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俊蓉王祖俊张昌华顾 军
(1.江苏省海安县畜牧兽医站,江苏海安 226600;2.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海安 226600)
提高规模猪场母猪繁殖率的研究与推广
仲俊蓉1王祖俊1张昌华1顾 军2
(1.江苏省海安县畜牧兽医站,江苏海安 226600;2.江苏省海安县角斜镇畜牧兽医站,江苏海安 226600)
通过提高规模猪场母猪繁殖率的研究与推广项目实施,加强种猪选种选育,发挥优良基因作用,不断提高种质。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保证种猪发挥最佳繁殖性能,能繁母猪年产窝数从2.08提高到2.21,每头母猪年提供苗猪数从21.84头提高到26.08头;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母猪流产比例下降至0.3%;死胎率从4.79%降低至3.16%;母猪死亡率从4.8%降低至1.2%,淘汰率从28.5%降低至25.8%,每头母猪使用年限从3.51年提高到3.88年,增加产仔0.82窝;断奶成活率从95.22%提高到项目实施后的96.97%;一次情期受胎率从90.51%提高到93.51%,窝产活仔数从11.05头提高到12.20头;仔猪成活率从95.22%提高到96.97%。
母猪 繁殖率 经济效益
随着畜牧业生产转型升级,规模养殖占比逐年提高,规模化养猪场不断增多。通过完善良种繁育体系,加强选种选育,科学饲养管理,不断提高母猪的受胎率、产仔率及仔猪成活率,充分发挥母猪的生产潜能,不断提高母猪的繁殖率,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1)加强种猪选留,发挥优良基因作用,提纯复壮,不断提高种质。
(2)提高饲养管理水平、保证种猪发挥最佳繁殖性能。
(3)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提高繁殖率。
(4)采用仿生输精法,适时输精,提高情期受胎率、产仔数。
(5)加强仔猪饲养管理,提高成活率。
2.1 加强种猪选种选育,不断提高种质
繁殖率的高低与猪的品种有密切关系,选用繁殖率高的公、母猪进行繁殖。项目推广瘦肉率高、生长速度快的杜长大三元杂交猪。
后备母猪的选留,改单一表型选种方法为综合选择,选种时以产仔数高低作为选种的首选要素,从父母繁殖性状高的优秀个体中选留后备母猪,根据断奶仔猪的育成头数和仔猪断奶的个体重量来制定选种指数,实行综合选种。
2.2 加强饲养管理,发挥最佳繁殖性能
2.2.1 后备母猪的饲养管理 根据后备母猪生长发育快的特点,在第一次发情前,保证营养供应,促进生长发育,第一次发情后,适当少喂,控制膘情。确保二元母猪4、5月龄,外来种猪6、5月龄时正常出现第一次发情。
2.2.2 妊娠期的饲养管理 妊娠前期饲料消化能12.50MJ/kg、粗蛋白13%为标准的日粮,初产母猪日喂l.5kg,经产母猪日喂2.0kg;妊娠中期饲料消化能12.90MJ/kg、粗蛋白14%,保持母猪每天增重45~60g;妊娠后期,饲料消化能12.90MJ/kg、粗蛋白16%、赖氨酸0.8%,根据母猪膘情、妊娠时间、预计产仔数调整饲喂量。
2.2.3 哺乳期的饲养管理 哺乳母猪饲料消化能13.30MJ/kg、粗蛋白17%、赖氨酸0.85%,敞开饲喂。
2.2.4 空怀母猪的饲养管理 刚断奶后应控制饲喂量,避免发生乳腺炎,同一栋产房的母猪尽量同期断奶,采用同期发情的方法,一般在断奶后5~7d母猪即发情,并能诱发不发情母猪发情,促进猪场母猪同期发情、同期受胎、同期产仔,有利于提高繁殖效率,便于猪场集约化、商品化生产。
2.2.5 加强种公猪的饲养管理 规模猪场的种公猪必须从国家级种猪场引种,日粮体积要小,消化能12.9MJ/kg、粗蛋白16%、钙0.9%、磷0.8%。种猪每天上下午各运动l小时,使公猪体质健壮、中上等膘、性欲旺盛,产生优质精液。
2.3 开展疫病综合防控,降低母猪死淘率
2.3.1 按照免疫程序,开展疫病综合防控 既要考虑常见疫病发生,更要重视与繁殖有关的疫病的防控。
2.3.2 注重预防性用药 预防性用药主要是根据季节、猪生长发育的各个不同阶段、应激情况等分别选用相应的药物进行预防。
2.3.3 减少蹄病发生,降低淘汰率 每次消毒间隔一定时间后及时清洗,避免因消毒剂残留而损伤蹄部。
