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提升藉河示范区建设水平

2016-02-07 09:24:35韩玉峰
中国水土保持 2016年9期
关键词:天水示范区水土保持

韩玉峰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甘肃 天水 741000)



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提升藉河示范区建设水平

韩玉峰

(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甘肃 天水 741000)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科技支撑;科技引领;藉河示范区;天水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 是我国第一个流域性的大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工程,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1998—2004、2008—2011年的示范区建设实践表明,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过程和后期管理运行的全过程都体现了科技的支撑、引领和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项目前期开展了科学规划,为项目区建设提供了工作指南;项目建设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科学研究和监测工作,为项目的科学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促进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建设后期,管理模式创新确保了治理效益的长期可持续发挥。

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天水藉河示范区项目是黄河水利委员会为了加快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步伐,探索新形势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机制、新思路和新措施,为黄土高原同类型地区大规模治理与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树立实施样板,践行新时期黄河水保生态工程建设的基本思路而立项实施的示范工程。通过1998—2004、2008—2011年两期11年的治理,藉河示范区已成为我国第一个流域性的大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工程,在水土流失治理方面,树立了标杆,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其中,水土保持科技是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撑,促进了示范区建设水平的提高。

1 藉河示范区建设成效

藉河示范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郊,属黄河三级支流藉河流域,总土地面积1 553.14 km2,涉及天水市秦州、麦积、甘谷两区一县的16个乡(镇)和10个街道办事处的437个行政村。经过两期建设,在科技推广、组织管理、监测体系建设、机制创新等方面总结出了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

由于藉河示范区建设成就突出,2004年2月,天水市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城市”,2009年6月,天水藉河示范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示范区,为黄河流域乃至全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发挥了良好的示范辐射效应。

项目实施以来,天水市、县(区)项目办紧紧围绕项目建设的目标任务,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按照“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益”的总体要求,坚持“巩固提高、集中连片、适度扩展、加强示范”的建设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着力点,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创建精品示范工程为重点,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统筹整合各类项目,抓亮点、转机制、树典型、重实效、创特色、求突破,较好地完成了项目建设的各项计划任务。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5.80 km2,建设小型淤地坝15座、谷坊1 808座。

通过兴修梯田,大力发展经济林果,营造水保林,实施退耕还林还草,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得到调整,农、林、果、牧、荒地和其他用地比例分别由治理前的34.98%、24.04%、14.36%、1.53%、12.48%、12.61%调整为现在的28.19%、29.59%、17.82%、2.41%、9.38%、12.61%。随着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林、果、牧、副、渔和其他产值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分别由治理前的25.15%、5.87%、31.71%、7.44%、27.62%、2.15%和0.06%调整到治理期末的22.93%、6.65%、36.09%、7.26%、25.35%、1.26%和0.46%。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拓宽了农民收入渠道,农民经济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年人均纯收入由治理前的1 652.46元提高到治理期末的2 736.38元。项目建设既防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态环境,也为区域内农民以经济林为主的创收打好了基础。项目结束后,樱桃、葡萄、苹果、桃等经济林果收入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还将逐年增加,农民收入也会稳步提高。

以上成绩的取得,既是天水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新时期水土保持工作方略的结果,也是黄河水土保持天水治理监督局(简称“天水局”)发挥水土保持科技优势,使科技在治理中发挥了支撑和引领作用的结果,示范区治理成效、管理模式、运行机制都成为同期国内水土流失治理、水土保持管理的样板,示范、带动和引领了大型水土保持示范区建设。

2 科技在藉河示范区建设中的支撑引领作用

2.1科学规划,绘制建设蓝图

科学规划是示范区建设的前提。在项目建设前期,天水局按照水土保持法和规划设计等方面的规定,编制了藉河示范区水土保持规划,为示范区治理制定了工作指南。从组织领导、项目管理、科技支撑、措施落实等方面,引进环境保护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理念,重点围绕防治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使规划制定既符合水土保持国家方针政策,也符合环境保护政策,通过提高农民收入激发农民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实践证明,规划设计是科学合理的,科技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2项目建设中,科技先导作用突出

