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 虎
(青海省玉树州由麻莱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由麻莱 815500)
牛羊肝片吸虫的发生与防治
晓 虎
(青海省玉树州由麻莱县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由麻莱 815500)
肝片吸虫病,又名肝蛭病,该病在放牧的牛羊群中较为常见。这几年,此病的肆虐,严重威胁到本地牛羊养殖的效益提升。笔者结合这些年的走访调查,就此病的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剖检病变等,一一阐述汇总。了解发生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实验室诊断的要点,为今后科学预控综合防治此病提供理论和技术指导。
肝片吸虫 诊断 治疗
肝片吸虫病,又名肝蛭病,该病在放牧的牛羊群中较为常见。这几年,此病的肆虐,严重威胁到本地牛羊养殖的效益提升。
此病呈地方性流行,本病多于夏、秋两季开始发生,但由于此时牛羊营养状况良好,所以通常不见症状表现,进入冬季以后,特别是春季牛羊营养状况不良时,临床状况便很快表现出来。本病分布广泛,有些地方感染率水牛达 65%~95%、黄牛达55%~65%,且易浸水或地势较低的地区感染率更高,是牧区牛、羊病死的重要原因,人亦可被感染。
根据症状轻重缓急,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
急性型病例,与幼虫肝组织内游行相关。慢性型病例,与成虫在胆道中寄生相关。而表现症状的强弱,与感染虫体数量、宿主的体质、管理条件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寄生虫体数量多,宿主体质较差,饲养管理条件差等等,症状表现趋向明显。幼龄期的牲畜,感染后症状更明显。就流行季节而言,急性型多见夏末秋初,慢性型多见冬春季节。
2.1 急性型
秋季多发,症状:离群掉队,精神萎靡,体质衰弱,皮毛杂乱,食欲废绝,腹胀腹泻,体温骤升,伴有贫血症,黏膜苍白,肝脏肿大等等。叩诊肝脏,半浊音扩大,压迫病畜,反应较敏感。急性型病例,多数数天内即可死亡。尤其,犊牛期和幼羊期,死亡率相对更高些。
2.2 慢性型
又称阻塞期,此病型较为多见,多数为急性或轻度感染后耐过的病牛羊,待到冬春季节转为慢性。典型症状:贫血,黏膜苍白,病情缓慢,食欲废旧,便秘下痢交替,排粪显黑褐色,肝脏肿大,伴有卡他性肠炎,极度消瘦,眼睑水肿,下颌、胸下、腹下等部位,皆发生水肿。皮毛杂乱。患病病畜,局部有脱毛症。哺乳母畜,受此病影响,乳汁稀薄,产奶量安静第,怀孕母羊流产率增加,羔羊感染病死率增加。而且,产后易瘫痪。多数病例,最终因衰竭而死亡。
剖检变化主要见于肝脏,其次为肺脏,器官的病变程度因感染程度不同而表现各异。
3.1 急性型
可见肝脏肿大、出血、质地很硬,胆囊肿胀,剪开胆囊可见充满着灰褐色的胆汁,内有柳叶状虫体;胆汁滞留,胆管扩大,管壁增厚,灰黄色的索状物出现于肝的表面,心肌苍白,肾脏苍白水肿,肝包膜有纤维素沉积,实质常见有2~5 mm 长的暗红色索状物,挤压切面时,有污黄色的黏稠液体流出,液体中混杂有凝固的血液和少量幼虫。
3.2 慢性型
可见肝实质萎缩,呈灰白色,表面不整齐,质地变硬,褪色,边缘钝圆,小叶间结缔组织增生,胆管肥厚,扩张呈绳索样突出于肝脏表面,胆管内膜粗糙,有磷酸盐沉积,胆管内充满虫体和污浊的棕褐色液体。胸腹腔及心包内有积液,后期肺的某些部分有局限性的硬固结节,结节的包囊为钙化结缔组织,肺表面的颜色正常。
检查粪便,直肠内取出内容物,每次3g,经漂浮沉淀处理,镜检能查出虫体。剖检尸体,取病料肝脏,经切碎后,水中挤压,能发现大量的虫体,可作为确诊依据。此外,在胆管内,同样有发现片形肝片吸虫的可能。
5.1 加强水源管理,防治吞入囊蚴
搭建圈舍科学合理,务必建在低洼潮湿处。改善放牧条件,禁止在有椎实螺的潮湿牧场放牧,放牧地尽可能的干燥;加强饮水管理,禁止牛羊饮用池塘、沼泽、沟渠内的污水和脏水,确保供给饮水的洁净卫生。
5.2 科学处理病料,坚持无公害化处理
对粪便的清理,要及时。尤其病畜的粪便,集中堆积发酵,杀死虫卵。每年例行驱虫,驱虫中的牛羊,留原来圈舍待5~7d,排泄粪便集中堆积发酵。
对病畜的肝脏,肝脏是重要的传染源,需要严格处理。尤其严重污染的病畜,肝脏、肠内容物等等,深埋或焚烧。轻度污染的病畜,应废弃被污染的部分。被污染的部分经高温处理,禁止利用饲料。
5.3 预防性驱虫,切断传染虫源
每年3次预防性驱虫,清灭致病虫源,有效防控此病的发生。首次,成虫前驱虫,在体成熟前的3~4周;二次,成虫期驱虫,即虫体大部分成熟;最后一次,二次驱虫后2~2.5个月进行。此病流行疫区,每年春秋季节,各驱虫1次。常用驱虫药物,有蛭得净、刘素昂二氯酚、肝蛭净、硝氯酚等等。这其中,以硝氯酚的效果最好。用量3~5mg/kg,每天1次,连续用3d。
科学养羊,提升养殖效益,羊肝片吸虫病不得不防治。此病于放牧羊群中,属常见多发病。科学防治此病,诊断是关键,了解病症是前提。此病有急性型和慢性型之分。急性型病例,与幼虫肝组织内游行相关。慢性型病例,与成虫在胆道中寄生相关。表现症状的强弱,与感染虫体数量、宿主的体质、管理条件等等,有着很大的关系。就流行季节而言,急性型多见夏末秋初,慢性型多见冬春季节。在此基础上,诊断此病,最好结合实验室诊断:检查粪便,直肠内取出内容物,每次3g,经漂浮沉淀处理,镜检能查出虫体,即可。科学防治此病,应注意加强水源管理,防治吞入囊蚴;科学处理病料,坚持无公害化处理;预防性驱虫,切断传染虫源;及时诊治,有效治疗,尽可能低的防控经济损失。
[1] 刘成栋. 浅述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6,(6):146.
[2] 尚宗民.羊黑疫并发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断与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6,(5):296-297.
[3] 包拉提·吾木尔别克.本地区羊肝片吸虫病的感染情况调查[J].生物技术世界,2014,(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