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林
(淮安市金湖县黎城中心畜牧兽医站,江苏金湖 211600)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李云林
(淮安市金湖县黎城中心畜牧兽医站,江苏金湖 211600)
在蛋鸡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中,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几年来有增多趋向。此病诱因复杂,常见笼养蛋鸡,为很多规模养鸡户中常见多发病。分析此病的诱因,与营养过剩、营养缺乏、运动不足、雌激素影响、毒素影响、蛋鸡品种等等,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针对诱发诱因,笔者进一步分析诊断要点,就预防和治疗详细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蛋鸡 诱因 防治
近几年来,蛋鸡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中,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增多。此病诱因复杂,常见笼养蛋鸡,为很多规模养鸡户中常见多发病。分析此病的诱因,与营养过剩、营养缺乏、运动不足、雌激素影响、毒素影响、蛋鸡品种等等,都有着很大的关系。针对诱因,笔者进一步分析诊断要点,就预防和治疗详细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体内代谢物质的核心器官为肝脏,注意负责对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等等。分析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诱因,与如下因素相关。
1.1 营养过剩
目前,在实际养鸡生产中,营养过剩尤其能量过剩,导致鸡只肥胖的情况时有发生,这也是目前被认为此病高发的主要原因。特别是饲喂日粮中,当能量饲料含量高而蛋白含量低时,多余的能量转化为脂肪长期积蓄在肝脏处,而肝脏不能及时将其运出,将导致脂肪肝问题的出现。
1.2 营养缺乏
营养不足或缺乏,同样为此病高发诱因。胆碱、蛋氨酸、维生素B12、维生素E等元素,是脂蛋白合成脂肪,运载出肝脏重要的辅助因子。当这些营养因子严重匮乏时,将造成肝脏运载脂肪障碍,导致体内脂细胞堆积,形成脂肪肝。
1.3 运动不足
蛋鸡作为驯化禽类之一,现代化的规模养殖,使其更多被关在小笼子饲养,很大程度上限制其运动量,降低体内能量的消耗,为高产育肥作基础保障。而全天候的过量饲喂,蛋鸡过量采食,同样能增加体内能量负担,导致肝脏中脂肪积蓄,诱发脂肪肝的出现。
1.4 雌激素影响
有资料证实:产蛋潜力大的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敏感性更强。
因为产蛋高低与雌激素的活性高低有密切关系,而雌激素对肝中脂肪的合成与沉积又有促进作用。患脂肪肝综合征的蛋鸡血清中雌二醇的含量明显升高,且与血脂和血中胆固醇的含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这就提示产蛋性能较高的蛋鸡血液中所含较高的雌激素的水平可能是导致其患脂肪肝综合征的根本原因。
1.5 毒素影响
鸡饲料中菜籽粕含量增加,同样导致此病发生可能。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菜籽粕中的硫葡萄糖苷毒素。除此之外。黄曲霉毒素同样被认为是此病诱发的重要毒素。上述介绍的两类毒素,最大的特点在于都能严重损伤肝脏功能。大大降低肝脏脂蛋白的合成,降低肝脏运输脂肪的能力,导致肝脏处脂肪大量沉积,诱发肝脏出血性综合征。
1.6 其他诱因
除上述介绍诱因外,个别学者同样认为此病的发生,与蛋鸡品种有着很大的关系。
上述几方面因素,都将造成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发生。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此病往往不是单一诱因作用的结果,而是,几种结果同一作用的产生。
此病常见高产鸡群,典型症状:肥胖、产蛋低,患鸡没有明显症状,多数表现良好,经常在产蛋降低时,才会被察觉。表现症状:鸡冠、肉鬓等处,苍白贫血。而且,肉冠端青紫色,站立不稳,喜久卧,腹部增大,左侧腹部积蓄大量红色液体,针扎能吸出。受此影响,蛋鸡产蛋降低,约降低50%左右,个别甚至严重停产。
剖检病死鸡只,主要表现两大特点:一是腹腔内脂肪大量沉积,特别是腹部,以及肌胃和腺胃的外周都有一层厚厚的脂肪存在。除此之外,心脏、肠系膜等处也有多量的脂肪分布。二是肝脏肿大、出血、质脆并有油腻感。大量的研究表明,肝内出血是导致患鸡死亡的直接原因,因此死亡鸡只大都表现为贫血症状。肝内出血形成肝包膜下血肿,有的肝包膜破裂而形成腹腔内血凝块。有资料报道,患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鸡只因肝中的血管很容易在产蛋过程中破裂,从而引起肝内大出血而死亡。因此,病死鸡只一般在输卵管内还有一枚正常形成的硬壳蛋。
