识的阅读训练指导,学生才会养成发现语言点的习惯,无须来回阅读,也能读懂文本,学习表达,提高阅读效率。

这种阅读习惯和能力必须从学生阅读开始侧重培养。学生从第二学段开始急剧增加阅读文本的量,因为在第一学段已经具备“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的课程阅读能力,教师可以指导这一学段的学生阅读发现语言点。例如《陶罐和铁罐》(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教师依照教学主流方式,抓住陶罐和铁罐对话展开,借助示范,训练朗读,有的还有课件、表演辅助。课堂活动展示更多的是教师、非语言材料,人造的阅读情境非常浓厚明显,学生跟读、跟学,没有多少自主阅读的成分,更谈不上阅读发现及阅读愉悦等自主阅读的收获。当然,如果教师自身缺乏阅读发现,缺乏发现语言点的能力,多数学生也将步其后尘。所以先从教师解读文本开始分析。文本主角陶罐和铁罐可以在国王的御厨也可以在大臣,甚至平民的厨房,当然平民的厨房更多的可能是陶罐。不管怎样,其实就是“两个罐子”,可是因为他们在独特唯一的场景“国王的御厨”,所以故事也才有独特性,语言的表达更具个性。如果是平民厨房的两个罐子,这样的故事也就不会发生,或者衍生另外版本的童话。再从两个角色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是铁罐,朗读指导张扬的也是骄傲的角色。从故事情节发展来说,一个角色的演化必定来自另一角色的互动烘托。如果教师指导学生发现另一角色表现的语言点,促进学生阅读主角内容,发挥阅读发现的能动性,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阅读能力。那么这一课的教学如果引导学生关注想象语言点“国王的御厨”——“王朝覆灭了,宫殿倒塌了”。(境遇还不如平民厨房的罐子:“两个罐子遗落在荒凉的场地上,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这一语言点是两个角色个性、命运走上极端的基点,也是学生提升阅读兴趣和能力的原点,而不是课件和教师的说教、示范。然后分析次要角色“陶罐”的语言支点——语言点“谢谢你们!”陶罐兴奋地说,“我的兄弟铁罐就在我旁边,请你们把它也掘出来吧,它一定闷得够受了”。陶罐受尽奚落之后,仍然称铁罐“我的兄弟”。如果学生发现这一语言点,教师还要担心学生角色朗读不到位吗?只要有这些阅读发现,发现语言点,文本语场就能较快形成,促进学生自主阅读。教师解读文本比学生容易得多,依据教学目标,明确文本主旨,归纳语言表达运用特点,发现语言点。教学实施便是相反的过程,特别要注意培养学生阅读发现语言点,只有这样,学生自己才能品味语言,才会读懂文本,逐步形成阅读能力。

相比之下,还有更难发现的语言点,可以通过对比等简单的阅读方法指导。例如《少年闰土》(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片断: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我于是又很盼望下雪。/闰土又对我说:“现在太冷,你夏天到我们这里来。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管贼吗?”/“不是。走路的人口渴了摘一个瓜吃,我们这里是不算偷的。要管的是獾猪,刺猬,猹。月亮地下,你听,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你便捏了胡叉,轻轻地走去……”/我那时并不知道这所谓猹的是怎么一件东西——便是现在也不知道——只是无端地觉得状如小狗而很凶猛。/“它不咬人吗?”/“有胡叉呢。走到了,看见猹了,你便刺。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胯下窜了。它的皮毛是油一般的滑……”这个片断人称比其他段落多,但是师生都忽视人称代词用意的细微差别:“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只一拉……”这里的“我们”“我”与作者关系一般。“我们日里到海边捡贝壳去,红的绿的都有,鬼见怕也有,观音手也有。晚上我和爹管西瓜去,你也去。”这里的“我们”却是小伙伴的关系,后面的“你”就变得非常亲昵。人称语气变化,显露朋友之情,这个段落的情感便油然而生,朗读容易有声有色。同时,人称变化还能映射小学生生活,勾连他们平时交际,建立朋友圈,伙伴情深,文本情境与生活场景相融,无疑能够提高阅读效率。每一文本都有各自的语言特点,必然有助于阅读的语言,阅读指导就是引导学生依据文本语言特点潜心阅读发现,发现语言点。

三、阅读“发现”语言“线”

文本语言是连续性的,也是线性的,那么阅读发现语言线也是理所当然的。不管篇章结构如何,笔法如何,文本线索总是存在的,否则就不成为文章了,就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发现。语言线有的是明线,有的是暗线,明线容易发现,暗线则需要教师有机组合,学生需要想象补充,以形成便于阅读的语言线。“发现”语言线是生本对话的过程、生生对话的过程,也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因此是动态的生成过程,教学案例能更好地展示阅读指导过程、学生阅读发现的过程。

教学案例: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陶罐和铁罐》教学片断。

教学内容:铁罐是如何奚落陶罐的?自由读2-9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出它们之间的对话……

(一)读第一次对话:“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

师:读出铁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谦虚。

(生读不出语气)

师:“敢”“碰”怎么读?

