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生花
——浅谈古筝教学中如何提高演奏者素质

2016-02-04 15:09:36
北方音乐 2016年14期
关键词:指尖古筝基本功

汝 漪

(厦门大学附属音乐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0)

指尖生花
——浅谈古筝教学中如何提高演奏者素质

汝 漪

(厦门大学附属音乐学校,福建 厦门 361000)

古筝是一件古老的乐器,她用修长的身型和优美的音色征服着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给人以美的享受。本文重点通过阐述古筝演奏者应具备“力、意、气”这三个方面的素质,以便更好地展现古筝这个乐器的情感表达艺术魅力。

【关键】古筝教学;古筝演奏;“力”“意”“气”

一、“力”: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想要学习和演奏一门乐器,基本功的练习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大家都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道理,古筝的学习也是如此。随着古筝新作品的逐渐增多,在乐曲的速度与力度方面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基本功的练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筝演奏中,右手的演奏指法主要有“打、勾、抹、托”,左手的演奏指法主要有“揉、按、颤、点”,这些技法都要做到自然流畅,饱满清晰,以达到不同乐曲对演奏者的要求。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困惑的是怎样才能弹得更快,而忽略了慢练的重要性,有时只一味的追求快,而降低了对音色以及清晰度的要求。其实,慢练在完成乐曲快速段落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每拿到一首新作品,首先要看清楚调式调性以及段落结构,然后从“慢”入手,静下心完成乐曲中的每一个音,使每一个音每一个节奏型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为快练打好基础。例如乐曲《袖梦》(刘乐作曲)、《溟山》《云岭音画》(王中山作曲),这些乐曲快板中有大量的左、右手快速指序技法以及轮指技法,这些段落如果没有长时间的慢练做支撑的话,恐怕就算完成了乐曲,其质量定不会高,更谈不上引起观众的共鸣了。

练习时,首先应保持好手型,此外,指尖需用力抓住琴弦,指关节弯曲,使整个手臂的力量都集中到指尖,指尖过弦速度不宜过慢,要有种敲击琴弦的感觉,手背要稳定,不能跳,如此反复练习,手指肌肉的力度才会得到训练和积累,手指弹奏才不会有负担。

学生演奏乐句往往没有连贯性,每一个音都是独立存在的,这样的音乐缺乏旋律性和歌唱性,犹如散落的珍珠,虽然美丽,却无法成为项链。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多听余音共鸣,心随乐走,乐由心生,脑海中要有乐曲的旋律画面,应多想想音与音之间空白的部分该做些什么,这里不是简单的停顿,往往是乐曲容易出彩的地方,古人就说过:“此处无声胜有声”,那该如何做到“胜”有声,这就非常考验演奏者的功力。演奏时,要求手指触弦不可随意,过弦速度不宜过快,感觉像是在摸着弹琴,要使琴弦得到充分的震动,手指小关节不能压得太死,否则音色会显得僵硬、短促,没有弹性,整首作品也就失去了连贯性。

由上可见,基本功的练习在乐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能使演奏者静下心来研读乐谱,把每一个音和节奏都印在脑海里,也能使演奏者慢慢体味乐曲的意境和魅力,为乐曲的更深层次表达做好铺垫。

宝剑之所以有锋利的刀刃,是因为经过了长时间的磨砺,梅花之所以香气扑鼻,是因为经历了漫长的严冬。古筝演奏亦是如此,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本功,手指才具有“力度”,乐曲才具有“张力”“吸引力”,指尖才会因“力”生花。

二、“意”:转轴调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意”,有意义、意念、意境的意思,弹奏乐曲,首先要理解乐曲的意义,是欢快还是悲伤,是写景还是抒情;其次,带着这样的意念去演奏乐曲,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最终营造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乐曲意境,与听众置身音乐之中,感受音乐之美!

说到“意义”“意念”“意境”,这就与演奏者的文化底蕴密不可分。拿到一首新作品,我们先看到的一定是曲名,曲名是乐曲的高度概括,它包含了乐曲的速度、情感与地方特色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乐曲《临安遗恨》(何占豪作曲),此曲描写的是抗金名将岳飞的事迹,此曲曲名的重点是在“遗”字,有遗憾、未完成之意,故全曲感情基调为悲愤、遗憾、无奈;速度有快有慢,慢板无奈、悲壮,快板英勇、无畏。再如乐曲《春到湘江》(王中山作曲),乐曲描写了春回大地之时,湘江河畔的景色,此曲曲名的重点是在“春”字,春天,是充满希望的季节,春草萌芽,暖阳和煦,此时,与三五好友泛舟湘江是何等美事!故乐曲速度稳健,烘托出一副美好、和谐的画面。再如传统筝曲《姜女泪》(周延甲作曲),此曲为陕西风格作品,曲名中有一个“泪”字,便给人一种悲伤的情绪,乐曲运用了陕西地方曲种“秦腔”和“郿鄠音乐”的表现形式,描绘出一个独倚窗棂、泪眼望夫的哀怨女子形象。又如乐曲《云裳诉》(周煜国曲),此曲根据李白《清平调》中的诗句“云想衣裳花想容,看风弗兰露华浓”而作,描写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情感纠葛。此曲曲名的重点在于一个“诉”字,“诉”当作诉说、倾述之解,如果演奏者不去“诉说”,那听众如何知晓要表达的含义?所以演奏者要多多唱谱,这样才能体会乐曲中如泣如诉的情味,才能明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缠绵悱恻的爱恨情愁。