取患鸡的肝脏进行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肿大,胞浆内有大小不等的脂肪滴,胞核位于中央或被挤于一侧。有的见局部肝细胞坏死,周围可见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内也充满脂肪组织。
就蛋鸡肝脏出血性综合征而言,此病早期多数无明显症状,能可见的多为不明诱因的产蛋率降低,严重感染病例,甚至是突然死亡。此病的诊断,多数需结合死后剖检诊断,带来的经济损失可见一斑。为降低此病带来的损失,很多专业学者就此病的早期诊断,进行深入实际的研究。刘鑫、花象柏等则从血浆中胆固醇脂的含量减少,发现了早期诊断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方法。他们认为,当蛋鸡血浆中胆固醇脂含量减少时,如果胆固醇脂在胆固醇总量内所占的比例低于60%,则可认为该鸡患有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他们还进一步指出,如果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由3.4~4.6mol/L下降到2.1~2.6mol/L,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由5.4~5.6mol/L升高到6.0~10.4mol/L,两者之比低于50%时,预示有发生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可能。除此之外,他们还进一步研究发现,蛋中脂类的含量与对应鸡只血中脂类含量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蛋中胆固醇脂的含量来实现早期监测蛋鸡脂肪肝出血性综合征的目的,这样就可以使这一方法更加简单易行。
5.1 改善饲喂管理条件,减少饲喂不良应激
清扫圈舍粪污,清除其他异物,加强饲喂用具消毒。严格消毒管理,圈舍门口、地面、墙角等处,定期用火碱溶液消毒。或用0.2%过氧乙酸、百毒杀、碘伏等带鸡消毒。严格控制饲喂密度,改善舍内通风,调控舍内温湿度,减缓各类不良应激的发生。加强饲料、饮水等管理,不要饲喂霉变劣质饲料,或饮用不清洁饮水,确保足量饮水。此外,不改变原有饲喂模式的前提下,酌情限制饲喂量,日粮水平限制到10%-15%。尤其产蛋高峰期,注意限量饲喂更关键。待产蛋高峰期后,酌情增加饲喂量。
5.2 调整日粮比例结构,控制能量饲料比例
注意降低饲料中能量饲料的浓度,适量增加谷物类饲料,替代原有玉米。或,用麦麸等粗纤维饲料,逐步替代原有100%玉米用量。用进口鱼粉逐渐替代部分豆粕饲料,大大降低饲料中的能量水平。通过增加粗纤维或粗蛋白的含量比例,调整日粮比例结构,达到有效防病的目的。
发现疑似病例,逐只挑拣出来,安排在地面散养。如果病鸡较肥胖的话,建议立即淘汰。根据病情发展,用维生素B 15mg/ kg;维生素E用1万国际单位/kg;氯化胆碱用1000mg/kg;肌醇用900mg/kg,上述组合用药,连续用25~30d,治愈效果更好。或,用氯化胆碱,每只鸡每次用0.1~0.2mg,连续用9~13d,治愈效果不错。期间,配合用维生素C,300mg/次;禽用维多利,每次用500ml,上述药物混合饮水,1000kg/次,连续用1周,效果更好些。“护肝清”,药用成分:葡醛酸内酯、穿心莲内酯、甘草酸铵、维生素C等等,每次用100g兑水300kg,集中饮服2次/d,连续用1周。在此病康复治疗中,同样起到不错的效果。
鸡脂肪肝综合征的发生,以体内脂肪变性、积累,肝细胞变性变脆,诱发肝脏破裂,导致肝脏出血,而在集约化养殖中最常见的营养代谢病。就此病的发生情况,此病的防治应根据蛋鸡生长各阶段情况酌情遴选饲喂用料,不要过度饲喂高能低蛋白饲料,否则将增加肝脂肪的积累,导致脂肪肝的发生。此外,此病的发生更多积累在夏季高温季节,由此夏季养鸡注意防暑降温,注意改善通风条件,产蛋高峰期应尤为重视。
[1] 李文远.鸡脂肪肝综合征的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5,(4):63-64.
[2] 鹿欣伦,侯新华,张雨梅.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类症鉴别与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0,31(12):35-36.
[3] 李红友.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病因及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09,5(3):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