生:你敢——碰——我吗?

(看插图,领悟表情,分角色,动作表演读)

师:分角色读。

(生读)

师:陶罐为什么不敢碰铁罐?

生:陶罐易碎,铁罐坚硬。

师:读出铁罐如此傲慢。

(生读)

师:小结方法。

生:找出神态的词语帮助读。

生:加上动作合作表演读。

师:运用第一次的学法,选择自己的一次对话和同桌合作表演读。

(二)读第二次对话:“你不敢,懦弱的东西!”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

师:读出轻蔑。

(生表情读)

(三)读第三次对话:“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

师:读出恼怒。

(生带表情读,动作表演)

(四)读第四次“和你在一起,我感到羞耻,你算什么东西!”铁罐说,“走着瞧吧,总有一天,我要把你碰成碎片!”……

师:铁罐( )说?

生:发疯。

生:愤怒。

生:火冒三丈。

……

(学生分角色朗读争先恐后,课堂活跃,朗读到位)

铁罐和陶罐四次对话,其中前三次出现“铁罐傲慢地问”“铁罐说,带着更加轻蔑的神气”“铁罐恼怒了”表达语气的词句,可谓语言明线。第四次只是简单的“铁罐说”,隐匿了怎么说,此为语言暗线。陶罐和铁罐四次对话的语言线是明暗结合,铁罐前三次都有情感语气提示语:傲慢,轻蔑,恼怒。陶罐前两次也有提示语:谦虚,争辩。后面则省略了,同样是明暗结合的语言线,对朗读、理解对话内容、体会角色内心、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都能起到一定作用,就看教师如何选择运用,终能殊途同归,提高学生阅读水平。针对三年级上学期的学生特点,文本语言表达形式做了恰当的处理。前面的对话都加上了角色语言的情感态度词语,与说话内容相互渲染。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学生阅读领悟,体会它们的内心活动,朗读好课文。如何最大限度发挥学生阅读的能动作用呢?关键就在利用好后面对话与前面对话语言表达的不同:省略了情感态度词语,对话语气不做提示,由学生自己领悟表达。由于有前面内容指导、方法铺垫,多数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基本的朗读方法,读出恰当的语气,以及配上适当的表情和动作。如果教师没有发现文本四次对话中语言文字表达形式、效果的异同,师生对话无意而为之,学生的朗读能力就难于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正是教师敏锐地发现了文本平常之处的不平常,善于发现语言表达的细微差别,形成良好的教学资料,生成精彩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朗读的知情意行都得到提高。学生分角色朗读从前面的按部就班,到后面的精彩发挥,都与对话语气情感态度词语相关。有则帮助,无则发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从扶到放,学生朗读从模仿到创造,生成角色意识,有效培养了个性化朗读的兴趣和能力。

四、阅读“发现”语言“体”

发现语言点、线、面是师生阅读展开的支点,终极目标是整体阅读,即完整的阅读。“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3]这便是阅读发现语言“体”的能力。主要内容是语言的表达特点,语言运用规律,语言表达情感的捷径。只有这样才能拓展阅读,提高语文素养。

上文提到,学生经常阅读到有一定难度的文本,有的放弃,有的继续。如果具备阅读发现语言点、线、面,乃至语言“体”的能力,阅读有方法、有捷径,更多学生将乐于阅读,乐于探究,阅读收获会更多。就如五六年级的学生阅读《一碗牛肉面》似懂非懂,表现出的是阅读兴趣不高,属正常现象,因为该文多作为初中阅读题的阅读材料,显然属于难度较大的文本,需要指导阅读发现。由于学生自然阅读无法发现语言面,没有感兴趣的内容,所以阅读指导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出发,从熟悉的内容入手,就像《关于外婆》一文,从熟悉的外婆开始。《一碗牛肉面》的主要人物是男孩,但是学生初读发现不了,他和盲人父亲在学生眼中是特殊人物,平常生活接触不到,形象距离大。倒是店里角色比较熟悉,生活中少不了打交道,小商贩也有普遍的共性,和学生认知相符,阅读容易发现。“一旁的我却一阵汗颜,因为我们的饭店一贯是唯利是图。里面只有几片薄如蝉翼的牛肉。”大家颇有同感,熟悉有助深入。后文照应的是“没错,今天是我们开业的年庆,牛肉是我们赠送的。”可谓慷慨,也显示了店家的前后矛盾之处,一下子激发学生阅读发现的兴趣,明确了阅读方向:男孩和盲人父亲平淡言行的不一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唯利是图的店主?读者与店主的视角二者合一,拓宽阅读广角。搜索阅读之后,聚焦在语言点“‘这个饭店真厚道,面条里面这么多肉。’老人心满意足地感叹着。”这个语言点延伸出的语言线自然推演到男孩身上,他的言行、特点,描写他的语言,表现他的手法。明白真相的学生与老人思想冲突,学生阅读发现生成,阅读兴趣形成。明白真相的学生与有意作为的店家观念冲突,阅读又有所发现。那么发现语言线就是学生阅读的自然需求。男孩的语言明线、暗线逐渐理出。文本所有人物的关系也已经明了,人物衬托的作用也就能细读自悟。语言点、线、面,最后语言整体结构分层生成促成学生阅读发现的语场。从学生阅读经验出发,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角色,参与文本内容演绎,学生阅读就不会局限在语言点、线、面,而会对文本整体有所发现,发现作者构思的奥秘。

