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晓晴
(山西省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山西大同 037004)
家畜口蹄疫及其防控措施
傅晓晴
(山西省大同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山西大同 037004)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偶蹄动物的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毒分类上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本病在流行中最易感染的偶蹄兽是牛,骆驼、绵羊、山羊、猪又次之,人也具有易感性。潜伏期平均2~4d,最长可达1周左右。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脉搏加快,结膜潮红,反刍减弱,奶量减少。流涎,开口时有吸吮。1~2d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出现1~3cm见方的白色水疱,此时大量流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因口腔痛而进食少或不进食。病理变化主要在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及糜烂面。防治上,认真做好早期的预防接种,免疫时应先弄清当时当地或邻近地区流行的本病毒的毒型,根据毒型选用弱毒苗或灭活苗。
偶蹄动物 易感动物 实验室诊断 免疫
口蹄疫俗称“口疮”“蹄癀”,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一种偶蹄动物的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床上以口腔黏膜、唇、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尤其在欧洲、亚洲,非洲流行较严重。本病传染性极强,不仅直接引起巨大经济损失,而且影响经济贸易活动,对养殖业造成严重的危害。
口蹄疫病毒分类上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是已知最小的动物RNA病毒。病毒呈圆形,直径20~25mμm。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变异性等特点。根据病毒的血清学特性,目前已知全世界有7个主型:A、O、C、南非1、南非2、南非3和亚洲型。其中O型较高常见。同一血清型内又有若干个不同的亚型,据报道现在口蹄疫病毒亚型已增加到70个以上。各血清型之间几乎没有交叉免疫性,同一血清型内各亚型之间仅有部分交叉免疫性。口蹄疫病毒的毒力和抗原性都易发生变异,经过不断的抗原“漂移”过程,从而导致一系列的亚型的产生。因此,该病在流行初期和流行末期毒型往往不同。各型之间的抗原性不同,彼此之间亦不能互相免疫,因此,感染了这型病毒的动物,仍可感染其他型病毒。但各型的临床表现却相同。
口蹄疫病毒主要存在于患病动物的水疱及淋巴液中,发热期血液内的病毒含量最高;退热后,在乳汁,口涎、泪液、粪便、尿液等分泌物、排泄物都含有一定量的病毒,病毒的致病力很强。口蹄疫病毒对动物致病力很强,1g新鲜的牛舌皮毒,捣成糊状,作10-7~10-8稀释后,取1ml舌面接种牛,还能使牛发病。病毒能在禽体和鸡胚中繁殖,亦可在多种细胞培养物中生长繁殖,并呈现细胞病变。常用胎牛肾及胎猪肾原代传代细胞以及乳仓鼠肾传代细胞等进行培养。
口蹄疫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较强,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牧草、皮毛及土壤等可保持传染性达数日,数周甚至数月之久。病毒对日光、热、酸、碱均很敏感。1%~2%火碱溶液,20%~30%草木灰水,3%~5%的福尔马林溶液,0.2%~0.5%过氧乙酸,4%的碳酸氢钠溶液等均能在短时间内杀灭病毒。但苯酚、酒精、醚、氯仿等有机溶剂对口蹄疫病毒无作用。
