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少儿声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郭 佳
(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河南 新郑 451150)
随着社会的的进步,我国的教育产业慢慢趋向于低龄化和超前教育,教育者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所产生的不同生理特征,因材施教,选择相适应的曲目进行技巧训练,帮助学生丰富对声乐演唱的兴趣,从而达到少儿音乐启蒙及和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的目的。本文从少儿学习声乐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入手,从声乐技巧和演唱方法及教育模式等方面,对少儿歌唱训练的方法进行分析,并对教学中易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生理影响;心理影响;变声期
音乐能够刺激大脑的皮层活动,并对脑干网状结构与边缘系统产生影响,促进感观系统与大脑的发育,调节大脑的功能,另外,音乐能够帮助人体大脑的左右半脑平衡的发展,使左右半脑能够相互平衡、相互促进、相互发展。提高儿童的思维能力与想象力,增强记忆力,促进智力的提高与发展。同时,音乐作为现代音乐特殊教育的手段已经得到了群众的认可与支持。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水平的提高,学生家长们开始培养孩子们精神层面的培养。他们逐渐将精力转向音乐,美术,舞蹈等这些艺术领域。在实际教学中,以声乐教学为例,因每个孩子的成长阶段与发育程度不同,我们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要保护孩子的发声器官,区别于成人相对简易直接的教学计划。
(一)自然声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
自然声区对少儿音高方面来说相对容易把握。气息和咬字的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气息训练的实际教学中,一些学生不会正确的吸气,出现了声音发飘,虚,气短,漏气的现象。在初学期间,可以先让少儿进行气息的训练。我们说要把气吸到下面,不要吸到胸腔里。这里的下面是指横膈膜的位置。这里就相当于一棵树的根,有了根这棵树才能稳。在放松的状态下把气吸到下面的位置,让身体保持一个外松内紧的状态。有些少儿一让吸气就紧张,吸的气就都在上面。对于这些孩子,可以让他们多感受自己自然吸气的状态。模仿狗喘气也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可以把气很好的吸到下面又练习了肌肉与呼吸的控制。
歌词的传递性是检验歌曲演唱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说唱歌就是说话。同样要求吐字清晰,明确表达。一些学生咬字不好就听不清他到底在说的什么。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布置一些朗读的作业。让学生通过对文学诗词歌赋进行有感情朗读来纠正发音,要求每个字的生母与韵母都要明确地表达,纠正平翘舌不分,做到字正腔圆。在课程当中,教师的示范起到了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向学生讲授歌词的内在含义,细心讲解每句话,每个词在演唱中的韵律,便于学生快速掌握。
(二)高低声区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
高声区是指在换声点后的所能达到的音域。在实际教学当中,一些学生会腔体与位置全部放弃,出现“喊”与破音的现象。面对这种情况,首先我们要树立起学生良好的自信心,记住自己在自然声区吸气的状态与腔体打开的位置,破后而立,做好在自然声区练习的身体放松、自然吸气、腔体打开、后咽壁位置挂住,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发声,到了换声点之后的音域开始掺假声,这时候就会发现同样的音在掺假声之后省劲儿了。也就是“混声”地训练。
(三)“特殊时期”变声期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与解决
“特殊时期”变声期是儿童会出现的正常的生理特征。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到自身生理发育的影响,发声系统失衡,声带经常会出现充血,水肿的现象。在变声期期间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的用嗓。特殊时期长时间的用嗓会对嗓子造成相当大的危害。要合理的休息,不熬夜。可以适量的运动,这对身体的发育和新陈代谢都有很大帮助。保证合理的饮食,少吃刺激性食物,忌生冷辛辣的食物。要有良好的心态,自信的展现自己。
近年来,少儿声乐作品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状态。质量高,价值高。对于少儿声乐表演与教学起到了很好的助推作用。但少儿声乐教材的创编与开发上仍处于缓慢的发展与区域地区发展不均衡的状态。真正创新的教材并不多。
对于学前的孩子教育,他们正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在歌曲教材的选择上偏向于有剧情易理解或带有游戏性质的歌曲,如《小兔子乖乖》、《拔萝卜》等,教师通过这些趣味性的歌曲寓教于乐,来激发出少儿声乐学习和舞台表现的主动性,以及互助合作的能力。
升入小学阶段的孩子则适合选择像《春天在哪里》、《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种音乐线条比较宽广,歌词内容相对丰满的歌曲,教师通过提高这一时期的孩子对歌词内容的理解来达到对他们在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的目的,同时,对于这一时期的孩子,他们的课余时间还相对轻松,表现欲望开始萌发,因此一些针对他们这个年龄段的少儿歌唱比赛应运而生,上述类型的歌曲在比赛中有着较强的表现力和竞争力,可以更好地帮助孩子拿到一个不错的成绩,以此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和为以后积累丰富的舞台经验。
对于十岁左右的少儿,选择《红星歌》、《劳动最光荣》、《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等以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美德,反应先进文化为时代主题的音乐,感染力与表现力更为丰富的歌曲,从少儿的视角来讴歌时代,赞颂美好的生活,弘扬优良的传统文化。
(一)集体课与一对一相结合的模式
一对一与集体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把声乐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相结合。是属于声乐的补充课类型。少儿的声乐程度相对较低,练习与讲解方法与注意事项速度不宜太快,声乐的集体课与一对一的课程进行穿插可以做到随时进行个人练唱,因材施教并及时发现问题进行改正。
(二)小组课教学模式
少儿声乐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可以通过小组形式来解决声乐学习中出现的共性的问题。也是声乐课的补充课类型。根据演唱水平和嗓音条件等标准,对两三个或十个学生进行短时间的授课方式,小组发声适合选择一些适中的小篇幅的歌曲。也可以通过一些合唱类的曲目来锻炼少儿声乐学习中音准问题与团队的协作能力。便于少儿在声乐学习中建立自信心。小组之间注重交流与互动,友好学习与进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三)多媒体教学模式
多媒体教学模式是创新传统声乐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通过对少儿声乐作品演唱录像可以直观的看到自己演唱时自己的表情与表演。通过录音教学法,把学生声乐课的课堂内容录下来,通过听录音的方式来判断自己声音的正误。再通过老师的点评,有针对性的去解决自己身上存在的缺点,并通过交流取长补短,逐步提高演唱技巧。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不仅能提高少儿的音乐鉴赏水平,还能开阔少儿的视野,潜移默化的激发对音乐的创作灵感。
(四)艺术实践课模式
艺术实践可以每周或者每月进行一次。让每个孩子都有登台展现自己的机会,同时,多位老师进行点评,并鼓励他们。使他们既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又能充分的培养自信心与舞台的掌控力与表现力。不仅让学生了解自己,同时也了解到他人的演唱风格。不仅积累了舞台的表演经验,而且还拓宽了自己的视野。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趣味性和新鲜感也让他们更富有积极性与主动性。
本文在对儿童声乐教学中,对儿童生理发育以及在教学中产生的实际性问题做分析与解决。在少儿声乐教学的道路上总会出现许多的问题,我们要把握清方向,抓准重点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事倍功半。
[1]李晋元.幼儿音乐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2]胡建军.干丽华.少年儿童嗓音的特点[J].江西教育,1994(12).
[3]陈家宁.谈儿童声乐的几点体会[J].黄河之声,2010(01).
[4]胡珍宝.浅谈儿童教育的几个问题[J].大众文艺,2010(9).
[5]唐建平.儿童声乐教学的作用与训练方法[J].成都师专学报,2002(3).
[6]李芳.音乐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
[7]叶倩.少儿声乐教学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