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 波(长春君安医院内科,吉林 长春 130031)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的临床护理分析
钱 波
(长春君安医院内科,吉林 长春 13003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采取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静脉溶栓治疗中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溶栓治疗中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观察并对比2组溶栓治疗过程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概率。结果 观察组溶栓治疗过程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心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是由于冠状动脉发生栓塞,造成血管全部闭塞,血液无法流通,引起心肌缺血导致坏死致病发;主要临床症状为持续胸痛、心绞痛或休克等。急性心肌梗死具有发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临床对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治疗、镇痛治疗或溶栓治疗等多种方法,其中溶栓治疗是一种操作简单、效果较好的再灌注治疗方法[1],临床为进一步提高溶栓疗效,在溶栓过程中对患者实施了护理干预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本文将对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溶栓治疗中常规护理与针对性护理的探讨和对比,报道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接收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2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相关检查后确诊,下壁梗死的有18例,前壁合并下壁梗死的有19例,前壁梗死的有23例,广泛前壁梗死的有12例,将溶栓禁忌证患者排除。随机将其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n=36),对照组中男21例,女15例,年龄46~73岁,平均年龄(59.51±7.14)岁;观察组中男22例,女14例,年龄47~74岁,平均年龄(60.15±7.92)岁。2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的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2组患者均采用尿激酶进行溶栓治疗,尿激酶取150万U加生理盐水100 mL给患者静脉输注,30 min完成输注[2]。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护理人员需定时对患者血压、脉搏、心电及心肌酶等指标进行检测;对患者穿刺部位及皮下黏膜仔细检查,观察有无血肿或出血等症状,若发生异常需及时告知医师进行对症处理。
观察组患者则采取针对性护理方法进行干预,护理人员需告知患者必须卧床静养,对患者讲解一些关于疾病和溶栓治疗的相关知识,溶栓治疗的效果及操作方法等,增加患者对疾病及治疗方法的认知度,缓解其内心疑虑并减低心理压力。对出现恐惧或害怕病情或治疗的患者,护理人员需和蔼、耐心与之交谈,根据细心观察采取对症疏导措施进行不良心理疏导;不断鼓励患者要有信心,列举一些成功案例鼓励患者;同时告知其要保持乐观的治疗态度可促进治疗效率,从而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溶栓过程中,护理人员要加强对尿激酶输注时间的控制,定时对患者血压、心肌酶等进行测量,加强对患者血氧饱和度、心律失常等的密切观察,注意患者是否发生心源性休克,一旦发生异常需立即报告医师处理;同时加强对患者有无出血现象的仔细检查。溶栓后护理人员仍需严格监视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各项生命体征,避免发生不良反应;采取低流量给予患者供氧治疗1周[3];对出现疼痛的患者,护理人员需根据轻重程度给予对症处理,轻度患者可给予心理安抚或通过视线转移的方法进行缓解,对重度出现烦躁等患者,需在医嘱下取适量镇痛药物给予缓解,包括吗啡或硝酸甘油等,并及时进行给氧吸氧治疗,防止患者因烦躁不安等引起呼吸困难的情况。治疗期间,护理人员还需叮嘱患者饮食要注意,应以低盐、低脂、纤维素高、易消化等食物为宜,可采取多餐少食的进食方式,增加蔬菜和水果的进食,可缓解便秘症状或起到预防作用。
1.3观察指标:结果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溶栓治疗过程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及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概率。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36例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有22例,发生率为61.11%;溶栓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的有14例,发生率为38.89%;溶栓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缓解的有27例,占75.00%。
观察组36例患者在溶栓治疗过程中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的有32例,发生率为88.89%;溶栓治疗过程中发生出血的有4例,发生率为11.11%;溶栓治疗过程中临床症状缓解的有34例,占94.44%。观察组溶栓治疗过程中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栓塞,造成心肌持续缺血和缺氧导致心肌坏死而引起的危重症疾病,是心血管内科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发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等特点[4]。诱发患者病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包括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大便秘结或过度饮酒等,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胸骨后疼痛、心绞痛、心衰、心律失常或休克等,易引发各种重症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5]。临床对此类疾病的检查和确诊,需要通过心电图、心肌坏死血清标志物检测及相关血液检查综合评估后诊断。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急、病情重,时刻危机患者生命,因此临床要及早诊断、及早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镇痛治疗、溶栓治疗和药物治疗等,其中溶栓治疗是一种能够有效改善心肌缺血、缺氧的方法,它可以利用溶栓药物对栓塞部位进行再通,从而促使动脉血管血液再灌注,改善因梗死出现的不良症状。临床常采用的溶栓药物是尿激酶,它可以对血液中的纤维素或纤维素原进行溶解[6],促使栓塞溶解,从而实现动脉血管血液再灌注的目的。溶栓的方式是采取静脉输注,因而操作也比较简便[7]。临床为进一步提高溶栓效果,还对患者加强了临床护理干预,效果较好。本研究也可表明,采取针对性护理干预的观察组,其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概率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而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说明针对性护理干预在溶栓治疗中能够起到显著的促进效果。溶栓治疗前通过对患者疾病知识及治疗方法的讲解,有效提高患者对其了解度,从而加强了配合效率[8];通过对患者进行不良心理疏导,使患者加强治疗信心,保持积极态度面对疾病,进一步促进治疗效率;通过对患者溶栓治疗时进行各项生命体征监测,及时进行相关指标检测,有效确保患者治疗期间的安全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通过对患者进行溶栓后疼痛护理,有效改善患者疼痛程度,避免发生烦躁不安等不良状况;通过对患者进行饮食干预,加强患者日常进食的有效性,避免因饮食不当而引起便秘等不良情况。针对性护理干预在静脉溶栓治疗中能够起到显著促进作用,但临床还应注意,患者出院时需叮嘱其要养成良好生活习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从而降低病情加重的概率。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实施针对性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治疗和护理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1] 宁肖英.有效的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4,22(2):139.
[2] 路俊英,付静.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5):136-137.
[3] 常志红.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当代医学,2012,18(26):114.
[4] 刘庆杰.急性心肌梗死应用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护理干预[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27):333-334.
[5] 张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干预[J].中国伤残医学,2013,21(9):359-360.
[6] 张彦霞.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7A):155-156.
[7] 商悦.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中的效果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21):204-205.
[8] 鲁囡,陈师芝.浅谈急性心肌梗死行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22):306.
R473.5
B
1671-8194(2016)23-026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