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 红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浅析江西畲族民歌的起源和发展
晏 红
(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江西 南昌 330031)
唱民歌是畲族人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婚礼、祭祀、丧葬等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畲族民歌承载了畲族社会的沧桑历史,是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畲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江西的畲族民歌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特点,它既有闽、浙畲歌的特征,也有自身特色。
畲族民歌;起源;发展
民歌作为一种文化,历来处于社会下层,但是却是人类文化宝贵的组成部分,象征着一个民族的精神文明。畲族人民与畲族民歌广泛的分布于福建、浙江、江西、广东等地。虽说江西地区的畲民是从福建、浙江迁移过来的,但是不能用任何一个地方畲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套用到江西畲族民歌中来。江西的畲族民歌特征具有综合性、多样性的特点,它既有福建、浙江畲歌的某些特征,但是自身也具有特有的特色。
畲族居住地分散,各地区风俗习惯、民性民情、方言土语都存在差异,汉化程度也不同,畲族文化同周边民族文化互渗情况较复杂,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对畲族民歌源流、风格的认识。
畲族民歌,又称“畲歌”。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引起民间文艺和民俗学家们的重视, 1922年出版的《歌谣》中,刘声绎先生曾称潮州畲歌为“辇歌”;钟敬文先生曾称海丰畲歌为“邪歌”等。潮州汉族民歌中也有“畲歌”,还把对歌、比唱称为“斗畲歌”或“辇歌”、“邪歌”。
胡曦先生著《兴宁图志考》诠释“辇人”条时明确指出:“辇,本粤中俗字,或又书作畲字,土音并读。”《广东通志》进而称“畲与辇同,或作畲。”
畲歌是畲族民歌,但又不全为畲族独有。这就像畲族同胞族体一样,其源流、沿革、迁徙历程及民族融合状况仍无定论。但有几点是学界公认的:畲族的先民在隋唐时就活跃于粤闽赣三边地带,宋朝开始以粤东潮州凤凰山为基地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至明清时又大规模移居闽东,浙南。这样就形成畲族民众聚居地的大散射、大转移。此后畲族同胞的分布,一直保持这样的格局。不同的生存环境,山区、平原、高原、草原等不同自然生态环境都会对艺术特征有影响,在音乐上更是如此。
畲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文。本民族文化只能依靠口传身授。畲族人民在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社会条件下,创造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其中有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粗犷朴实的舞蹈,精巧的刺绣编织等,而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山歌。山歌是这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特有娱乐方式之一。“山哈生来爱唱歌,歌声阵阵震山河;唱得满天星星笑,唱得大河鱼欢跃。”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日趋现代化,致使很多传统习俗改变、消失。这一趋势同样影响到山歌。现今,能唱畲族山歌者多为年长者。就传唱主体而言,女性占大多数,男性较少。
(一)自然环境对江西畲族民歌形成的影响
江西,别称赣鄱大地。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得名,赣江穿流而过,简称赣。江西省地处中国东南偏中部长江中下游南岸。北部地势较平坦,东西南部三面环山。“绿水映衬碧山绕,水美河于山涧流”畲族人民的村寨就掩映在这深山密林之中,崎岖难行,交通极其不便。
