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理 郭春喜 武声才 张仁鹏 高宇琼
摘 要:以铜仁市三江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对园林植物景观进行调查。按照不同植物景观进行分类,将植物景观分为与广场、建筑相结合的植物景观、复层结构类植物景观、园路旁植物景观和滨水植物景观4种类型,运用美景度评价法(SBE)对公园内植物景观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园路旁植物景观评价最高,与园路搭配合理,营造景观效果较好。
关键词:铜仁市,三江公园;SBE法;植物景观评价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6)22-0090-04
城市公园是随着近代城市发展兴起的,是城市中的“绿洲”,是城市居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游憩空间[1]。它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积极的、有效的作用[2]。园林植物配置的目的使乔木、灌木、藤本及草本植物之间的有效搭配,使得植物的种类、数量、形体、色彩、质感、重量、季相以及意境方面与环境相互协调,完成视觉景观和园林意境的创造,其配置形式与成景效果直接关系到生态功能的要求及公园的整体景观效果[3-4]。SBE法又稱美景度评价法,该法的评价结果是由景观本身的特征和评价者的审美尺度两个方面决定的[5]。SBE法以其科学性、敏感性、广泛性、精确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成为心理物理学派最流行的方法[6-7]。研究表明:以拍摄所得的照片为风景质量评价的载体与置身于现场评价所得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因此,SBE法被广泛地用于植物景观评价[8-10]。
本文采用SBE法对铜仁三江公园的不同类型植物景观进行评价,得出该公园最佳植物群落配置模式,并提出该公园内植物景观有待改进之处,为铜仁市进行公园植物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 三江公园因位于铜仁市碧江区城区中心锦江、大江和小江交汇处而得名,公园横跨三江,长
4 000m,平均宽500m,占地面积0.11m2。公园以交汇处的铜岩景观为中心,由三江岸边川主宫、江宗门、五显庙、中南门(东山)4个景区组成,是铜仁市区内主要的滨河公园。
1.2 照片拍摄 拍摄时间为2016年9月25日—9月27日,上午8:30—10:30,下午2:30—4:30对公园内样本进行拍摄,由此获得公园内照片,供评价使用。根据实地情况与研究需要,把所选样本的植物景观类型分为与小品、建筑相结合的植物景观(A类)、复层结构类植物景观(C类)、园路旁植物景观(R类)和滨水植物景观(W类)。分别选取13张(编号A1-A13)与广场、建筑相结合的植物景观图片,12张(编号C1-C12)复层结构类植物景观图片,11张(编号R1-R11)园路旁植物景观图片,9张(编号W1-W9)滨水植物景观图片。
1.3 评判方法 将拍摄的样本照片制作成幻灯片,在教室内播放幻灯片让评判人员对不同景观进行评判。采取连续播放模式,并将每张幻灯片的自动播放时间设置为50s。评判植物景观的生态指标和美学指标[11],每个指标再细分为5个指标。见表1。基础性指标中每个指标各占20分,评判人员根据情况给分。各样本的生态指标、美学指标的综合评分为它们的基础指标平均分之和;样本的总体评分为生态及美学指标的平均分。
1.4 评判人员 选取38人作为评判人员,分别为专家组(Y)、专业学生组(U)、非专业学生组(S),人数分别为8人、15人、15人。专家组由长期从事园林植物应用与生态研究的在校教师组成;专业学生组由本院园林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组成;非园林专业学生组由非园林专业的大三、大四学生组成。
1.5 评判法标准化公式 SBE法评判法公式参照李效文[5]的方法,公式为:
式中,Zij为第j评价者对第i个景观的评价标准化值;Rij为第j评价者对第i个景观的评分值;Rj为第j评价者对同一类景观的所有评价值的平均值;Sj为第j评价者对同一类景观评价的标准差;Zi为第i景观的标准化得分值;Nj为第j评价者对同一类景观评价的平均值。Nj为第i个景观的评价总人数。
1.6 数据处理 用Excel对4类景观评价后得到的1 710份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2 结果分析
2.1 植物景观评价结果 样本的总评分见表2、每一类样本的平均值见表3。由表3可知:四类样本中R类样本最高,W类样本最低。由表2可知:与广场、建筑相结合的植物景观中评分最高的两个是A1(78.58分)和A13(76.94 分);复层结构类植物景观中评分最高的两个是C5(74.76分)和C11(73.41分);园路旁植物景观中评分最高的两个是R6(80.87分)和R11(77.62分);滨水植物景观中评分最高的两个是W7(70.62分)和W1(68.72分)。A类样本及R类样本的植物景观评分较为接近,但是W类滨水植物景观评分偏低,可能是由于滨水处水位变化较大,夏季部分植物被水淹后,长势下降,植物景观短时间内难以恢复。另外,人工滨水景观较难养护管理也是其中的原因。
2.2 与广场、建筑相结合的植物景观评价 专家组认为最佳的植物配置是(图1):香樟+女貞+红花檵木(小乔)+南天竹+红叶石楠+迎春+杜鹃。该景观位于广场附近,乔灌木层次分明,高低错落有致,景观效果较好。
专业学生组认为最佳的植物配置是(图2):香樟+银杏+苏铁+红花檵木+红叶石楠+葱兰。景观位于三江楼旁,种植银杏、香樟、苏铁、红花檵木等植物,景观色彩丰富,落叶与常绿搭配、葱兰与红花檵木构成了观花的欣赏点,与河对岸的景观连接为一体。
非专业学生组认为最佳的植物配置是(图3):紫叶李+碧桃+红叶石楠-小叶女贞-红花檵木。该景观位于休息走廊处,彩色叶搭配较好,是给出好评的主要原因。
