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吉春
(重庆市江津区德感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284)
综述口蹄疫的诊断和防治措施
何吉春
(重庆市江津区德感畜牧兽医站,重庆 402284)
口蹄疫是人畜共患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口蹄疫病毒发病急,传播速度快,常在短时间内造成较大规模流行,给养殖业带来非常严重的后果,危害人类身体健康。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口腔、蹄部、乳房周围发生水泡和溃疡为其特征。口蹄疫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最易发生的季节是冬季,口蹄疫传播速度非常快,而且是远距离传播的动物疫病。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该病一经发生,往往会导致大范围流行,不易控制和消灭,并可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世界卫生组织(OIE)将该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我国政府也将口蹄疫排在14个一类动物传染病的第一位。
口蹄疫病毒感染偶蹄兽类,侵染的对象主要包括牛、羊、猪、驼、鹿、大象等家养和野生偶蹄动物。牛最易感,猪次之,羊再次之,牛是“报警器”,绵羊是“储存器”,对于猪,则是“放大器”,因为猪的排毒量最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口蹄疫的潜伏期短,发病急,动物感染病毒的最快十几个小时就可以发病排毒。
2.1 血清学多
口蹄疫有七个血清型,目前在我国流行的有四种,分别是O、亚洲Ⅰ、A、C型,尤其以O型和亚洲Ⅰ型最为常见,各血清型号之间没有交叉保护性,同型号内不同各亚型之间交叉免疫变化幅度较大,亚型内各毒株之间也有明显的抗原差异,免疫防治等于面对七种不同的传染病,而新毒株又不断出现,每出现一次新的毒株,疫情就会出现一次高潮。
2.2 传染性强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感染所致,而口蹄疫的传播途径又有多种,有:直接接触传播,间接传播,气源传播,水源传播。牛只要吸入10个感染单位就可以发病,猪更少,而且猪的排毒量又特别大,如一头100kg左右的病猪每天仅从呼吸道排出的病毒如全被牛吸入,可以使1000万头牛发病,所以口蹄疫病毒在偶蹄类动物传染性极强。
近几年来,有一些乡村兽医人员和养殖场畜主经常以类似口蹄疫的几种病,当作是人畜共患的口蹄疫,他们都把类似病误诊了。那就是:羊的口疮、蹄癀、动物的水疱病和口炎、牛的趾间皮炎、蹄皮炎、蹄叶炎、腐蹄病等。
3.1 临床特点和发病症状
口蹄疫病对于不同动物发病的临床症状基本相似,患病动物一般体温升高到40℃~41℃,食欲不振或者是完全禁食,精神沉郁,齿龈、口腔黏膜舌部、鼻端形成水泡和溃疡,再有就是蹄冠、蹄叉等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出现溃疡,甚至有些出血,形成糜烂,如果无细菌感染一般7天左右就自然痊愈,如果严重的或者被感染了的动物蹄部,蹄壳在一周过后就一部分会脱落,蹄壳脱落以后动物根本不敢站立。患病动物有些乳房已有不同大小的水泡出现,如果哺乳期的小猪吃了患病母猪的奶后,小猪基本上全部都会被感染,还会引起小猪的心肌炎,从而导致此窝小猪全军覆没。不过,成年猪严重心肌炎的已有死亡。
3.2 水疱病和口炎与疑似口蹄疫病的鉴别诊断
动物的水疱病和口炎的临床症状:这种病和口蹄疫极为相似,一般人是最难鉴别的,二者病作为对比,水疱病和口炎的症状是体温40℃~42℃,而口蹄疫是40℃~41℃,略微比口蹄疫高,1~2d后口腔和蹄部出现水泡,不久破裂形成结痂块,这种结痂多在舌、唇部、鼻端及蹄部,即使蹄壳脱落,大约2周后就转归良好,病灶不留痕迹。还有就是口蹄疫孕畜会流产,哺乳期的小猪仔几乎死亡率是100%,而水疱病小猪仔只是会出现神经症状。
(1)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饲料营养,合理配搭日粮,提高机体对外界的抵抗力,减少应激。加强舍内通风,保持圈舍干燥,清洁,阳光充足,通风良好,力争给动物创造一个稳定安全洁净的环境,对口蹄疫的疫情控制起到积极的作用。
(2)加强免疫接种,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采取综合性防疫措施。实践证明,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控制和扑灭口蹄疫的做法是成功的。具体操作:在断奶仔猪阉割时进行首免,在双月龄再进行加强免疫,后备牛:每年注苗两次,每六个月注射一次,生产母牛:分娩前3个月肌肉注射口蹄疫疫苗,犊牛:出生后4~5个月首免,肌注单价苗或双价苗2ml/头;首免后6个月二免(方法剂量同首免);以后每间隔6个月接种一次,肌肉注射单价苗3ml/头或双价苗4ml/头。这样经过强制免疫的动物由易感变为不易感。
(3)加强血清抗体监测,血清抗体监测是监测免疫效果进行评估的一项工作,坚持定期的免疫监测,随时调整免疫计划,保持有效的抗体水平,这样就完全能达到有效预防。
(4)强化消毒,严格防疫消毒制度,杜绝强毒污染和入侵。为了防治口蹄疫,必须做好消毒工作,消毒可有效杀灭口蹄疫病毒,消灭传染源。
(5)发生疫情要及时上报,任何个人或单位发现口蹄疫疑似症状和怀疑发生口蹄疫疫情时,都要向当地兽医主管部门报告,不得自行采取措施处理,以免处置不当引起疫情的进一步扩大,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给口蹄疫疫情的防控带来更大的困难。
[1] 彭贵青.口蹄疫诊断技术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03,(6):29-31.
[2] 廖声级.牛口蹄疫的诊断要点与防治措施[J].畜禽业,2013,(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