在封建社会,广大的畲民经常迁徙,住所不定,“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畲族人民因为土地的贫瘠,所以生活很艰苦。“临清溪,栖茂树” 是畲族村落的描写,畲族村落的溪泉水丰富,依山傍水。在铅(yan)山太源乡的雷成根师傅演唱了一首当地的交恋:“高山栽竹朗朗栽,紫竹生笋不相艾,紫竹开花难得见,露水打茶难得尝,远路妹妹难思量。”这首民歌也是对畲乡修竹成海的写照。
畲民住处优美的环境容易令歌手们对大自然产生无限遐想与兴趣。有畲歌这么唱到:“祖宗落担凤凰山,做天做地做世界,青山绿水做衫着,溪河流水做琴弹。”由此不难看出畲族崇尚“自然之美”,对大自然有独特情感。
(二)江西畲族民歌形成的社会环境以及对大自然的崇尚
畲歌的产生也有可能受到社会环境因素的推动或遭到社会环境的逼迫。在《开山公据》中:“官兵里甲等,勿得阻挡,强取徭人财务”,畲民“望青山而去”,可见畲民受到欺扰由来已久。封建统治下的民族压迫、歧视,使当时的畲族人民身处于社会边缘。在民族歧视的社会环境下,畲民大多选择“深山穷谷”和处事谨慎的心态。从道光到清朝末年,汉族的诈讨现象也很严重:“每至收成之时,丐等聚夥,身怀利刀,环集田园强讨”。
在江西的畲歌之中,多为以歌代说,以歌传情。族史长篇叙事歌之一《凤凰山》中唱到:“凤凰山上百鸟全,唱出歌剧声来软”,“百鸟高飞歌来唱”。歌中不难看出,畲歌中大都体现着畲族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
山歌是畲族民众哭嫁与哭丧的表达方式。唱山歌也是畲族民众喜庆节日的保留内容。畲民随时有歌唱,畲歌反映了他们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场景与风貌。而在革命战争年代,畲歌也融入了浓厚的革命意味。
民俗文化是民间文化主体,唱山歌是畲族人民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因此,山歌不仅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传承民俗文化的载体;不仅“真实反映人们的生活、生产和精神世界,”而且可以带给民众精神上的愉悦与享受。
对于无文字的畲族来说,音乐更是其民族文化载体。畲歌在农业化时期得到了很大的积累和发展。
(一)江西畲族民歌的发展背景
江西畲族民歌是一条文化链,它是在特定时空条件下由特定民族所创造出来的,关于江西畲歌的发展背景有四个方面:
首先是历史的沿袭。在《高皇歌》中唱到“蓝雷三姓一路人,莫来双争欺祖人”时,就强调“歌是原底祖公造,千古万年记在心”。在《歌是山哈传家宝》中也明确指出“祖宗代代无分田,留下歌言分子孙,歌是山哈传家宝,千古万年世上传”。畲族人民用歌唱的方式沿袭他们的历史,传递情感,没有民歌的畲族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畲族。
其次是在文化知识的传授。畲族没有本族文字,其文化的积累和传承主要通过口传心授和劳动实践来完成的。他们依靠学唱山歌来学习文化知识,从哼唱到抄歌本,再到唱歌编歌,就是畲族人民的学习过程。善唱在畲族社会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畲族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唱歌,所谓“无三条歌不是山哈人”。而歌唱富有地位也是由于历史所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定势所致。它是无文字民族文化的结晶,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再者则是,畲歌是劳动生活的产物。“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在远古时代,当人类处于原始渔猎时期的时候,在与大自然搏斗和劳动中发出呐喊声,于是在劳动之余,模仿劳动情景,并且手舞足蹈的敲击石块、木棒发出的欢呼声,逐渐形成早期的民歌。畲族民众在向大自然索取并改造自然用以维持自身生存的过程之中,就有许多音乐的痕迹。如关于劳作的《拣茶歌》,关于劳作感受的《长年歌》,还有关于节气的《二十四节气做田歌》等等。
最后就是交际与娱乐的需求。走访中畲民们说“我们山哈人,过去一无书读,二无戏看,只有拿唱山歌来解闷。作田辛苦时唱上几段心里就开花了。”而且,畲族民歌也是畲族年轻男女表达两情相悦的媒介。
(二)江西畲族民歌发展的“诗性智慧”
“诗性智慧”一词起源于意大利哲学家、思想家维柯著名的人类学著作《新科学》之中,他把早期人类的这种审美创造性思维形式,称之为“诗性智慧”。
畲族人善歌,他们把民歌称为“歌言”,以歌传言,无所不歌,能歌为荣。畲族民歌真实的呈现了畲民在特定历史地理环境下的各种喜怒哀乐。这便是畲歌发展中的“诗性智慧”。
江西畲族民歌不虚饰、少客套,情真意切,因而得以发展到现在。畲歌的不断发展,实际上已成为超越一般意境的文学现象,其根本原因源于其民族心性中的“诗性智慧”。
畲族人民所创造的民歌,比文人们更质朴自然、刚健清新,体现了畲族民众的“诗性智慧”;这种“诗性智慧”又通过一系列具体艺术方式、艺术技巧,以畲民真挚的激情唱出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他们的民歌。
