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永丽
(河南省确山县第一人民医院,463200)
静脉留置针在儿科输液中的应用及护理
崔永丽
(河南省确山县第一人民医院,463200)
小儿静脉穿刺难度大,反复穿刺有损于静脉,使用静脉留置针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及次数,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作为头皮针的更新换代产品,在儿科广泛应用。
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住院需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患儿共210例,年龄0~14岁,男115例,女95例,留置时间最长7 d,最短12 h,平均3 d;病种包括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94例,新生儿窒息1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3例,新生儿黄疸57例,感染性肺炎18例,小儿腹泻18例,病毒性脑炎10例。
穿刺方法
用5 mL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5 mL连接头皮针,将头皮针的针头直接插入留置针管的肝素帽内,排尽空气,可防止进针后留置针管内有空气,选择头部时应剃除毛发便于透明敷贴固定,常规消毒穿刺部位的皮肤,助手固定患儿避免不配合,绷紧穿刺部位皮肤,严格无菌操作再次消毒皮肤,留置针进针角度为15°~30°,缓慢进针,见回血降低穿刺角度,沿血管方向平行进针少许,右手固定针芯,左手推入送套管,边直入外套管边退针芯,直到外套管送入为止,皮肤外留2~3 mm长导管,穿刺成功后妥善固定,并将输液管连接头皮针调节滴数。
护理
1.置管前护理。置管前向家属和年龄稍大的患儿详细介绍留置针使用的目的、意义、优点、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以及预防措施,要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红肿、水肿、疼痛等不适,如有及时通知护士,让患儿做好心理准备,消除紧张及恐惧心理,便于积极配合。
2.置管后的护理:①输液过程中加强巡视,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硬结、疼痛,血管弹性有无改变,输液是否通畅,防止液体渗入皮下组织。如发现上述现象,应立即拔针,重新建立通道。②再次输液时用安尔碘消毒肝素帽,推注5~10 mL等渗盐水冲管并抽得回血,证明通畅后再输液。③输液结束后用5 mL注射器抽取无菌生理盐水5 mL接头皮针接头,边推注边退针头的正压封管法,对于血管较细的新生儿用力要均匀、缓慢,回血栓夹闭部位宜在静脉留置针的近端,降低针管的回血及堵管率。④告诉患者穿刺部位保持清洁干燥,防止透明敷贴与皮肤粘接不牢,透明敷贴不宜每日更换,应视粘贴膜脱落及污染现象及时更换。⑤拔管沿血管方向轻柔地拔出留置针,拔针后用无菌干棉签按压穿刺点2~3 min,防止出血,可用安尔碘消毒穿刺点预防感染。
3.并发症的处理:①静脉炎:尽量选用较粗大、回流通畅的静脉,以使有足够的血液稀释,输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可减慢滴速。一旦发生静脉炎立即停止在此静脉输液,24 h内冷敷或用新鲜的马铃薯片冷敷于此处,24 h后热敷,并抬高患肢,缓解患者不适。②当针眼局部出现红肿、疼痛时应立即拔管,并用50%硫酸镁湿热敷。③若留置针置入2~3 d后出现局部血管硬化现象,应立即拔除留置针。④发生堵管的时候,不能用注射器强行推液,正确的方法是回抽,以免将凝固的血栓推进血管内导致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本组210例患儿全部穿刺成功,其中选择头部血管50例,四肢血管160例,未出现局部化脓性感染、静脉炎及静脉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儿科患儿活动度大不配合,使用钢针容易导致液体外渗,延误治疗,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痛苦,造成恐惧感,浅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具有减少血管损伤,有利于定时给药和抢救等[1];有利于配合抢救患儿,并且可随血管形状弯曲,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患儿在躁动时不易脱出,同时又能快速给药,可提高抢救成功率,选择的血管粗直、弹性好、管腔壁较周围表浅小静脉厚、血流量大,使用高浓度、有刺激性的药物时对血管壁刺激性小等优点,有效减轻患者反复穿刺的疼痛感,维护血管通路,利于紧急抢救,减少护士穿刺操作次数,提高工作效率[2]和护理质量,减少了护理纠纷的发生。
[1]周莉,杨晓红.浅静脉留置针封管方法的对比研究[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5):836.
[2]董淑华,王建荣,潘庆联,等.静脉输液相关新技术的应用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9):719.
2016-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