读者阅读还可以发现文本整体构思的特别。男孩所做的一切在自己认为都是平常不过的,外在与内在的统一:“衣着朴素得近乎寒酸,身上却有着一份沉静的书卷气。”“那个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而是默不作声地接受了父亲夹来的肉片,然后再悄无声息地悄悄把肉片夹回到父亲的碗中。”“原来那个男孩的碗下还压着几张纸币,—共是六块钱,正好是我们价目表上一盘干切牛肉的价钱。”而他在别人眼里却是特别的:“店里来了一对特别的客人。”“我诧异地看着他。”“让我感到奇怪的是,那个男孩并不阻止父亲的行为。”“我们就这样静静地看他们吃完,然后再送他们出门。”“这对父子走后,小张去收碗时,忽然轻声地叫起来……一时间,我和姨妈都说不出话来,只有无声的叹息静静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间。”这些语言文字,这样的对照写法,无不引发读者对男孩、盲人父亲、店家心理的揣摩,激发读者内省自悟,不但可以整体阅读发现,还能够深层阅读发现,展现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读者阅读过程思维参与,情感生发,无论是“同感”(共鸣)还是“反感”(排斥)都能为整体阅读发现提供帮助。这样,整体阅读发现在景物、论说等类型的文体同样得以顺利进行。

此时,我们再回顾学生容易阅读“发现”的《关于外婆》,看能否在发现语言点、语言线、语言面的基础上,阅读发现语言“体”,进一步提高阅读水平。学生发现的语言点、线、面无不指向外婆的劣质,但是文本并未流露丝毫厌恶之感,这是文本的语言奥秘,语言表达的突出特点,也是学生提升阅读水平的关键点。作者为什么不烦外婆?没想到学生说“爱外婆”。这和学生对自己外婆的情感是相通的。语文的人文性不是说教的,而是语言感悟与学生生活贯通的产物。学习语言文字运用除了朗读感悟语感,也需要思考语言内涵、训练感悟能力,促进语言内化。五年级学生阅读能够明白“明抑暗扬”,表面写外婆的无聊,内在表达外孙女的关爱。语文与生活的外延是一致的,当然是指生产语言文字的生活和表达生活的语言文字是相通的,是互为相长的。这些都离不开阅读思维,离不开阅读发现语言“体”。发现语言点、线、面与发现语言“体”是循环上升的,“一切理解和认识的基本法则是要在个别中去发现整体,并根据整体去把握个别”[4]。

学生阅读文本起始于自然简单的阅读发现,经过学习实践,形成立体的阅读发现能力,即学习运用字词句段篇的能力,提升阅读层次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能力,同时满足自己的阅读兴趣和成长需要。这有别于消遣的阅读、过目就忘的阅读。当然也有别于“碎片式”阅读教学,“现在的语文课看到的多是分析课文,或是教师引经据典、大发议论,或者借互动之名,你一言我一语,对课文作‘碎片式’的分析,或以‘拓展延伸’为名,信马由缰、脱离文本、过度发挥等等”[5]。阅读发现有助于完整阅读,也与作者表达初衷一致。作者希望读者深入文本,解读艺术创作。俄国什克洛夫斯基说:“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正如文本忌平铺直叙、语言单调,作者运用的所有表达方法都是为了让读者阅读发现文本语言的奥妙、作者的匠心。“理解话语做到和作者一样好,然后做到比作者理解得更好。”(康德)读者阅读发现是可持续的,是无限的,也是永葆阅读兴趣的源泉。▲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再谈“阅读”与“识字”[J].小学语文,2015(7/8):6-10.

[2]姜峰.名家解读在教学中的应用与呈现——以钱理群的鲁迅作品解读为例[J].语文建设,2015(13):27-2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让·格朗丹.哲学解释学导论[M].何卫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11.

[5]杨再隋.语文教学应倡简务实[J].小学语文,2015(12):1-4.

猜你喜欢
铁罐发现陶罐
陶罐上的鱼
一言一语展性格
铁罐去哪了?
陶罐会呀会跳舞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故乡是你心中的那只陶罐
时代邮刊(2019年24期)2019-12-17 11:49:30
铁罐帆船
童话世界(2017年14期)2017-06-05 09:13:49
西周的陶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