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音乐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究
周邦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是产教融合、校企协同,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应大力推进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努力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
应用型人才;音乐专业;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日趋大众化,高校音乐专业毕业生数量越来越多,而毕业生的就业却越来越难,社会需求与音乐专业毕业生的人才供求关系严重失调,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欠缺,行业需求与高校人才培养之间的错位对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等问题日益突出。面对经济转型和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形势,培养应用型的音乐专业人才,是当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发展的首要目标。
(一)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是国家的宏观政策调控
近年来,随着音乐专业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多,就业形式不容乐观,供需矛盾日趋突出。为此,2008年,国家教育部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高校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及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4年起,教育部开始引导和推动全国600多所地方本科院校逐步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2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明确要求一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变,加大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1]由此可见,地方高校的转型是国家的宏观政策,也是更深层次的高等教育改革,应用型人才培养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升级和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相对缺乏。而大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对此敏感度不够,甚至有点置若罔闻,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通常考虑的更多的都是如何扩大招生规模、增设专业、引进师资,而对如何调整办学思路、改善教学方式、突出专业特色、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其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等方面缺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切实有效的举措,致使学生所学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偏差,出现人才数量相对过剩,专业特色缺乏、办学模式同质化等问题,一方面是企业缺乏专业人才,出现用工荒;而另一方面又是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在人才招聘的竞争中处于两难境地。
(一)校企合作的涵义
校企合作是地方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这种培养模式是由学校、企业共同合作,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通理论、重实践,能够胜任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地方高校应更新教学理念,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努力提高音乐专业学生的艺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组织能力,以及服务地方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从而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赢,切实发挥校企合作在音乐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强大作用。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1.订单培养的校企合作模式
地方高校根据自身实力,充分了解本地区和周边省市各大企(事)业单位(专业文艺团体、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文化传播公司等)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业进行沟通协商,使学生在具备了一定专业理论的基础上,重点学习用人单位所急需的专业技能,做到学有所用,学有所需,与用人单位签订3+1式(即前三年在学校学习,第四年在企业顶岗实习)的培养协议;协议中要明确双方职责,学校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负责招生,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请企业专家进校园指导教学,或把课堂搬到企业去);企业根据学校的要求,提供实践、实习条件和一定资金,用于实习期间的学生管理等;学生取得毕业证书和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后,进入该企业工作。
2.见习与顶岗实习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学校每学期要至少安排音乐专业学生到企业见习两周以上,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运营和管理模式,感受企业文化,体验企业生活,了解企业对音乐专业人才的具体需求。这样有助于学生紧密联系实际,尽早树立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提高学习效率,逐步培养学生的爱岗位敬业精神。通过前三年的在校学习,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及综合音乐素养;从第7学期开始,学校组织学生到企业一线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践,在企业专家的指导下熟悉音乐专业领域的职业标准与岗位要求,不断提升专业技能;从第8学期开始进行顶岗实习,学校根据企业的具体用人要求和数量,安排相应的音乐专业学生赴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全面熟悉企业环境和运用模式,感受企业独有的文化熏陶,服从企业的管理,企业支付学生一定的实习报仇,为将来的就业奠定基础。
3.课程体系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建设课程分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包括课程的教学大纲、考试大纲、评价体系等。学生的基础理论课和专业技能课由学校负责完成,学生的实践教学(包括课外艺术实践、专业见习、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在企业或由企业指导完成。课程建设应具备以下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如把课程分为理论、声乐、器乐、钢琴、指挥等模块,以实际工作需求为基础,建立以提高某一类专业技能为基础的课程模块;二是课程内容特色化。要能够彰显地域音乐文化特色,对传承、保护、发展当地民族民间音乐起到积极的作用;三是课程考核多元化。主要体现在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标准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要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查与考试相结合、过程与结果相结合、数量与质量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四是课程评价全面化,既要进行校内评价,还要结合企业及社会的评价。
4.教材体系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
地方高校目前大多沿用的是音乐专业院校或师范大学的教材,这些教材在内容选择、进度安排、难点重点的设置等方面跟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学生都有较大差距,这将严重桎梏了教学的协调发展。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要协同企业,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专业教材,使教师在选择授课内容和进度安排时能够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更接地气,更切实际,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同时教材的编写还应结合学生在相关企业一线的实习、实践经历,经过专家的充分调研和论证。另外,教材编写也不能急功近利,一蹴而就,需要有一个试用与修改完成的过程,可以先从讲义入手,然后根据实际使用情况,逐步修正,逐步过渡到校本教材和正式出版教材。
5.“双师双能型”队伍建设的校企合作模式
地方高校每年要定期或不定期选派音乐专业骨干教师深入到企业一线进行学习、培训、挂职和管理实习学生,增加专业教师入企业一线工作的经历,提高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拓宽教师的专业视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入企业锻炼的教师要在此过程中,熟悉企业的运营模式、掌握行业动态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这有助于学校根据市场的杠杆主动创新教学思维,调整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提升实践技能、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使学校的教学活动不再闭门造车,要与企业和社会需求密切接轨。同时还要聘请有较高知名度的企业家或校友进校园、进课堂,用自身的企业经历来指导学生艺术实践,让师生了解企业的需要,感受校园的企业文化,培养师生的企业意识,为培养“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奠定良好基础。
6.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科研校企合作模式
音乐专业教师要按学科专业相近性的原则,主动联合企业专家和有较强社会活动能力的社会音乐人士,共同组建起一支专业功底扎实、服务社会与地方经济建设能力强的研究团队,立足于当地区域音乐文化,尤其是要着眼于当地的民族民间音乐,成立本土音乐文化研究所,深入探讨如何将音乐专业知识与地方经济建设对接,深入企业开展产教融合,继承、创新、发展本土音乐文化,为本地的旅游与经济建设服务。同时也要运用自己的科研积极指导地方企事业单位群众音乐文化活动的开展,努力打造当地的艺术高地,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逐步提升音乐文化水准。
总之,校企合作是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作为转型和改革的主体,地方高校音乐专业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路径,架起校企合作的桥梁,寻求更广的校企合作领域,为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1]蔡文芬,郭翔,程苗.基于校企合作模式下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索[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7).
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转型视角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周邦春(1973-),男,汉族,甘肃民勤人,副教授,现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党总支副书记,研究方向:扬琴、民族音乐、合唱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