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卫东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11)
鸡痘的流行及防控
吴卫东
(江苏省如皋市白蒲镇畜牧兽医站,江苏如皋 226511)
鸡痘是鸡的一种古老的传染性疾病,对养鸡业危害很大。文章介绍鸡痘的危害、症状、病理,在此基础上,阐述诊断及防控措施,以供参考和借鉴。
鸡痘 防控 流行
养鸡生产中,鸡痘为古老的病害种类,临床呈急性、热性、接触性经过,典型症状:在无毛或少毛部皮肤有痘疹,咽喉、口腔等处可见纤维素性坏死性假膜,此病四季皆发,严重威胁养鸡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2.1 流行病学
鸡痘以鸡和火鸡易感,鸭、鹅易感率低。致病病毒有很强的宿主特异性,同样,不排除对其他家禽和鸟类的致病,大大增加交叉感染的概率。在鸡只不同日龄阶段均有发病可能,但是,雏鸡感染后致死率更高。成年鸡只对此病有一定抵抗能力,但是,在换羽、营养不良、产蛋高峰期、卫生条件差、传染病感染等不良应激性下,同样有感染鸡痘诱发批量死亡的病例报道。
此病流行四季皆发,但是,秋冬季节多发。通常情况下,每个季节发病病型略有差异。秋季发病,多见皮肤型。冬季发病,黏膜型病例多见。
此病传播途径多,传播范围广,病鸡为重要的传染源。病鸡脱落痘痂、皮屑、排泄粪便等等,都可作为传染源头。而鸡只感染,多数经破损皮肤和黏膜。此外,蚊蝇、吸血昆虫等等,都可经吸食病灶血液而带毒,易感鸡只被叮咬后直接感染,此为夏季鸡只感染此病的重要途径。
除此之外,鸡只打斗、过度拥挤、通风不良、鸡舍潮湿、寄生虫感染、营养不良、管理条件差等等,接种防疫针头未消毒,操作不严等等,都能加剧病情。诊治不及时,继发感染慢性呼吸道疾病、传染性鼻炎等等,都可造成此病的批量死亡。
2.2 临床症状
潜伏期约4~7d。根据病症可分以下3个类型。
(1)皮肤型:在冠、肉髯、面部、眼皮、嘴角与肛门周围等无毛部位,形成一种灰白色或黄白色水疱样的小结节,小结节干燥形成痂皮,数个痂皮融合形成疣状痂,突出于皮肤表面即成痘,剥去痂皮可露出出血病灶。痂皮可存留3~4周,以后脱落,留下一个灰白色的疤痕。皮肤型患鸡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但1周龄内感染的雏鸡,由于痘疹而影响视力,从而觅食困难、精神萎靡,可大量死亡。一般年龄较大的鸡能影响增重,成年蛋鸡影响产蛋。
其中:P(kα)表示掌握知识点kα的协同成员集合,反映了知识点在协同成员中的分布情况;K(pi)表示协同成员pi掌握的知识点集合,反映了协同成员的知识掌握情况。
(2)黏膜型:病变主要发生在口腔、气管及食道黏膜。先在黏膜上生成黄白色的小结节,以后小结节互相融合形成黄白色干酷样的假膜覆盖于黏膜表面,撕去假膜则露出出血的溃疡面。假膜扩大增厚可使气管狭窄而引起呼吸困难。较大脱落的假膜可阻塞喉裂或气管而使鸡窒息死亡。口腔痘诊及溃疡致使鸡采食困难,体重迅速减轻,精神萎靡,生长发育不良。雏鸡感染死亡率高达50%。
(3)混合型:皮肤型与黏膜型鸡痘发生在同一只鸡身上或同一鸡群内传播,称混合型鸡痘。因上述两种临床症状兼而有之,为此对鸡群的危害更为严重。
2.3 解剖病理改变
鸡痘的病理症状,局限在病变部位。如皮肤型鸡痘,在病毒侵害的部位皮肤充血、水肿、变性坏死并形成鸡痘结节;病死鸡的胸膜、心冠脂肪出现点状出血,肠道充血、出血,甚至发生黏膜坏死,其他脏器一般不发生病理变化。黏膜型鸡痘,在喉头气管黏膜与上颚裂黏膜上,出现充血、出血、水肿、坏死与纤维性渗出。严重的病例,喉头及气管上段的黏膜上,形成肉芽状的组织增生。
根据冠、肉髯、眼、嘴角等无毛部位出现的结痂病灶,或口腔、食道、气管内的痘诊或假膜,即可做出诊断。应注意与喉气管炎区别:喉气管炎多发生于青年鸡与成年鸡,且发病时鸡群不见皮肤痘。