通过上述措施,有效减少了疫病的发生,母猪流产比例下降,从原来的1%降低至项目实施后的0.3%;死胎率从4.79%降低至3.16%,3年多产活仔45791头;母猪死亡率从4.8%降低至1.2%,3年少死亡母猪3642头,淘汰率从28.5%降低至25.8%,每头母猪使用年限从3.51年提高到3.88年,增加产仔0.82窝,断奶成活率从95.22%提高到96.97%,3年多育成苗猪47608头。
2.4 推广人工授精技术,提高母猪繁殖性能
2.4.1 掌握适宜的配种年龄和最佳配种时间
后备母猪达到7.5月龄,体重达到110kg以上,在第2或第3次发情时及时配种,配种时间为母猪发情后的19~30h进行第一次配种,间隔8~10 h进行第二次配种。
2.4.2 严格遵守人工授精操作规程
(1)种公猪精液质量的控制:
种公猪精液品质是确保受胎率和窝产仔数的关键。精液生产质量要达到或超过种猪常温精液国家标准GB23238-2009,即外观:乳白色,无杂质;剂量:80~100ml;直线前进运动精子数:≥25亿;精子活力:≥0.7;精子畸形率:≤10%;有效期:≥72h。
(2)采用仿生输精法输精:
“仿生”就是模仿自然状态下公母猪交配的情景、状态,加强对母猪的刺激,诱导母猪正常排卵和主动接纳精液,从而达到提高受胎率和窝产仔数的目的。
(3)重复输精:每头母猪均进行2次输精,间隔时间二元母猪为8~10h,本种母猪为6~8h。这样能确保受胎概率,同时也可提高产仔数。
2.5 加强仔猪饲养管理,提高成活率
母猪预产期前5~7d转入产房,临产前用消毒液消毒母猪的腹部、乳房和阴户。猪场严格把好仔猪饲养“三关”:一是仔猪初生关,母猪分娩时,有专人值班,做好助产和仔猪的防寒保暖工作,仔猪产出后及时清除口鼻中的黏液,扯去胎膜,对假死仔猪可用拍打胸部、倒提后肢等方法急救,对于难产母猪要搞好助产,使母猪顺利产仔;仔猪出生时,分娩舍的温度控制在26℃~32℃,一周至断奶为26℃~28℃;产房24h有人要有专人护理,以防压死;及时让仔猪吃到初乳,能增加仔猪抗病能力;固定仔猪吸吮的乳头,让弱小仔猪吃前3对乳头,使仔猪均衡发育。二是仔猪补料关,7日龄给仔猪补料。三是断奶关,实行早期断奶,虽然各场有所差异,但以25~28日龄为多,仔猪断奶时赶母留仔,在原圈培育,防止改变仔猪生活环境。
3.1 母猪配种一次情期受胎率逐年提高
项目实施前,全县规模猪场母猪一次情期受胎率为89.93%,实施后的3年中,累计配种25674头,受胎24026头,受胎率为93.58%,比项目实施前提高了3.66个百分点。
3.2 母猪产仔数、产活仔数逐年提高
通过对6个规模养殖场3年生产资料的统计分析,项目实施的3年中,母猪平均产仔数为12.593头,比项目实施前的11.603头提高0.99头,提高了8.53%;母猪平均产活仔数为12.195头,比项目实施前的11.047头提高1.148头,提高了10.39%,3年规模猪场多产仔220851头,多产活仔256098头。
3.3 母猪年产窝数增加
项目实施的3年中,能繁母猪平均年产窝数为2.205窝,比项目实施前的2.076窝提高0.129窝,提高了6.21%,3年累计多产1305窝。
3.4 提高了仔猪成活率
项目实施的3年中,仔猪平均断奶成活率为96.97%,比项目实施前的95.22%提高了1.75个百分点,3年累计多育成苗猪47608头。
3.5 大幅提高了能繁母猪年生产苗猪头数
每头能繁母猪年生产苗猪头数3年平均26.081头,比项目实施前的21.837头提高4.244头,提高了19.43%,3年累计多生产苗猪429370头。
3.6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提高
每头母猪年生产断奶苗猪26.081头,收入9910.78元;每头母猪年总支出5022.73元,每头母猪年利润4888.05元,3年养殖利润49452.89万元。
每头母猪年增收2157.71元,其中年增加培育苗猪4.244头,增收1612.72元,母猪死亡率降低3.6个百分点增收76.50元,淘汰率降低2.7个百分点,年增效益468.50元。3年累计增收21829.77万元。每头母猪年节支67.50元,其中节省饲料12.5公斤计37.5元,通过推广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加强饲养管理,降低了发病率,节省兽药支出30元。3年累计节支682.90万元。
通过提高规模猪场母猪繁殖率的研究与推广项目的实施,全县规模养殖场累计新增加经济效益22512.67万元。
[1]李章军.提高规模猪场母猪繁殖率的技术措施[J].当代畜禽养殖业,2010,(3):56-60.
[2]谢周勋.浅谈提高规模猪场母猪繁殖率的综合措施[J].科学种养,2014,(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