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 丹 张文飞 张鑫雷
(江苏省张家港市畜牧兽医站,江苏张家港 215600)
浅谈猪伪狂犬病及其防控与净化
汤 丹 张文飞 张鑫雷
(江苏省张家港市畜牧兽医站,江苏张家港 215600)
猪伪狂犬病是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危害养猪业发展的传染病之一。本文通过对伪狂犬病的病原、流行病学、病理变化、临床症状及诊断的浅析,结合目前我国养猪业现状,提出了猪场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
伪狂犬病 概况 防控 净化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又称Aujeszky氏病,是由疱疹病毒科疱疹病毒亚科疱瘆病毒Ⅰ型引起的猪、牛、羊等多种家畜和野生动物以发热、奇痒及脑脊髓炎为主要症状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感染猪的临床特征为体温升高,新生仔猪表现神经症状,还可侵害消化系。成年猪常为隐性感染,妊娠母猪感染后可引起流产、死胎及呼吸系症状,无奇痒。
自1902年匈牙利首次发现该病以来,该病在世界各地已广泛流行。20世纪中期,PR在东欧及巴尔干半岛的国家流行较广,60年代之前,猪被感染后其症状比较温和,在养猪业中未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然而在20世纪60~70年代,由于强毒株的出现,猪场爆发PR的数量显著增加,而且各种日龄的猪均可感染,其症状明显加剧。这种变化不仅存在于美国,在西欧各国如德国、法国、意大利、比利时、爱尔兰等国家也同样存在。几年之后,此病相继传入新西兰、日本、我国的台湾及南美的一些国家和地区。
在我国自1984年刘永纯首次报道此病后,迄今为止,已有20多个省份相继发生该病,给我国的养猪业特别是集约化养猪造成了巨大经济损失。由于该病的广泛存在以及易于经空气传播、存在潜伏感染等特点,给其防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疫苗免疫接种则是防控乃至根除该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目前,针对全国区域内的伪狂犬疾病流行病学调查,很多学者及研究机构都对此病进行了相关的调查,发现此病仍然在全国区域内广泛流行,特别是种猪带毒、保育猪的感染与免疫状况堪忧,导致猪场生产成绩下降,疾病控制成本上升,是困扰猪场发展的众多重要疾病因素之一。
1.1 病原学
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属于疱疹病毒科(Herpesviridae),疱疹病毒亚科。病毒完整粒子呈圆形,直径为150~180nm,核衣壳直径为105~110nm,有囊膜和纤突。基因组为线状双股DNA。PRV的毒力是由几种基因协同控制,主要有gE、gD、gI和TK基因。发现TK基因一旦灭活,则PRV TK缺失变异株对宿主毒力将丧失或明显降低。因此,PR基因工程疫苗株都是缺失以下一种或同时缺失几种基因,如gE、gC、gG和TK。糖蛋白gE、gC和gD在病毒免疫诱导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PR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毒株间存在差异。病毒能在鸡胚及多种动物细胞培养上生长繁殖,产生核内包涵体。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在污染的猪舍能存活1个多月,在肉中可存活5周以上。一般常用的消毒药都有效。
1.2 流行病学
病猪、带毒猪以及带毒鼠类为本病重要传染源。不少学者认为,其他动物感染本病与接触猪、鼠有关,所以猪也是主要病毒贮主。
健猪与病猪、带毒猪直接接触可感染本病。犬、猫常因吃病鼠、病猪内脏经消化道感染。鼠可因吃进病猪肉而感染。本病亦可经皮肤伤口传染,如猪感染本病后其分泌物中有病毒,此时如用病猪鼻盘摩擦兔皮肤伤面即可使之感染而发病,也可以由空气传播。猪配种时可传染本病。母猪感染本病后6~7d乳中有病毒,持续3~5d,乳猪可因吃奶而感染本病。妊娠母猪感染本病时,常可侵及子宫内的胎儿。牛常接触猪、鼠而得病,感染发病后几乎100%死亡。以往认为病牛本身不传染给其他牛,现在认为牛也可传染给牛和猪。
