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惠莉 徐春婷 陈艳华
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曾惠莉 徐春婷 陈艳华
目的 探讨预见性护理干预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4月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32例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选取2014年5~10月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33例为对照组,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法。 结果 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6),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Z=-2.370,P=0.018)。结论 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方法对置入导管患者易感染的高危影响因素进行准确地判断,能有效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住院患者的满意度。
导管插入术,中心静脉;患者满意度;预见性护理干预;感染
中心静脉置管术目前在重症监护室危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输液、营养支持中广泛应用,已成为输液、静脉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1-4]。因置管手术为有创性,易造成导管相关性感染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5-6]。我院通过制订合理的预见性护理方案对PICC患者进行护理,有效降低了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3年11月-2014年4月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32例为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31~68岁。选取2014年5~10月在我院行中心静脉置管的患者33例为观察组,男18例,女15例,年龄32~67岁。2组患者在年龄、 性别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内容包括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病情观察、中心导管护理以及日常生活护理。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方法:①制订中心静脉置管《感染风险评估表》(表1);②根据《感染风险评估表》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总分0~7分者为低度风险,8~14分者为中度风险,15~21分为高度风险;③低度风险患者采用常规护理,中度和高度风险患者选用管径较小的导管降低感染风险;控制导管留置时间,导管维护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换药、送管时,可在导管上涂抹抗生素预防感染;尽量选择在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保证穿刺的成功率,减少穿刺次数;多次穿刺的患者心理压力较大,及时帮助患者树立信心;加强巡视,观察导管的通畅性;④股静脉穿刺感染风险最高,置管时尽可能采取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后指导患者采取正确体位,减少导管的松动;⑤对血小板、白细胞计数较低患者,定期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同时做好日常饮食护理。
表1 感染风险评估表
1.3 观察指标
①置管后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90分为非常满意,70~<90分为较满意,<7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所得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发生感染2例,对照组发生感染5例,观察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26)。
2.2 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2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例(%)
注:2组比较,Z=-2.370,P=0.018
中心静脉血流快、流量大、管径粗,己被广泛应用于大量输血、输液、静脉营养支持等[1-6]。然而中心静脉置管因评估或维护不当易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不仅危害患者健康,而且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甚至造成医患矛盾。因此,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采取预见性的护理方法避免感染的发生。本研究结果显示,预见性护理干预降低了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
股静脉处皮肤潮湿适于细菌生长,比锁骨下以及颈内静脉易感染。锁骨下静脉置管感染率为10.8%~28%,股静脉置管感染率27.6%~47.3%[7]。导管留置时间越长,感染的机会越多[8-9]。因此在护理过程中应重点关注留置导管的时间、经股静脉置管的患者。在相关感染的病原菌研究[10]中,发现革兰阳性球菌占较大比例,在抗感染治疗中应加强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控制。
通过总结置管高危感染因素,了解疾病的发展规律、变化特点预判潜在问题,针对性地预防和控制。本研究通过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后,根据不同患者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结果发现,观察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1] 郭蓉,屈华,覃斌芳,等.预见性护理方案预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置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国际护理学杂志,2012,31(7):1240-1242.
[2] 杨屹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及临床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10,45(2):175-178.
[3] 姜莹,周颖.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护理进展.护士进修杂志,2010,23(20):1886-1889.
[4] 林乐清,徐立群,王斌,等.危重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调查及防治.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9(8):916-917.
[5] 王小舟.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及护理干预策略.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3,29(增刊):123.
[6] 李美娟,屈艳红.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外在因素分析与护理.齐鲁护理杂志,2011,17(25):76-78.
[7] 黄茜,许昌兰,刘双林.集束化护理预防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应用.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4,7(6):39-41.
[8] 陈英,翟飞飞,陆萍等.急诊观察病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分析及护理体会.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9):102-103.
[9] 焦丽强.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与预防措施.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22(14):1548-1549.
[10] 潘春芳,窦英茹,郑瑞强,等.护理干预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评价.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7):1351-1352.
电子胃镜是诊断上消化道疾病的一种重要的检查方法,同时它还集治疗于一体, 在上消化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已成为消化系统疾病诊治的重要手段[1]。由于胃镜检查是一种侵入性的操作,胃镜通过咽部和消化道时对其内壁产生刺激,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并引起一系列的生理、心理不良反应[2]。目前,临床多采用利多卡因局部麻醉和异丙酚静脉麻醉来控制不良反应发生率[3],并取得一定效果。为进一步寻找有效的减轻患者恐惧感、增加患者舒适度的麻醉方法,我们观察了利多卡因胶浆不同给药方法对麻醉的效果,以期为胃镜检查选取最佳的麻醉方法提供依据。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79例行胃镜检查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211例,女性68例,年龄16~91岁,平均年龄(54.2±10.5)岁。其中,157例胃炎,67例胃出血,34例胃溃疡,21例消化道肿瘤。所有患者均为疾病早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90例、观察组1组97例和观察组2组92例。3组患者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等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本研究获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
