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加手法治疗寰枕筋膜挛缩综合征64例临床观察

2016-01-31 04:39:04李国忠
中国民间疗法 2016年12期
关键词:附着点枕骨枕部

李国忠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476000)

针刀加手法治疗寰枕筋膜挛缩综合征64例临床观察

李国忠

(河南省商丘市第三人民医院,476000)

寰枕筋膜挛缩引起的顽固性头痛、枕部疼痛、眩晕、耳鸣、失眠是临床常见病症,常被认为内科病症误诊误治,我科近年来釆用针刀和手法为主治疗该病64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般资料

本组64例,男30例,女34例,其中20~30岁15例,30~50岁30例,50岁以上9例,所有病例均经内科常规治疗无明显效果,病程最短2年,最长20年。

诊断标准:有椎动脉压迫症状及枕大、小神经和项筋膜牵拉症状;颈椎X线侧位片示:寰椎与枕骨靠近,颈椎前屈位片显示寰椎后弓与枕骨距离较近者;排除其他疾病者。

治疗方法

针刀治疗:治疗点选取枕大神经筋膜出口、胸锁乳突肌、头夹肌、斜方肌在枕骨上项线的附着点,椎枕肌在下项线的附着点,头半棘肌在上、下项线之间骨面上附着点。一般选3~4个点,常规皮肤消毒,以1%的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针尖朝枕骨骨面方向刺入,针刃与人体后正中线一致,或略斜向外上方,达枕骨骨面后,退至腱膜浅层,进行纵行切割、横行摆动。严格掌握进针方向和刀口方向,以保证安全;触到骨面后应将针刀稍提起1~2 mm在腱膜(而非骨膜)上操作,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询问患者,如出现严重不适,应停止操作,以免损伤神经、血管。术毕创口无菌敷料覆盖。

手法治疗:患者俯卧位,治疗时术者双手拇指重叠,轻轻地吸附在皮肤上向后拉,至极限后压紧骨膜向前推,压揉枕上项线、下项线及之间的项平面3~5 min,然后患者仰卧,术者左手托住患者下颌部,使下颌部内收,不使其下移,右手置于后枕部牵引30 s~1 min后,然后弹拉后枕部1~2次,最后施龙氏仰头摇正手法左右各1次,舒缓放松颈部肌肉2~3 min结束。手法治疗每次10~15 min,3 d/次。3次为1个疗程。

针刀及手法治疗后,患者带颈围1周。

治疗结果

疗效标准:痊愈:头痛、眩晕、项强、耳鸣、眼胀等症全部消失,颈部活动自如,可进行正常工作或劳动随访半年症状无反复;好转:诸症减轻或其中一些症状消失;无效:治疗前后诸症无变化。

结果:痊愈38例,好转2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8%。

体会

寰枕筋膜是项筋膜在枕骨大孔后缘与寰椎后弓之间增厚的部分,可稳固寰枕关节,长期低头工作、高枕睡眠以及湿寒环境等影响,均可导致寰枕筋膜慢性劳损,继发无菌性炎症、纤维化、瘢痕、挛缩,使寰枕间隙狭窄,压迫椎动脉,牵拉枕大、小神经等重要结构,出现头痛、枕部疼痛、眩晕、失眠等临床症状,形成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但长期以来,该病一直未被人们正确认知,因而此病多被误诊,得不到有效治疗。

本症属“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范畴,颅枕部软组织较薄但结构复杂,与颈部有关的肌肉多附着在枕上、下项线之间,它们的损害均可压迫或牵拉神经、动脉、静脉致头痛。针刀配合手法治疗,能将卡压神经的慢性无菌性炎症软组织松解、减压而解除卡压的作用,针对寰枕筋膜的瘢痕挛缩做适度压揉、松解,恢复结构间力的平衡和正常对位关系,症状即可消失,从而解除肌痉挛、肌紧张,达到舒筋通络之目的。对寰枕筋膜挛缩型颈椎病的治疗,针刀在枕部操作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无菌操作术,熟悉局部解剖,不要盲目追求针感,尤其要注意行针刀时,针刀勿离枕骨大孔边缘,以防针刀下滑伤及脊髓,或进入寰枕关节腔伤及延髓,造成不良后果。谨慎心细,手法精准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2016-03-11)

猜你喜欢
附着点枕骨枕部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合并附着点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肌肉骨骼超声在指导银屑病关节炎临床分型中的价值
颅颈交界不稳定3D打印导向器辅助枕颈融合术
后路枕骨髁螺钉技术研究进展
MSCT评估钩突上附着点分型及引流途径的临床价值
婴儿枕部休止期脱发24例临床特点分析
所有人,都是一个人(组诗)
天津诗人(2017年3期)2017-11-14 17:26:10
枕骨髁骨折:历史回顾及诊治现状
为何头顶秃发更常见
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在后颅窝术后枕部皮下积液治疗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