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逸桐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白居易与霓裳羽衣舞
袁逸桐
(云南艺术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
唐朝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时期,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著名诗人层出不穷,其中,白居易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他具有高深的音乐修养,他善于用诗歌来描绘音乐舞蹈。著名《霓裳羽衣舞歌》表明唐代大曲已有了庞大而多变的曲体,其艺术表现力显示了唐代宫廷音乐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淋漓尽致的描绘了唐朝歌舞的盛况,其规模宏大,段落之多,以及人数之广,是历来考证《霓裳羽衣舞》的重要材料。
唐朝;文化;白居易;霓裳羽衣
在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某种具体历史文化现象的出现都与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紧密相关。[1]唐朝全盛时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算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著名诗人层出不穷,其中,白居易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音乐家。《全唐诗中的乐舞资料》记载关于乐舞的诗就达到74首。其中关于“霓裳”的诗篇有12首。本文通过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中乐舞的角度,分析在盛唐大背景下“霓裳羽衣舞歌”的乐舞的美学,从而进一步探究白居易的音乐舞蹈诗歌的艺术魅力。
唐朝以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为代表,经济政治方便空前发展,艺术文化领域也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纵观历史,唐代政策开明,乐教形式多样,致使这一时期的音乐教习形式与音乐场所的发展达到顶峰,统治者对音乐的提倡,中外音乐的交流,宗教音乐的兴起,共同促进了唐代音乐舞蹈艺术的繁盛。”白居易作为中晚唐诗人,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观点,他认为“情”是诗歌的根本条件,“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情感的产生又是有感于事而系于时政。因此,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是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集中体现。他笔下的《霓裳羽衣舞歌》记载了“霓裳羽衣舞”当时的演出盛况,对舞蹈的背景、服饰、配饰、舞姿、舞态以及传播都进行了翔实的记载,是历来考证“霓裳羽衣舞的”重要史料。他的写作风格在某种意义上为研究“霓裳羽衣舞”的真实性提供支撑。
白居易的乐舞诗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对于乐舞的记载从背景到传播等都悉数录入,这种叙事的完整性客观上为研究诗歌中的乐舞资料提供极其珍贵的场景还原。通篇开头交代了舞蹈的演出背景:“我昔元和侍宪皇,曾陪内宴宴昭阳,千歌百舞不可数,就中最爱霓裳舞。”阐述了“霓裳羽衣舞”的演出时在宫廷,众多文献都把霓裳羽衣舞归为“法曲”,如:
“元稹《法曲》:明皇度曲多新态,宛转浸淫易沉着,赤白桃李取花名,霓裳羽衣号天落”[2]
《乐书》卷一百八十八:“法曲部:……其余如霓裳羽衣、望瀛……之类不可胜记”[3]
它是隋唐宫廷燕乐的重要形式,由此印证,它是宫廷音乐体系而非广为流传民间的音乐形式,“曾陪内宴宴昭阳”也由此印证是高规格场合的演出,“玉栏杆”则描绘了演出的场地非同一般,与“答云七县十万户,无人知有《霓裳舞》”形成鲜明对比。
梨园是法曲重要的排练场所,而法曲是统治者个人享乐的音乐形式,不仅对演员的整体素质要求高,同时也对舞饰舞服的质量要求也非常高。“案前舞者颜如玉,不著人家俗衣服。红裳霞帔步摇冠,细璎累累佩珊珊”舞蹈演员都是身着华丽的“霞帔”、头戴“摇冠”、佩戴“钿璎累累”“玉佩珊珊”与整体塑造的神仙华美的风格相互映衬,同时也和后文的“吴妖小玉飞作烟、越艳西施化为土”等民间无人能跳此曲悲叹情绪的渲染增加了浓重的一笔。
一般来讲大多学者把《霓裳羽衣舞歌》的段落结构划分为36段,如:南宋姜夔在长沙所见的《霓裳曲》残本,已有“十八阙”;周密在《齐东野语》里说:“见到的乐谱有谱无词者居半。《霓裳羽衣曲》共36段。”[4]即散序:6遍;中段18遍,曲破12遍。散序六遍无拍,中序18遍;也有学者认为此曲的段落为18段,即白居易《霓裳羽衣舞》歌中说叙述“散序六奏未动衣,阳台宿云慵不飞。”(自注:散序六遍无拍,故不舞也)“繁音击节十二遍,跳珠憾玉和铿锵”(自注:《霓裳曲》十二遍而终)。
诗人的风格、流派以及境遇都与他的社会处境息息相关。从某个层面来说,他的风格是社会境遇的缩影。通过诗歌作为载体,刻画生活的文化现象。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做江州司马的第二年,才由心情问丝竹。“贪看案牍常侵夜,不听笙歌直到秋,秋来无事多闲闷,忽忆《霓裳》无处问”白居易在政治失意后无心过问乐舞状况,直到第二年才想起《霓裳羽衣舞》,可惜偏远的山区,十万户人没有一人听过“霓裳羽衣舞”,白居易失落到极点,与之前在宫廷鲜艳华丽的盛况鲜明对比,同时他也对这么好的歌舞无人知晓而惋惜,于是有了编排这支舞的意图。“唯寄长歌与我来,题做《霓裳羽衣舞》……千姿万状分明见,恰与昭阳舞者同”白居易对霓裳的喜爱程度也溢于言表了。可惜在排练过程中,全县歌舞伎都找不出在昭阳宫的感觉,同时也暗示了自己政治失意,虽然被贬江州已经接受事实,但始终无法与在昭阳宫的心情一样了,于是后文有“妍媸优劣宁相远,大都只在人抬举”的悲叹。
白居易是唐代高产的伟大诗人,在其两千多首诗词中,写乐舞诗的甚多,《霓裳羽衣舞》不仅是我国文学史、诗歌史上不朽的作品,更是研究白居易音乐方面贡献的珍贵篇章。白居易是中晚唐时期影响极大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其两千多首诗词中,对其音乐史料的价值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在音乐学领域还需进一步开拓与发现。■
[1] 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1-2.
[2] [唐]元稹.法曲[G].[清]彭定求等辑.全唐诗:卷四百一十九.北京:中华书局,1979:4617.
[3] [宋]陈旸.乐书[M].刊本.广州.光绪丙子春:6.
[4] 秦序.《霓裳羽衣曲》的段数及变迁——《霓裳羽衣曲》新考之二.中国音乐学,199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