(三)畲族民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畲族音乐,曾经也创造出属于畲族的辉煌。但是,在时代变迁与科学发展飞速的现今,撇除开全部汉化再恢复畲族成份的人们,在许多的畲族畲乡区域,畲歌在畲语消亡之前就已经消逝。在福建与广东的交界处,曾经的畲族祖居地的潮州凤凰山区的畲族,仅有几位畲族歌手还记得几首畲歌以外,再也没有畲族人会唱畲歌。我们知道,唱民歌是畲民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也是婚礼、祭祀、丧葬等仪式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现如今,一切仪式中所必须的歌唱程序已经消失殆尽,继而已经被打牌、赌钱等娱乐活动所代替。在某一些畲族所举行的葬礼上,年轻人认为哭丧不吉利,这样的形式也是逐渐减少。
在江西的《江西省畲族情况调查(摘录)》(1958年)中有说到,其实“江西畲族不大盛行唱歌,现在会唱歌的人不多。”而据江西音乐工作者调查资料看来, 铅山县、贵溪县的畲族人民所唱的“打娇恋”、“锁歌”等其实都属于汉歌,他们所表演的“马灯舞”也是属于汉族的歌舞。
以上所说的这些,都是全国畲族民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而导致这些问题原因究其根本,是由于在我国社会飞速的发展和变革之中,畲族音乐未能及时的调节自身来顺应社会的急速变化。
在过去,畲族音乐的辉煌历史所基于的,不仅仅是因为它是过去的畲族社会作用下的一种原始的审美情趣以及一些功利主义的产物,也是因为畲族音乐在当时可以做到“适者生存”这一法则。畲族人民傍山而居的生态环境以及他们所有的原始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使得畲族人民对于鸟雀虫鸣与山间回音现象情有独钟,当时的畲民将这些美妙的大自然的声音作为歌唱的楷模,而这些就造就了畲族过去社会的“歌言”,而畲族的历史长河,也是随着这些悦耳的“歌言”流传了下来。
而且,在民族受到压迫时,这些“歌言”也最具民族性的凝聚力以及民族识别性的标志;在汉、畲开始通婚之前,“歌言”也是畲族社会年轻男女两情相悦的媒介等。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歌言”是当时畲族音乐的主要表现形式,与当时的畲族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宗族社会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畲族人民把善唱作为每一个民族成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善唱者在畲族社会中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畲族每个人都必须学会唱歌,所谓“无三条歌不是山哈人”。
改革开放之后,畲族人民的经济生产方式由原来单一的形式走向了多元化,生活节奏加快,思想观念也开始转变,使得畲族人民的视野、观念与全国甚至与世界民族缩短了距离,各种各样的丰富的娱乐活动和音乐样式,社会的发展的飞速,极大的震撼了畲族社会,从而导致畲族社会以往所固有的音乐形式已经再难吸引青年的畲族民众,在畲族音乐中,唯一一种不具有仪式作用,而且有较大娱乐性的嬲歌已经不再具有吸引力。
而我们在舞台上所欣赏到的畲族音乐形式,已经不再是以前畲族社会所表达的音乐,而是一种再现的艺术,是当今的艺术家们在音乐中加入一些畲族音乐片段或部分所作出的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音乐更多的是一种对往日畲族审美情趣的臆想和猜测。
[1](清光绪)《长汀县志》,卷三三,《杂识·畲客》.
[2]范绍志[清].猺民纪略[M].见《汀州府志》卷四一《艺文三》.方志出版社,2004:876
[3]蓝炯熹.畲民家族文化[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348.
[4]雷阵鸣.畲族叙事长歌集萃[M.1996:15.
[5]霞浦县民间集成委员会.中国歌谣集成·福建卷·霞浦分卷[M].1992:321.
[6]罗俊毅.畲族歌言的“诗性智慧”[J].中国音乐,2013,(1):124.
晏红(1969—),江西赣州人,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声乐教育与表演理论。
江西省社会科学“一二五”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5YS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