鸡痘的治疗,特效药不多。病鸡有治疗价值,对症疗法是关键,缓解发病症状,防控继发感染。
皮肤型病鸡,取消毒后的镊子,剥离病患部硬痂皮,伤口涂抹碘甘油、甲紫。口腔部病变,用镊子剥离假膜,取高锰酸钾液冲洗,涂抹碘甘油。病畜眼部肿胀,先挤掉眼睛内干酪物,用硼酸液冲洗,之后滴入蛋白银溶液。或者,尝试用中草药验方,内服治疗,效果同样不错。
有研究报道,在抑制禽痘病毒合成方面,水杨酸制剂效果更好。由此,当鸡只有病毒感染后,用10%水杨酸溶液,每天0.05ml注射2次。连续用1周。或口服治疗,每次0.25~0.5g,每天2次,连续用1周,能很好地缓解症状,抑制痘病毒在体内的复制。
此外,鸡群有疑似病例,可视鸡群日龄大小,尝试注射用新城疫I系疫苗,达到感染病毒复制的目的,有效防控此病的发生和蔓延。
就鸡痘的遗传性特性分析,痘病毒能在鸡舍环境的痂块中持续存在,成为重要的传染源。由此,对此病的预防,应重点做好日常卫生管理,搞好鸡场卫生环境,严格消毒管理制度,降低蚊虫叮咬雏鸡的可能。蚊虫是此病传播的重要媒介,注意清灭舍内吸血虫,清除场内周边杂草,加强周边水沟卫生管理,注意清灭致病菌源。同时,夏季蚊虫肆虐季节,注意安装纱窗纱门,防治蚊虫侵入。
目前,对鸡痘防治最有效的措施,仍然是接种防疫疫苗。最可靠的接种疫苗,有鸡痘鹌鹑弱毒疫苗和鸽痘疫苗,两种疫苗经鸡胚或细胞培养制备。比较而言,在此病的防治上,细胞培养制备的弱毒苗使用效果更好些。
秋冬季节有鸡痘流行的地区,建议在春夏季节接种。热带地区常年温湿,每季都有发病的可能,只要认为有必要的话,完全可以在任何时候接种。
有以下情况的鸡群,必须进行接种。
第一,上年有此病发生的鸡群,今年必须要接种。
第二,引进种鸡来源鸡场有鸡痘病史,或经其他场引进的幼雏,都应做好接种准备。
第三,鸡场有鸡痘病史,接种用鸽痘疫苗,考虑到此疫苗免疫时间不长,建议用鸡痘弱毒苗,加强免疫1次。
第四,鸡痘流行季节,每批鸡群都应在恰当日龄接种1次,避免受临近鸡场感染。
第五,确保接种质量,养殖鸡群数量较大。接种后,务必抽查。不出现反应的,应及时调查原因,做好及时补种的准备。
第六,掌握正确的接种方法,可借鉴的接种方法,有翼翅刺种法和毛囊法。翼翅刺种法,将疫苗稀释后,取钢笔尖或注射针,蘸取少许于翅膀内侧无血管处刺种。毛囊法,将鸡只腿部外侧羽毛拔除,经稀释的疫苗,用消毒毛笔蘸少许涂擦毛囊,达到防疫的目的。现阶段,基层此病防疫,多数用翼翅刺种的方法。
确保接种最佳防疫效果,有学者比较试验,取等量的纯甘油,加入稀释好的疫苗中。在实验比较的600只20日龄蛋鸡中,实验组接种疫苗中加等量的甘油,对照组接种疫苗不加甘油。接种后1周,抽样检查。实验组接种成功率达98%,而对照组接种成功率仅为87%。由此可见,接种鸡痘鹌鹑弱毒疫苗中,加入甘油能起到很好的增效效果。第七,制定合理的接种程序,免疫程序的制定,应根据鸡场实际而定。通常情况下,首次免疫安排在10~20日龄;二次加免安排在90~110日龄。而且,在禽痘高发地区,建议重复接种,增强抗体效力。在接种后1周,留意接种部位有无豆痂出现。通常情况下,局部红肿、毛囊肿胀、有结痂等症状,可确定为接种成功。一般情况下,接种后1~2周,即可产生较强的免疫效力。
[1] 邵功玉.一例土鸡鸡痘并发支原体感染的中西药诊治[J].中兽医医药杂志,2016,(5):71.
[2] 韩国新.蛋鸡鸡痘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防控措施[J].现代畜牧科技,2016,(10):145.
[3] 王中涛.鸡痘的防控[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2,(Z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