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原因分析

2016-01-30 20:27:44李亚辉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6年11期
关键词:药期禽畜动物性

李亚辉

(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原因分析

李亚辉

(黑龙江哈尔滨市阿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黑龙江哈尔滨 150300)

就目前禽畜消费情况而言,国内禽产品生产居世界首位,而广阔的消费市场促进了国内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随动物性食品生产销售的大增,兽药残留问题给禽畜养殖带来的潜在危害不容被忽视。这种危害体现在:诱发毒性作用、形成耐药毒株、污染周边环境、诱发过敏反应、形成“三致”作用等等,分析兽药药物残留产生的原因,与抗生素药物滥用、抗虫药物滥用、添加剂超量用、未按规定用药、未遵守休药期、屠宰前用药等有着很大的关系,文章由此展开论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兽药 滥用 诱因

1 前言

中国为禽畜产品消费大国,据2015年统计肉类消瘦总量达8051万t,肉品的广阔销售途径催生了肉类加工工业。在现代畜牧业的发展,离不开兽药的作用。更好地使用兽药,能大大降低禽畜发病率、致死率,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改善动物产品品质和提高饲料利用率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果在生产实践中,误用、滥用兽药,使得部分畜禽产品药残超标,产品品质受到影响,从而会影响到消费者身体健康,也成为制约养殖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2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原因分析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药物残留产生的原因,与养殖环节用药不当,有着很大的关系。比较分析,有如下原因:

2.1 抗生素药物滥用

对抗生素药物的施用,国家有明确的规定,比如:喹乙醇、黄霉素、恩拉霉素、金霉素、土霉素、泰乐菌素等等,都为不错的添加剂选择,而且为专用的抗菌药。但是,除此之外,普遍存在滥用的迹象。比如:链霉素、红霉素、呋喃唑酮、卡那霉素、新霉素、磺胺类药物、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等,经滥用后都将导致机体耐药菌株的形成,导致治愈率高的疾病康复治疗难度大。而且,部分抗生素有着较强的毒性,肉品残留量超标的话,被人体食用后将造成极大的伤害。比如:呋喃唑酮,经证实有明显的致癌倾向,目前已被国家禁止使用。

2.2 抗虫药物滥用

在抗虫药物使用中,国家仅批准越霉素-A、潮霉素-B,为准许使用的添加剂。但是,在实际生产中,抗虫类药物普遍存在滥用的现象。比如:用得最多的就是,敌百虫,此类药物有着极大的毒副作用,临床用药治疗应注意。

2.3 添加剂超量用

国内市场买卖的饲料、浓缩料等,都被大量使用饲料药物添加剂。而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开展,添加剂用量时间的延长,药物抗药性渐长。而且,目前添加剂用量甚至更高,比常规用量要高出2~3倍。

2.4 未按规定用药

根据兽药管理条例,出售买卖兽药必须标明成分、含量等等。但是,部分不法商贩为逃避报批,饲料产品中过量使用某些违禁化学物质,甚至未按照标签使用说明添加,这些违规操作都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兽药残留含量的升高。

2.5 未遵守休药期

所谓“休药期”,指在最后一次用药到禽畜上市这段时间。禽畜养殖户主为追求高额经济利益,为按休药期的严格要求,持续在休药期用药、用含药物的添加剂。甚至在禽畜出栏前,还持续用兽药,必然导致动物体内药物残留含量高。

2.6 屠宰前用药

为遮掩病畜发病后症状,逃避宰前检疫,不少养殖户主尝试在屠宰前用药,造成禽畜肉品中药物残留含量高。

3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的危害

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量高,被人体食用后将诱发各类急慢性疾病,诱发变态反应,导致三致作用。具体危害体现在:

3.1 诱发毒性作用

若一次摄入残留物的量过大,会出现急性中毒反应,因食用残留有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可导致食物中毒。人长期摄入含兽药残留的动物性食品后药物不断在体内蓄积,当浓度达到一定量后就对人体产生毒性作用。如链霉素对听神经有明显的毒性作用能造成耳聋,对过敏胎儿更为严重,具有肾毒性。

3.2 形成耐药毒株

兽药残留在动物性食品中的浓度很低,但人类的病原菌在长期接触这些低浓度药物后,容易产生耐药性菌株,使得人类疾病的治疗效果受到极大影响。另外,用作畜禽促生长剂用的抗菌药物,低剂量使用时也易使某些细菌产生抗药性,并且细菌的耐药基因可以与人群中细菌、动物群中细菌、生态系统中细菌互相传递,由此可导致产生耐药致病菌,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这样一旦细菌的耐药性传递给人类,就会出现用抗生素无法控制人类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情况。

3.3 污染周边环境

禽畜养殖生产过程中,滥用药物、添加剂等现象普遍,动物排泄物、食品加工废弃物等等,都有潜在的毒害作用,未经无公害化处理,直接排放到自然环境中,将导致有毒物质持续蓄积,加重对环境的污染,造成对机体的危害。

3.4 诱发过敏反应

在食用低剂量抗菌药食品,更容易导致机体过敏反应形成。比如:青霉素、四环素、磺胺类药物等等,都有很强的抗原性,被食用后将导致机体抗生素抗体的形成,形成过敏反应,甚至导致休克、呼吸困难、喉头水肿等等

3.5 形成“三致”作用

“三致”作用,体现在致癌、致突变、致畸形。长期食用这样的动物性食品,将导致药物人体内不断堆积,诱发基因突变,对人体健康形成潜在的危害。所有药品中,雌激素、硝基呋喃类等,都被证实有着很强的致癌作用。此外,苯丙咪唑类药物,同样能抑制细胞活性,形成潜在的危害。

[1] 周珊珊.浅谈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1,(9):124-125.

[2] 董启武,何明才,刘和,等.浅谈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应对措施[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14,(3):90.

[3] 刘国清,程春生.浅析兽药残留的危害及其应对措施[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7):21-22.

猜你喜欢
药期禽畜动物性
给禽畜配制饲料 搭配比例要合理
今日农业(2021年12期)2021-11-28 15:49:26
动物性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食品动物常用抗菌药物休药期规定一览表(2019 年)
病死禽畜“后事”料理不是小事
今日农业(2018年23期)2018-01-16 00:21:11
Non-invasive evaluation of lower urinary tract symptoms(LUTS)in men
2010-2012年我国6~17岁儿童鱼禽畜肉摄入频率
动物性食品安全问题形成的危害与控制
养殖场执行兽药休药期的重要意义
我国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对策
动物性食品安全现状及其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