口蹄疫能侵害多种动物,但以偶蹄兽最为易感。本病在流行中最易感染的偶蹄兽是牛,骆驼、绵羊、山羊、猪又次之;犊牛比成年牛易感,死亡率亦较高。人也具有易感性。病畜和带毒家畜是本病的主要的传染源。消化道是主要的感染门户,此外,也能经损伤的黏膜、皮肤和呼吸道感染,这种途径是通过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而传播的。据调查证明,牲畜的流动、畜产品的运输以及被病畜的分泌物、排泄物和畜产品污染的车辆、水源、牧地、饲养用具、饲料、饲草、人员及动物都是重要的传播媒介。该病的流行强度与易感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密切相关,而且易感动物对病毒的易感性与动物的生理状态(妊娠、哺乳、免疫)、饲养条件、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口蹄疫爆发期间,几乎可使感染的新生犊牛100%死亡,耐过的母畜也有很严重的并发症。流行有季节性。但不同地区可表现为不同的季节性,如牧区往往从秋未开始,冬季加剧,春季减轻,夏季平息。口蹄疫病毒由于传染性很强,一经发生往往呈流行性,每隔一两年或三五年就流行一次,有一定的周期性。其传播既有蔓延式,也有跳跃式。
潜伏期平均2~4d,最长可达1周左右。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食欲减退,脉搏加快,结膜潮红,反刍减弱,奶量减少。流涎,开口时有吸吮。1~2d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和颊部黏膜出现1~3cm见方的白色水疱,此时大量流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因口腔痛而进食少或不进食。水疱经一昼夜形成浅表的红色糜烂,水疱破裂后,体温降至正常,糜烂逐渐愈合。在口腔发生水疱的同时或稍后,趾间及蹄冠的皮肤亦可出现同样的水疱,并很快破裂,病畜不愿行走或站立不稳,严重的继发感染可致使蹄匣脱落。牛的鼻部和乳头上亦可出现水疱,出现后很快破裂,留下粗糙的、出血的颗粒状糜烂面。怀孕母牛经常流产,产奶牛会使奶质量发生变化,产量减少,出现继发症时可形成乳腺炎而淘汰。如无继发感染,病变部恢复很快,全身症状也渐好转。整个病程一般为1周左右,但若蹄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拖延至2~3周,死亡率很低,通常不超过1%~3%。但若出现病毒侵害心肌时,病情可突然恶化,常因心脏停搏而突然倒地死亡,这种病型称为恶性口蹄疫,病死率可达20%~50%。新生犊牛呈最急性型经过,不形成疱疹。病犊出现高热,极度衰弱,心脏受损严重,常见下痢,往往经1~2昼夜由于心肌炎而死亡。恶性口蹄疫对成年动物亦具有极高致死率,死亡率可达40%~100%,主要是破坏心脏活动、血管系统及骨骼肌,死亡发生于病后第7~14日。
主要在口腔黏膜、蹄部、乳房皮肤出现水疱及糜烂面。严重的病例在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黏膜有时也有圆形烂斑和溃疡,上盖有棕色痂块。真胃和大小肠黏膜可见出血性炎症。因病毒毒素侵害心肌而引起死亡的牛,可见心肌变性、松软,似煮熟状,表面及切面可看到多个大小不等,形态不整齐的灰白色或灰黄色浑浊无光泽的条纹样病灶,称为“虎斑心”。这种病变也有的仅发生于纵隔。有的出现肺水肿。
5.1 现场诊断
根据急性经过,主要侵害偶蹄兽,一般呈良性结过,临床以口腔黏膜、唇、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和病理变化可做出现场诊断。
5.2 实验室诊断
诊断口蹄疫时,必须考虑到口蹄疫病毒具有多型性的特点。为了了解当地流行口蹄疫病毒的毒力和血清型必须做病毒的分离。病毒可用鸡胚和细胞培养分离病毒或者用实验动物分离病毒。为了鉴定毒型,可采取牛舌面水疱或水疱液,置50%甘油盐水中迅速送有关单位作补体结合试验和微量补体结合试验鉴定毒型。也可送检病牛恢复期血清或分离病毒做乳鼠中和试验、病毒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放射免疫、免疫电泳技术、免疫荧光技术、免疫电子显微镜技术,免疫酶技术及血凝试验等来鉴定血清型。
(1)认真做好早期的预防接种,免疫时应先弄清当时当地或邻近地区流行的本病毒的毒型,根据毒型选用弱毒苗或灭活苗。
(2)如果已经发生疫情,应根据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应急条例》,立即上报有关部门,采取紧急扑灭措施,由发病所在地县级以上政府发布“封锁令”,对疫点、疫区实行封锁,严禁人畜来往;扑杀、销毁病畜及其同群畜,消灭疫源;组织消毒工作,对畜舍及污染环境随时进行消毒和扑灭疫情的大消毒;进行病毒分离鉴定,确定毒型,用相应疫苗对易感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接种。封锁区最后一只病牛死亡、急宰或病痊愈后21d,经过全面彻底消毒,方可解除封锁。消毒时可用2%氢氧化钠,2%福尔马林或20%~30%的热草木灰水,5%~10%氨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