哺乳仔猪日龄越小,发病率和病死率越高,随着日龄增长而下降,断乳后的仔猪多不发病。
猪自然感染本病的传播途径是经鼻道与口腔。病毒侵入体内18h后,便在扁桃体、咽黏膜增殖,再经嗅神经、三叉神经和吞咽神经的神经鞘淋巴到达脊髓和脑。病毒亦可由鼻耳咽黏膜经呼吸道侵入肺泡。血液中病毒呈间歇性出现,滴度低,难于测出,但病毒可经血液到达全身各部位。
病畜在病毒血症之后,常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的炎症,呈现各种不同程度的神经综合征,主要表现为皮肤的感觉过敏(特别是牛、羊),发生不可耐受的发痒。脑脊髓发炎后,可引起神经(特别是舌、咽神经)的麻痹。如病程较长,则可能继发呼吸、消化器官的病变。
1.3 临床症状
伪狂犬病病毒的临诊表现主要取决于感染病毒的毒力和感染量,以及感染猪的年龄。病猪的临床症状和病程随年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哺乳仔猪最为敏感,15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表现为最急性型,病程不超过72h,死亡率100%,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拉稀、发抖、运动不协调、流涎、颈部肌肉僵硬、四肢划水样运动,最后昏迷死亡。育肥猪则大多数伴有体温升高,呼吸困难,一般不发生死亡,耐过后呈长期隐性感染带毒或排毒。成年猪常不呈现可见临床症状或仅表现为轻微体温升高,一般不发生死亡。母猪妊娠初期,可在感染后的20天左右发生流产,在妊娠后期,经常发生死胎和木乃伊,或者产出弱胎和死胎。
1.4 病理变化
伪狂犬病病毒感染一般无特征性病变。眼观主要见肾脏有针尖状出血点,其他肉眼病变不明显。可见不同程度的卡他性胃炎和肠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明显时,脑膜明显充血,脑脊髓液量过多,肝、脾等实质脏器常可见灰白色坏死病灶,肺充血、水肿和坏死点。子宫内感染后可发展为溶解坏死性胎盘炎。
组织学病变主要是中枢神经系统的弥散性非化脓性脑膜脑炎及神经节炎,有明显的血管套及弥散性局部胶质细胞坏死。在脑神经细胞内、鼻咽黏膜、脾及淋巴结的淋巴细胞内可见核内嗜酸性包涵体和出血性炎症。有时可见肝脏小叶周边出现凝固性坏死。肺泡隔核小叶质增宽,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
1.5 诊断
根据病畜临床症状,以及流行病学资料分析,可初步诊断为本病。确诊本病必须进行实验室检查。可采取病患部水肿液、侵入部的神经干、脊髓以及脑组织,接种兔以分离病毒,接种兔常出现典型奇痒症状后死亡。亦可接种小鼠,但小鼠不如兔敏感。病料亦可直接接种猪肾或鸡胚细胞,可产生典型的病变。分离出的病毒再用已知血清作病毒中和试验以确诊本病。
另外,取自然病例的病料如脑或扁桃体的压片或冰冻切片,用直接免疫荧光检查,常可于神经节细胞的胞浆及核内产生荧光,几小时即可获得可靠结果。
猪感染本病经常呈隐性经过,因此诊断要依靠血清学方法,包括血清中和试验、琼脂扩散试验、补体结合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及酶联免疫测定等。其中血清中和试验最灵敏,假阳性少。
本病应与李氏杆菌、猪脑脊髓炎、狂犬病等相区别。
目前,猪伪狂犬病在世界多个区域范围内流行,每年给养猪业造成几十亿美元的损失,我国作为一个养猪业大国,猪伪狂犬病疫情同样严峻。相关资料表明,我国50%左右的规模化猪场伪狂犬野毒呈阳性,散养户的感染情况更严重。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丹麦等已实现猪伪狂犬病的净化。如何控制和净化猪伪狂犬病成为国内养猪业专家、学者及技术人员共同关注的话题。
结合目前我国养猪业现状,总结归纳出猪场伪狂犬病的防控及净化措施,供参考。
2.1 科学免疫
合理实施免疫、选择有效疫苗是预防猪伪狂犬病最有效的措施。免疫猪感染伪狂犬病毒后,通常野毒不能透过胎盘感染胎儿,仅限于上呼吸道定植,免疫猪野毒排毒量减少1 000倍以上,并且排毒时间大幅缩短约4~7倍。