此外,在教学中,学生因为没有直观的视觉感受,往往很难理解乐曲的意境,而曲名中隐含的色彩就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乐曲的感情基调。声音其实是可以看得见的色彩,而色彩是可以看得到的声音。比如王中山的作品就极具色彩表现力,正如《中山筝谈》[1]这片文章在评论他的艺术创作时所说:“行云流水拨弄指尖琴弦,妙笔生花勾勒音情画意。爱筝爱画爱生活,古筝和绘画水乳交融般融入了王中山的艺术长河并缓缓流淌着。他‘画’《溟山》,‘画’楼兰,‘画’《汉江韵》……用一把古筝画出了一副富合人生真谛,饱含人生感悟的博大画卷。”再例如上文中提到的乐曲《春到湘江》(王中山作曲),绿色可以用来描写春草,橙色可以用来描写暖阳,这两个颜色淡雅温暖,充满希望,与乐曲所要表达的情感相辅相成,并且,能更直观的帮助学生了解乐曲,演奏乐曲。

乐由心生,音乐是表达内心活动的手段之一,我们不仅要把握音乐的地域特色与区别,更要了解曲作者的意图,对乐曲进行二度创作,更准确的表达乐曲内容。“转轴调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可见情至乃是乐曲表达的最高“境界”。琴是有生命的器物,只有细细品味,乐曲才会更具“意境”,指尖才会因“意”生“花”。

三、“气”: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随着古筝表演形式的多样化,人们对于演奏者的能力要求也是越来越高。演奏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文学修养,还要具备得体的演奏姿态,这也就是古筝演奏中的肢体动作。

“气”,顾名思义,有“气息”、“气流”、“气韵”之意。在教学中,学生的肢体动作有时会过于僵硬、刻板,仿佛是为了提手而提手,为了摇晃而摇晃。而得体的演奏姿态来源于顺畅、平静自然的呼吸。艺术都有相通之处,在这里可以参考《论歌唱的呼吸》[2]一文对歌唱中“自然”的表述:“这里的自然指的是什么呢?著名歌唱家菲尔德说:‘所谓自然,就是不以人工的、人为的、以外部手段形成的结果。自然的呼吸方法,就是要求呼吸不直接受技巧训练或规定动作的影响,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正常的、无意识的、不带一点主动控制,是一种反射活动。’”

学生每拿到一首作品时,应先唱谱,这是极为关键的一步。唱谱时,我们会随着自己的生理呼吸来停顿,这也就是在划分乐句;我们会随着自身音量的大小来变化,这也就是乐曲的强弱起伏。在这里依然可以类比歌唱的情况:“要分清顺应自然和听其自然之间的差别。歌唱中的呼吸是有目的、有要求的,绝不能放任自由,它既要服从生理上的规律,又要满足歌唱上的需要;既要无拘无束,又要有所控制。这就存在着一个经过反复实践,由必然向自由转化的过程。”[2]在古筝演奏中,我们要把生理的呼吸转化为演奏时手臂的提手,要把唱谱时音量的大小转化为演奏时神态的变化与手指力度的控制,做到“哀而不伤”,这样就有了自然的肢体动作,不会僵硬、做作,乐曲的气息也会变得通畅,并且具有气韵之美,如飞流之下的瀑布,大“气”磅礴,一“气”呵成,才会“气”势如虹,震人心魄,指尖也才会因“气”而生“花”。

四、艺术无界

如果说扎实的基本功是乐曲演奏的基石,那么领悟、演奏出作品的意境就是乐曲演奏的灵魂,而自然潇洒的肢体动作可以是乐曲演奏的华装,这三者是演奏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素质。“曲有误,周郎顾”,可见乐曲中任何细小的情至都逃不过听众的耳朵。演奏者只有练就扎实的基本功、不断地丰富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与体态,我们的指尖才会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1]中山筝谈(二)[J].秦筝,2013,2.

[2]赵秀荣.论歌唱的呼吸[J].音乐生活,2008,3.

汝漪(1985-),女 ,汉,福建厦门人,职称:古筝教学,研究方向:器乐演奏。

猜你喜欢
指尖古筝基本功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治理“指尖乱像”不宜一散了之
当代陕西(2022年6期)2022-04-19 12:12:26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快乐语文(2021年34期)2022-01-18 06:04:04
练好“四干”基本功 争当人大出彩人
人大建设(2020年1期)2020-07-27 02:47:12
练好基本功,提升维修能力
虔诚之花在指尖绽放
学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46
指尖上的生活,指尖上的美
现代苏州(2019年16期)2019-09-27 09:30:38
指尖童话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50:46
第一次弹古筝
小布老虎(2017年1期)2017-07-18 10:57:28
古筝
宝藏(2017年2期)2017-03-20 13: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