2.3 复层结构类植物景观 专家组、专业学生组均认为复层结构类植物最佳的景观配置模式是:银杏+侧柏+桂花+毛竹+葱兰(图4)。该景观位于公园中央,该处植物配置桂花采用复层结构形式,下边种植葱兰,中间为圆球形侧柏,上层为银杏、桂花、毛竹。专家组、专业学生组均认为开满鲜花的葱兰配以翠绿的侧柏、季相树种银杏、香味树种桂花,具有文人气节的竹子符合场所的性质,且植物能够体现出层次性和一定的变化性。
非专业学生组认为复层结构类植物最佳的配置模式是:红叶石楠+银杏+女贞+杜英(见图5)。该景观位于公园纪念柱道路旁,春天顶端呈红色的石楠、夏天枝叶茂密的女贞和杜英季、秋天叶变色的银杏,使得景观变化性较好,唯一的不足是草坪养护较差。
2.4 园路旁植物景观 专家组、专业学生组均认为园路旁植物景观最佳的植物配置是:毛竹+红叶石楠球;桂花+侧柏球(见图6)。该道路通向河边,路左配置毛竹+红叶石楠,桂花+侧柏,营造出封闭空间;右边散植红叶石楠球,营造出疏朗空间;形成一紧一松,松弛有制。植物体量与道路宽度比例大小适宜、层次清晰、空间变化较好、整体结构协调。
非专业学生组认为园路旁植物景观最佳的植物配置是:构树+桂花+蚊母树+杜鹃+女贞(见图7)。该景位于三江楼后,路人视线被茂密的植物阻挡,形成了相对封闭的空间,植物长势较好,且四季都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專家组、专业学生组认为该处层次性不强。
2.5 滨水植物景观 专家组、专业学生组、非专业学生组均认为滨水植物景观最佳的植物配置是:柳树+美人蕉(见图8)。景点位于河岸广场旁,有水上栈道沿江边布置,美人蕉遍布河岸,柳树列植其中。高大挺拔的柳树与色彩斑斓美人蕉无论是在远近、高低都形成了层次感。不仅弱化了河岸的存在,而且丰富了水面的色彩,使景观颇具野趣。美人蕉颜色比较丰富,为岸边增强了视觉效果。
3 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三江公园内乔木种类稍显单一,且以常绿植物为主,落叶树种应用较少;灌木品种单一,缺乏观花灌木的应用。彩叶树种应用较少,致使公园内季相色相不明显。公园养护管理力度不够,尤其是游人较少的地方,植物景观凌乱,杂草丛生、病虫害严重,导致景观效果不佳。滨水区植物种类稀少,岸边景观处理欠细致,人工景观与自然景观过渡不太自然。
3.2 建议
3.2.1 丰富植物种类 三江公园的植物配置总体上以常绿树种为主,占到植物总量的70%左右。公园的景观变化性不强。因此,在公园中要增加能反映四季变化的季相树种和观赏性花木。如可用于春天观赏的树种有樱花、白玉兰、紫玉兰、碧桃、紫荆、含笑、海棠、迎春等;夏天有石榴、香花槐、合欢、栾树、乌桕等;秋天有木槿、双荚槐、紫薇、冬天有茶梅、黄花槐、三角梅、腊梅等。这些观花植物通过对植、散植、点植或丛植增加植物景观的丰富性。
3.2.2 增加彩叶树种的比例 目前,由于三江公园的常绿树种所占比例较大,因此要增加彩叶树种的比例。可在建筑物旁、长廊旁、道路旁及亭子周边均可种植。种植的方式可以孤植、也可以对植及散植。可用于绿化的彩叶树种有:紫叶李、红枫、金叶国槐、金叶皂荚、金叶栾树等。
3.2.3 提高景观的层次性 从公园植物类型选择来看,乔木应用的数量较多,灌木及地被虽有应用,但所用范围不大。因此,建议在道路两边、广场周边、建筑周边、亭子及廊架等地方加大灌木及不同种类地被的应用。灌木的应用可点植、可散植、片植并与乔木和地被形成高中低搭配的植物景观。在人流较多的地方,可种植牡丹、小檗、含笑、月季、红叶继木、紫叶矮樱、玫瑰、丁香等。在树阴下可种植斑叶珊瑚、八角金盘、鸢尾、玉簪等耐阴植物。
3.2.4 加强公园植物的养护管理 三江公园有些地方由于疏于管理,导致植物的生长不良,有些植物甚至已经退化或死亡,较为严重的是地被植物及滨水植物。公园要依据植物的生态习性,制定较为完善的植物养护计划,定期查看植物的生长状况,及时的补栽和更换已经死亡的植物。
参考文献
[1]赵艳岭.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设计[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2]蔡雄彬,谢宗添. 城市公园景观规划与设计[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王竞红,魏殿文,张峥嵘.深圳市莲花山公园植物景观评价[J].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7(1):57-58.
[4]董晓华. 园林植物配置与造景[M]. 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13.
[5]李效文,贾黎明,郝小飞,等.森林景观SBE评价方法[J].中国城市林业,2007,5(3):33-36.
[6]周向频.景观规划中的审美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5(2):54-55.
[7]Wilson W.H. The City beautiful Movement[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1989.
[8]董建文,翟名普,章志都,等.福建省山地坡面风景游憩林单因素美景度评价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9,31(6):154-158.
[9]张娟,王小德,刘臣琼,等.基于SBE法的嘉兴南湖植物景观评价[J]. 浙江农业科学,2016,05:714-717.
[10]刘超.基于SBE法的长沙洋湖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评价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5.
[11]王俊杰.我国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方法初探[D].苏州:苏州大学,2011.
(责編:张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