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文丽 通讯作者:康志媛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康志媛运用少腹逐瘀汤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临床经验
熊文丽1通讯作者:康志媛2
1.河南中医药大学,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康志媛;少腹逐瘀汤;痛经;寒凝血瘀证
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晕厥者,称为痛经,又称“经行腹痛”[1]。少腹逐瘀汤为清代王清任所创,有活血祛瘀、温经止痛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寒凝血瘀证少腹诸症。导师康志媛教授治疗寒凝血瘀证痛经时,主要用少腹逐瘀汤加减,收效良多。
病因病机
痛经主要病因病机为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实者可有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阻而致胞宫气血不通而痛,虚者有气血虚弱、肾气亏损致胞宫失于濡养而痛。康志媛教授认为,当今社会,人们不注重养生,生活不规律,春夏当养阳而不养,秋冬当御寒而不御,女子衣少、食凉、涉水者多见,使寒邪侵入机体,轻者仅客肌表,重则聚于体内,损伤阳气,若正值经期,血室正开,寒邪更易入侵冲任、子宫。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收引,主凝滞。寒邪客于肌表、经络、血脉,使其收缩,或阴寒内生伤阳,损伤阳气的温煦气化功能,从而导致血流不畅或停滞而成瘀血,瘀血停滞于胞宫、冲任时,发为痛经,故临床上痛经者多以寒凝血瘀证为多。也有研究表明,在原发性痛经中寒凝血瘀证居多。
寒凝血瘀型痛经病机主要责之于“寒”“瘀”,寒邪内侵,壅滞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其治法贵乎“温通”。正如《医学真传》所言:“夫通则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发也”。故着眼于“通”,入手于“血”,采用温经散寒、理气活血之法,通调气机,能达到冲任气血流畅,经调痛止的目的。《素问·调经论》有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涩不能流。”故以温热药驱散寒邪,使血行畅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故以行气活血药促进气血运行,则瘀滞得消,疼痛得解。
少腹逐瘀汤方义
少腹逐瘀汤出自清代名医王清任所著《医林改错》,原治“少腹积块疼痛,或有积块不疼痛,或疼痛而无积块,或少腹胀满,或经血见时,先腰酸少腹胀,或经血一月见三五次,接连不断,断而又来,其色或紫、或黑、或块,或崩漏兼少腹疼痛,或粉红兼白带,皆能治之,效不可尽述”。
王清任主张“治病之要诀,在明白气血。无论外感、内伤,要知初病伤人何物,不能伤脏腑,不能伤筋骨,不能伤皮肉,所伤者无非气血”。方中当归既能补血活血,又善止痛,为妇科调经要药。川芎辛香行散,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温通经脉,既能活血祛瘀以调经,又能行气开郁而止痛,故有“血中气药”之称。白芍苦酸微寒,养血调经,柔肝止痛。上药合用,活血而不峻不破,养血而不滞不瘀,活血行气而调经,柔筋缓急而止痛,又以五灵脂、蒲黄、赤芍、延胡索以增强活血通络,祛瘀止痛之功,又加炮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诸药合用,温经散寒,活血通经止痛,以祛经脉中客留之寒邪而畅通而行。甘草配以白芍以增强其缓急止痛之效,又可调和诸药。全方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温经而不伤阴,如此则寒邪除,瘀血去,经得调,痛得解,气顺血和,经血盈畅,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现代研究
西医学认为寒凝血瘀证的病理机制可能是氧化应激反应与炎症反应、内皮功能障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结果。而少腹逐瘀汤可调节氧化应激因子活性,减轻组织氧化应激损伤,抑制炎性介质合成和释放,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血管舒缩运动,恢复内皮功能,从而干预治疗寒凝血瘀证相关疾病[2]。并有实验研究[3]表明少腹逐瘀汤可显著改善血瘀模型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调节血栓素/前列环素平衡,减少小鼠醋酸扭体次数,抑制棉球肉芽肿形成,从而证明该方具有镇痛、抗炎、活血化瘀作用。另有研究显示[4],在少腹逐瘀汤的干预下,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卵巢功能发生改变,调节卵巢的内分泌功能可能为其临床治疗痛经的途径之一。
案例举例
患者,女,22岁,未婚。初诊:2015年12月10日,主诉:痛经4年余。现病史:13岁初潮,平素月经规律,周期28 d,7 d净,量少,色暗,有血块,4年前无明显诱因开始出现经行腹痛,难以忍受,须口服止痛药缓解,得热腹痛稍有缓解,痛时发冷,汗出。纳眠可,二便调。末次月经:11月29日,7 d净。曾查超声、性激素等无异常。舌质暗,有瘀点,边有齿痕,苔白厚。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血瘀证。组方:干姜9 g,桂枝12 g,川芎15 g,当归15 g,白芍20 g,醋延胡索20 g,生蒲黄12 g,醋五灵脂12 g,盐小茴香12 g,乌药15 g,丹参20 g,15剂,水煎服,每日1剂,嘱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服用。二诊:2016年1月15日,末次月经:12月27日,7 d净,量可,色暗,血块较前减少,经行腹痛,较前明显减轻,继予上方7剂,月经来潮前一周服用。三诊:2016年2月10日,末次月经:2016年1月24日,量色可,无血块,无腹痛。痛经基本痊愈,随访3个月未见复发。
按语:本例经量少色暗有血块,经行腹痛,据舌脉,为寒凝血瘀之证。《妇人良方大全》曰:“夫妇人月经来腹痛者,由劳伤气血,致令体虚,风冷之气客于胞络,损于冲任之脉,手太阳、少阴之经。冲脉、任脉皆起于胞内,为经脉之海也。手太阳小肠之经、手少阴心之经也,此二经为表里,主下为月水。其经血虚,则受风冷。故月水将行之际,血气动于风冷,风冷与血气相击,故令痛也”。本方中蒲黄、五灵脂、川芎、乌药、延胡索活血行气、消瘀止痛;当归、丹参活血行血;桂枝、干姜温经散寒;小茴香祛寒理气,既引药下行,又能行气以活血。寒散血行,冲任、子宫血气调和流畅,自无疼痛之虞。
[1]张玉珍.中医妇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31.
[2]刘丹,池玉梅,邓海山,等.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氧化应激因子、炎性介质及血管舒缩因子的影响[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0(3):249-253.
[3]丘玉昌,曹莹,孔焕育,等.少腹逐瘀汤活血化瘀及镇痛、抗炎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2,19(6):498-499.
[4]宿树兰,段金廒,王团结,等.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大鼠模型血液流变性及卵巢功能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8,14(12):41-43.
201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