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
创新人才选用机制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融入地方经济发展
□ 青岛科技大学党委
青岛科技大学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助推科技成果转化,主动融入地方经济发展,通过提供核心技术,支撑上市5家公司,探索出一条从“化院现象”到“科大模式”的产学研融合发展之路。
创新体制机制,选好用好优秀人才。学校注重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注重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学校克服体制、身份、待遇等困难,早在上世纪80年代,从吉林大学、长春应化所等引进了唐学明、崔作林、张志琨等教授。他们的科研成果先后获得两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带出了两个科研团队,为我校材料学科进入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前1%做出重要贡献。2014年,学校从中科院化学所引进了李志波教授,在高分子材料领域已显现出强大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二是扎扎实实培养人才。学校出台了《青年教师实践锻炼培训项目实施办法》,鼓励教师到企业一线参加实践,并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学校实施“青年教师—学术骨干—学科带头人—大师级人才”四级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汪传生教授1982年毕业留校后,就进入学校混炼工程实验室开展科研, 2001年其成果“同步转子密炼机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12年其成果“工业连续化废橡胶废塑料低温裂解资源化利用技术”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实现成果转化并取得可观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三是不拘一格用好人才。学校在人才使用中勇于突破传统,允许教师走进企业兼职。青岛软控是在校办企业基础上,运用我校科研成果培育的上市公司,在成立之初,学校就允许相关老师在保留教师身份的前提下到企业工作。事实证明,这一决策取得了双赢:软控股份成功上市,为我国的轮胎装备产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老师在实践中也取得了骄人的科研成绩。学校人才工作机制的创新带来的是学校在科研上的大丰收,曾获得1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小学校办大科研”,被社会赞誉为“科大模式”。
发挥人才优势,助推科技成果转化。学校尊重人才的首创精神和市场经济规律,不做人才“指挥棒”,而是当好“后勤部”,充分发挥人才的主人翁精神。一是学校同意教师把科技成果转让给企业,教师可以获得转让的大部分,甚至全部收益。学校曾于2007年将一项重要技术转让给了金王集团,助其实现了技术升级,获取了发展的第一桶金。2014年,学校再次牵手金王,成立了青岛市页岩油气增产地质与开采工程技术重点实验室。二是学校鼓励教师把科研成果“植入”企业,在合作中实现产业化。我校是我国最早开发模拟化工过程计算机软件的单位,研究成果获198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之后与烟台万华合作,成功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制造核心技术,打破了国外对该技术的垄断封锁,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MDI自主知识产权制造技术的国家,该成果获199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并被列入20世纪中国化学工业100件大事之一。三是学校支持教师创办学科性公司,进行科研成果自主孵化,实现创业产业化。学校培育发展的“互联网+医疗”科大有志产学研创业团队,经过四年的发展已成为我省智慧医疗、数字化医院领域第一品牌。学校还支持创建了第派新材、高信软件等20余家以教师科研成果为核心知识产权的学科公司,其中高信软件即将在新三板上市。
政产学研融合,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校是人才聚集的高地,主动把人才优势融入国家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一是针对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通过“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技术咨询”等方式,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先后与日照、菏泽等10多个市签订了整体科研合作协议。二是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学校利用在橡胶轮胎领域的人才优势,走出国门与泰国合作成立“泰中国际橡胶学院”,成为我省第一家走出去的高校;服务山东蓝色经济区建设,在中德生态园筹建“中德双元工程学院”。三是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做行业发展助推器。山东是传统的橡胶轮胎大省,轮胎产量占全国轮胎总产量的50%以上。我校被称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人才优势非常明显,建有我国橡胶轮胎行业唯一的“国家轮胎工艺与控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山东省协同创新中心等平台,为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