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昌昌
(青海省称多县畜牧兽医站,青海称多 815199)
牦牛出血性败血症(牛出败病)的诊断及防治
刘昌昌
(青海省称多县畜牧兽医站,青海称多 815199)
牦牛出败病致病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故又称之为(牦)牛巴氏杆菌病。调查发病疫情,此病多数为内源性感染。亦可经外源性传播感染。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细分为败血型、水肿型、肺炎型3种类型。诊断此病,根据流行病学、典型症状、剖检病变,基本可判断。确诊,需结合实验室诊断。了解诊断要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出败病 预防 治疗
牛的出血性败血症可表现为败血型、水肿型、肺炎型3种类型。败血型常见于犊牛,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反刍停止,肌肉震颤,腹痛下痢,粪中带血,死亡前体温下降,主要病变为浆膜、鼓膜及内脏器官、肌肉、皮下组织有广泛出血点;水肿型常见于牦牛,除了上述症状外,在咽喉部、颈部、胸前发生炎性水肿,故当地藏语称其为“概岗”,意即为“颈部肿大病”;肺炎型比较多见,主要发生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病畜呈痛性干咳,后变为湿性,呼吸困难,流脓性鼻液。文章就此病诊断要点做汇总阐述,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牦牛出败病致病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故又称之为牦牛巴氏杆菌病。通常情况下,此病多数为内源性感染,健康牦牛体内平时有该菌寄生。而后排出的病毒,可导致其他动物感染。外源性感染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皮肤黏膜等途径传播。此病源有带菌动物、动物排泄物、动物分泌物等等。此病传播感染面积广,家禽、家畜和野生动物(如熊、狼、狐)等,都有感染的可能。
此病的流行为散发,呈现地方性流行。且同种动物间传播速度快,不同动物种间不易传播。此病发生没有明显的季节性。阴雨潮湿、冷热交替季节,此病发病率相对要高。此病致病菌多寄生在健康牦牛上呼吸道内,遇管理不善、营养不良、严重寄生虫病、通风不良、牛群拥挤等,都将会加大该病的发病率。
3.1 败血型
败血型的病牛,病初体温急剧上升到41℃~42℃,结膜潮红,呼吸和脉搏加快,食欲减退,全身衰弱,精神沉郁,鼻腔流出带血泡沫,有的腹泻,粪便带血、恶臭,被毛粗乱,肌肉震颤,常伏卧不起,流泪,有时头、颈出现水肿。一般一昼夜内因脏器衰竭、虚脱死亡。
3.2 肺炎型
此病型较为常见,感染病例脖子、胸部等处,均有浮肿症状,造成病畜呼吸困难。而且,多数病例,皮肤发紫,舌头外翻。此类病例的病牛,常有便血症状。早期可能不会死亡,但是最终多数因虚脱而病死。通常情况下,此病型在1~2d内皆可死亡。
3.3 水肿型
水肿型,多见病牛胸前和头部出现水肿病变。严重感染病例,水肿波及腹部,触诊有硬实感。触诊有疼痛反应。此外,咽喉、舌头、眼睛等处亦有水肿。病畜严重流泪,呼吸困难。最后,多数因窒息而死亡。如果为母畜感染,流产、产死胎等病例均有增多趋势。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实验室检查。
5.1 接种防疫疫苗
接种防疫不及时、不到位的情况下,一旦发现感染疫情,应立即对周边区域内的健康牦牛进行紧急免疫。经验证证实:接种防疫疫苗是目前最为有效的预防手段。因此,春秋两季都应预防接种。平时应积极检疫,做好补免。确保免疫质量,可有效预防此病。此外,每年此病规律性流行季节来临时,最好在尚未出现疫情之前,全面紧急接种牛巴氏杆菌灭活疫苗,同样能防患于未然。具体用量,每头牛用4~6ml,肌肉注射。为避免感染,可考虑对已免疫牦牛进行短期隔离圈养。
5.2 做好环境消毒工作
做好环境消毒工作,能彻底切断此病的传播和感染。目前消毒效果较好的消毒剂有氯制剂、氧乙酸等等。消毒时,消毒工作应彻底,被污染的水源、栖息场圈、用具、病牛常出没的地方等等均应做好全面彻底消毒。此病流行期间,每天消毒1次,持续1周。
5.3 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
病死牦牛为重要的传染源,经调查证实:这些年,牛出败病疫情的发生,与免疫不及时,牦牛栖息地低洼潮湿,排水不良,饲养管理粗放,病牛排泄物、污染物得不到及时处理、消毒,加重感染污染面积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注意疫情变化,发现疑似病例及早诊治,病死牛应一律深埋或焚烧,严禁销售、食用。同时,对被污染的牛舍、用具,应彻底消毒,不留死角。以遏制此病的爆发和蔓延。
发现疑似病例,宜及早隔离诊治,可尝试大剂量使用磺胺嘧啶钠注射液静脉注射。每天2次,连续注射3d。病情更严重的,除注射磺胺嘧啶钠注射液外,还可加配青霉素钾。或用四环素配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效果更好。经过一段时间的紧急治疗,病情略见好转,如果不出现任何新的疫情,则疫情基本上得到控制。
牦牛出败病致病菌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又称之为牛巴氏杆菌病。调查发病疫情,此病多数为内源性感染。亦可外源性感染,一般经消化道、呼吸道、破损皮肤黏膜等传播。此病最大的特点,在于同种动物间传播速度快。近年来,我县牧区牦牛出败病疫情呈现加重趋势。目前流行季节性较为模糊,但阴雨潮湿、冷热交替季节,此病发病率相对要高。根据临床症状的不同,可细分为败血型、肺炎型、水肿型几种病型。此病防控的重点,在于提前做好防治措施。比如:接种防疫疫苗,春秋两季,都应预防性接种。配合积极检疫,做好补免,确保质量,有效防控此病;做好环境消毒工作,可有效切断此病的传播和感染链条。消毒药剂建议交替轮换使用;病死牦牛为重要的传染源,经诊治无效病死的尸体病例要严格进行无害化处理,以有效遏制住此病的扩散和蔓延。
[1] 苏绍华.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0,6 (8):95-96.
[2] 高辉,达来.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1,32(5):109-110.
[3] 胡彦双.牛出血性败血症的诊断和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5,(11):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