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面,开展了黄土高原丘三区水土保持模型体系研发和水土保持监测综合数据库建设、系统运行环境建设、“数字藉河”三维可视化管理平台建设,三个业务系统开发(水土保持立体监测网络可视化管理信息系统、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水土保持生态效益评价系统)健全了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实现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对两期项目区水土流失状况、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动态、项目建设效果的实时监测,为水土保持监测技术与方法研究、水土保持各类模型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为项目的科学综合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有效手段,促进了项目管理水平的提高。

为了实现动态监督管理,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按照科研项目设计,在示范区布设雨量点17个,在麦积区柳沟和秦州区茹家湾、五十里铺、桥子东沟上游、桥子东沟中游、桥子西沟上游、桥子西沟中游等7个把口监测站安装了LTW-1型径流泥沙自动化监测系统,开展径流泥沙观测。同时,新建了17处坡面径流场,在典型流域把口站布设了水土流失自动监测设备,建立了水土流失自动监测系统,实现了水土流失状况实时动态监测。在藉河示范区中吕二沟、罗玉沟、柳沟、稠泥河、西沟等5条小流域,建立了15个植被(乔木林、灌木林、人工草、天然草等4种地类)监测点,在罗玉沟流域布设沟道重力侵蚀观测点6处。

在开展实地监测、观测的基础上,还开展了“丘三区典型小流域水沙过程模型研究” “丘三区区域水土流失模型研究” “丘三区水土保持效益评价模型”3个水土流失模型研发和“水土保持生态治理项目管理系统” “水土保持生态工程三维可视化系统” “水土保持监测综合数据库管理系统”3个应用系统研发。

在开展上述科研工作的同时,还结合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宽谷丘陵区农牧综合开发模式与示范”科研课题,进行了沟坡川台化治理研究,开展了雨水集流及高效利用、庭院经济和流域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雨水集流及高效利用、经济林果丰产栽培和良种推广等技术在示范区中山沟等流域推广后取得了显著的成效,既拦蓄了径流泥沙,稳定了侵蚀基点,防止了沟道下切、沟岸扩张、沟头延伸,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提升了治理的科技水平,同时提高了示范区农民的收入,激发了群众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的积极性。

2.3项目建设后期,管理模式创新确保了治理效益的长期可持续发挥

按照“深度开发、集约生产、消除诱因、创造条件、促进修复、和谐发展”的治理理念,开展了以上磨小流域为代表的“能源清洁小流域”建设,在充分利用大自然自我修复能力的同时,采取小治理、大封禁等措施,把传统和现代造林技术相结合,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在管理方面,按照“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坚持了“十不准” “三严禁”。一系列符合国家法律法规、适合当地实际的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为示范区水土流失治理提供了保障。

同时,改革农村用电管理制度,降低损耗,逐步推行以电代柴;采取物资补助的办法,在流域内推广节柴灶、沼气池,共建成节柴灶540个、太阳灶320个、沼气池210个,推广生态清洁能源,既降低了能耗,又减少了对环境的破坏;引进优良牧草,改良畜种,实行牲畜圈养;种植中药材,引进甜玉米,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了流域经济发展。

3 结 语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藉河示范区建设中,科技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在以工程和生物措施为主的水土保持措施方面,科技有效地提高了水土保持效率,促进了生态环境的改善。在管理方面,项目建设法人制、工程建设招投标制、监理制的运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管理质量和成效。在经济收入方面,从经济林种植、品种改良到雨水集流灌溉,科技无处不在地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在示范区庭院经济建设中,科技依然充当了重要的支撑和引领角色。

(责任编辑张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6)09-0026-02

韩玉峰(1963—),男,甘肃礼县人,高级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科研管理工作。

2016-08-01

猜你喜欢
天水示范区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天水婶与两岸商贸
华人时刊(2022年7期)2022-06-05 07:33:44
河滩地建起中药材示范区
今日农业(2021年21期)2021-11-26 05:07:00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天水地区的『秦与戎』
艺术品鉴(2020年4期)2020-07-24 08:17:50
水土保持
中国第三个国家级入境再制造示范区通过验收
重返丝绸之路—从天水到青海湖
美食(2018年10期)2018-10-18 08:10:58
水土保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的通知
青海政报(2017年22期)2017-04-09 06:4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