1.2 方法
3组患者均由同一手术者操作。其中,对照组在胃镜检查前8~10 min于咽部含服盐酸利多卡因胶浆1支(10 mL,泰州济川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观察组1在胃镜检查前15 min含服利多卡因胶浆1支,含服后5 min咽部喷洒1%的丁卡因10~15次;观察组 2含服利多卡因胶浆1支,含服后5 min咽部喷洒1%的丁卡因10~15次,5 min再次喷洒1%的丁卡因10~15次。
1.3 观察指标
观察3组患者不适症状和麻醉效果。
1.4 统计学方法
研究数据运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3组不适症状比较
3组患者不适症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8.26,P=0.00)。组间两两比较表明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不适症状均显著轻于对照组(Z=3.71,P=0.00;Z=3.67,P=0.00)。见表1。
表1 3组不适症状比较 (例)
2.2 3组麻醉效果比较
3组进镜反应、黏膜刺激、唾液量、泡沫量、胃蠕动等单项指标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进一步组间资料比较表明,除观察组1与2组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胃镜检查患者术前准备显著影响患者胃镜诊疗效果,同时对患者痛苦难受程度具有显著影响[4]。胃镜检查作为一种侵入性操作检查形式,患者在诊疗过程中容易出现呕吐、恶心、咳嗽等一系列不适反应,影响胃镜检查的顺利进行[5]。部分患者因强烈的不适反应难以接受二次检查,个别患者甚至不能忍受而无法顺利完成检查,因而延误疾病诊断与治疗[6]。目前, 临床上多采用利多卡因或丁卡因咽部麻醉缓解患者疼痛,但患者疼痛程度依旧较为明显。如何在非静脉全身麻醉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轻患者胃镜检查过程中的疼痛与不适,需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7]。
表2 3组麻醉效果比较 (例)
据文献[8]报道,咽部表面麻醉剂能够有效地缓解内镜检查时对患者咽部的刺激。常用麻醉剂为盐酸利多卡因胶浆和盐酸丁卡因,前者主要成分为利多卡因盐酸盐,该药物亲脂性高、穿透力强,且作用持久。盐酸丁卡因起效快、迅速弥散、穿透力强,且作用持久,是咽部麻醉的首选麻醉剂。两种药物均适用于表面麻醉,但临床使用中丁卡因的咽部麻醉作用好于利多卡因, 麻醉可持续1~2 h[9]。但是,盐酸丁卡因单独麻醉使用时有其难以避免的缺陷[10],因其不含有祛泡剂,导致胃肠道黏液气泡无法破裂,因而视野在气泡下不清晰,观察效果不好。利多卡因胶浆中因含有一定量的二甲硅油,其通过改变胃肠道内的黏液气泡表面张力,使得气泡破裂从而使检查视野更为清晰。因此,二者联合应用于胃镜患者检查前的咽部麻醉,能够加强麻醉效果,减轻镜检时对患者咽部的刺激,加上二者联用起效时间长,对于需要增加检查时间和实施内镜下治疗的患者具有一定优势,尤其是在减轻不适症状发生率、降低患者难受程度、使患者更为舒适、便于医生操作等方面效果明显,从而使胃镜检查顺利进行,并使患者不再害怕二次胃镜检查。
本文结果显示,联合服用利多卡因胶浆和丁卡因后,患者进镜反应、黏膜刺激、唾液量、泡沫量、胃蠕动等单项指标发生率显著低于单独服用组,从而保证了患者胃镜检查的顺利进行。另外,在患者不适症状发生方面,联合服用组好于单独服用组,两种药物联用明显降低了患者不适症状的发生率。观察组2中1例患者因难以忍受而停止检查,是患者心理因素导致,可能与胃镜检查前没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有关。
总之,良好的咽部麻醉方式能够降低患者疼痛,缩短胃镜检查时间,增加患者舒适度,既能保证胃镜检查的顺利进行,又能降低患者畏惧感。另外,对患者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有利于胃镜检查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 邓莉,杨建平,嵇富海,等.STOP量表用于筛查门诊无痛胃镜检查中低氧血症风险的研究.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7):706-707.
[2] 卢盛位,刘志群,吴论,等.右美托咪定对高血压患者胃镜检查中血流动力学及应激反应的影响.临床麻醉学杂志,2013,29(7):658-660.
[3] Tsai HI, Tsai YF, Liou SC, et al. The questionable efficacy of topical pharyngeal anesthesia in combination with propofol sedation in gastroscopy.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2012,57(10):2519-2526.
[4] 屈文平.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门诊无痛胃镜检查58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7720-7721.
[5] 李华,郑雯,王宏伟,等.丙泊酚联合芬太尼或氯胺酮在胃镜检查中的应用.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3):8106-8107.
[6] Sinclair DR. Discounted cash flow of anesthesia information management systems.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2012,24(7):603-604.
[7] Westfelt P, Hedman L, Axelsson Lindkvist M,et al. Training nonanesthetist administration of propofol for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in scenario-based full-scale hybrid simulation-a pilot study.Scandinavi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2013,48(11):1354-1358.
[8] 张婉雯,邵晓刚,王敏,等.异丙酚镇静麻醉胃镜检查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4,21(5):328-330.
[9] Zheng Y, Wang D, Kong X,et al. Initial experience from the transgastric endoscopic peritoneoscopy and biopsy: a stepwise approach from the laboratory to clinical application..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11,26(5):888-893.
[10] Wang Z, Phee SJ, Lomanto D,et al. Endoscopicsubmucosal dissection of gastric lesions by using a master and slave transluminal endoscopic robot: an animal survival study .Endoscopy, 2012,44(7):690-694.
(收稿日期:2015-07-20)
Effects of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ZENG Huili, XU Chunting, CHEN Yanhua.
Medical Examination Center of Huidong People's Hospital, Huizhou 516300,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predictive nursing on the rate of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 and patients′ satisfaction. Methods Thirty-two patients placed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between November 2013 and April 2014 were selected as a control group and given routine nursing, while another 33 patients accepting the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lacement during May to Octorer 2014 were chosen as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provided with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s The infection incidenc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0.026), but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χ2=-2.370,P=0.018). Conclusion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edictive nursing care model can accurately and objectively find the risk factors for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so as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atheter related infections and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hospitalized patients effectively.
PICC; Patients′ satisfaction; Predict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Infection
516300 广东惠州,惠东县人民医院体检中心
·临床护理·
诊疗护理
10.3969/j.issn.1674-3768.2016.02.006
2015-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