早期的猪伪狂犬病疫苗多数为弱毒苗和灭活苗,这2种疫苗为防控猪伪狂犬病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弱毒苗不能防止病毒在动物体内的复制及排出。灭活疫苗虽然安全性较好,但免疫效率较低。随着对伪狂犬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国内外先后有多种基因缺失疫苗问世。基因缺失疫苗既安全,又便于实验室鉴别野毒感染抗体和疫苗抗体,被广泛应用于生产实践。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个猪场内最好使用一种基因缺失疫苗,避免不同基因缺失疫苗毒株之间发生基因重组和毒力变异的可能。
猪场基础群可采用肌肉注射的方式,坚持每年3次普免,伪狂犬病野毒活跃的猪场,肉猪的免疫非常必要。仔猪在1~3日龄滴鼻免疫,为保证育肥阶段有足够的保护力,必要时在9~10周肌肉注射强化免疫。
针对疫情发生的猪场,可通过紧急免疫控制本病造成的种猪繁殖障碍和仔猪的死亡,降低病猪的排毒量、缩短其排毒持续时间,防止疫情的蔓延,降低经济损失。
2.2 定期监测
病猪和隐性带毒猪是伪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常发病猪可通过其表现的临床症状进行鉴别诊断,隐形带毒猪则需通过血清学检测来发现。
定期监测猪场的免疫和疾病感染情况是制定免疫程序和了解猪群健康状况的主要措施,ELISA法是目前常用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一般种猪场每半年开展1次抗体监测,种公猪应全部检测,基础母猪可按照5%~10%的比例对不同胎次的母猪抽检,种用仔猪可在100 d左右抽样检测。通过监测掌握猪群的伪狂犬疫苗抗体水平及野毒感染情况,对疫苗抗体水平低下的个体或者抗体水平层次不齐的群体进行补免,确保猪群保持理想的疫苗抗体水平,有效防控伪狂犬病。对于野毒感染阳性猪要坚决淘汰,种用仔猪,阴性留种,阳性一律淘汰;阳性公猪绝对禁止用于采精和配种,发现一头淘汰一头;阳性母猪要严格限制其活动,防止猪猪接触和人为传播,且要逐步淘汰阳性母猪,最终清除所有阳性猪,净化猪群,建立无伪狂犬病的群体。
2.3 规范引种
猪场不得从伪狂犬病病毒的野毒阳性场引种,且引种前需对种猪采血检测,确定无伪狂犬野毒感染方可引种。新引进的种猪进入猪场,需隔离饲养45d后,再次抽血检测,野毒隐性的后备猪方可进入基础群,种猪隔离饲养期间需做好相关的免疫和保健工作,确保猪群的健康度。
2.4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2.4.1 完善消毒防疫体系
(1)加强进出猪场人员、车辆管理:猪场人员、车辆的流动常造成病原的流入,因此首先要加强猪场员工的生物安全教育,提高员工的防疫意识,猪场应谢绝外来人员参观,外出归来的员工必须做好消毒及隔离后,方可进入生产区。原则上外来车辆禁止进入场内,必须进入的车辆要求车身和车轮彻底消毒。
(2)科学消毒:消毒是杀灭和减少猪场周围及饲养环境中病原的有效措施,猪场必须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配备科学的消毒设施,选择高效的消毒药品,使用正确的消毒方法,做好人员、车辆、物料以及猪舍内外环境的消毒工作。
(3)环境净化:必须做好猪舍内外环境的日常清理工作,尤其做好猪粪的管理。同时,定期对猪场内外环境进行大清理和大消毒,保持猪场环境的整洁,减少蚊虫及病原微生物的滋生。
2.4.2 定期灭鼠
鼠类不仅偷吃饲料,破坏设施,而且是猪场疾病传播最危险的媒介。因此,猪场必须高度重视灭鼠工作,一般猪场可请专业的灭鼠机构,承包全年的灭鼠工作。同时,可根据情况建立奖励政策,发挥员工的灭鼠积极性,实现全员灭鼠,彻底杀灭猪场内的鼠类,有效控制疾病的流行。
2.4.3 病死猪无害化处理
病死猪是疫病传播和扩散的重要传染源,若不对病死猪妥善处理将会对猪场的环境造成危害。病死猪的处理方法包括:深埋法、发酵法、焚烧法等,猪场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和净化任重道远,全球已有多个国家清除了猪伪狂犬病,但中国目前没有统一和强制性的区域及全国性净化方案,因此,疾病的防控与净化也取决于猪场自身的努力。
[1] 吕德坤.浅谈规模化猪场猪瘟、猪伪狂犬病综合防控及净化[J].北京农业,2011,(24):40-41.
[2] 徐凯,徐志文,蒋政,等.浅谈规模场猪伪狂犬病的防控与净化[J].畜禽业,2015,(9):9-10.
[3] 徐苏标.猪伪狂犬病的防控策略及净化方案[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6,36(6):19-22.
项目支持: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