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 巴
(青海省玉树市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玉树 815000)
牦牛病毒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
桑 巴
(青海省玉树市畜牧兽医工作站,青海玉树 815000)
牦牛是青海省玉树的特产家畜,也是著名的景观牛种。为确保本地牦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建立藏区畜牧业生产风险保障机制,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通过中央及各级财政在农牧业保险保费补贴方面的政策支持,启动了一系列的牦牛病害防控技术宣传工作,提升牧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效防范和化解因灾害造成的风险,确保牧民灾后能及时得到损失补偿,尽快恢复生产。牦牛病毒性腹泻是由病毒性腹泻病毒引起的常见病,呈现多种临床表现。该病以发热、咳嗽、黏膜糜烂、溃疡、腹泻,怀孕牛流产等为特征;不同品种、性别、年龄的牛对本病均易感,尤以 6~18个月的犊牛发病率高。近些年临床诊治实践中,个别牦牛群中发生呈现口鼻黏膜糜烂、排恶臭稀粪的疾病,初诊治疗无效后,死亡7头。1周后,应邀出诊。检查新发牛只48头,发病牛7头,发病率为14.6%,且犊牛发病率高。最终确诊为牦牛病毒性腹泻,现就诊治报告做汇总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吸吮初乳的犊牛可得到母源抗体,产生被动免疫,并大体维持6个月,当抗体下降到零或一定滴度时,犊牛一旦接触抗原,可以受到感染,并出现抗体上升,这种感染和抗体上升,在牛群中占70%~80%,3岁或3岁以上的牛可达90%,它们可以终身免疫。
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可以穿过胎盘感染,特别是怀孕早期。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毒血清抗体阴性的母牛一旦感染,常常通过胎盘使胎儿产生免疫抑制,引起持续性病毒血症,如果小牛正常产出,病毒血症能持续地带入成年期,这种牛临床貌似健康,血清中又无保护性抗体,但体内始终带毒,是牛群中最危险的传染源。
根据发病牦牛的流行、症状、剖检等情况,可初步诊断此病。确诊此病,更需要依赖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的血清学检测。取发病牦牛血液分离血清,借助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进行抗原检测。经抗原检测结果证实: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抗原显阳性可确诊此病。
2.1流行特点
牦牛不同日龄阶段均有易感性,幼龄期牦牛发病率最高,表现出来的临床症状最明显。感染病例为母牦牛,多数伴有流产症。成年牦牛感染,多数为隐性经过。此病主要传染源为病牛,致病菌源为病毒性腹泻病毒,可经消化道、呼吸道等多种途径传播。甚至,可经母幼垂直感染。此病四季皆发,冬春季节常见。地方多数为流行性经过,传播尤为迅速。本地此病有沿交通干线蔓延的可能,且传播方向与风向极相似。此病老疫区,呈隐性感染。新疫区,呈急性流行性经过。
2.2典型症状
急性感染病例,呼吸急促,流涎咳嗽,脓性鼻液,体温骤升,高达42℃。感染牦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鼻镜干裂,结膜潮红,白细胞骤降。个别感染病例,食欲废绝,行走不便,拱背努责。神情恍惚,皮毛黯淡无光,间歇性腹泻。肠蠕动音减弱,脉搏加速,呼吸急促。
排便初期,稀薄如水,伴有恶臭味。后期,排便浓稠,有血样黏液,色呈灰色。抢救不及时,病牛病情恶化,极度消瘦,体力衰竭,站立不稳,脱水严重,很快衰竭而亡。
急性感染病例,集中于犊牛期。成年牛感染,症状轻重不同。母牦牛受此影响,泌乳减少,甚至停止泌乳。妊娠期感染,可导致流产。病牛体重受此影响锐减,部分感染病例,跛行明显。急性感染病例中,多数初期可见明显的蹄叶炎,可持续3-5个月。部分病例,甚至持续半年之久。
2.3病理变化
多数病变,集中口腔、肠胃。病变黏膜,伴有出血症、坏死症状。典型症状,病变部位糜烂溃疡。尤其在食道黏膜处,小斑点的溃烂最多。整个消化道内淋巴水肿,急性感染病例最明显。除此之外,蹄部、蹄间等部,均可见明显的糜烂和溃疡。此病先天感染,可导致小脑发育不全。而且,脑侧室严重积水。
临床施治,中西药结合治疗。对症施治,注意补液、调酸碱、收敛等。日常加强护理,增强体质,缓解症状,达到康复治疗的目的。同时,注意防控继发病,尝试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避免细菌性感染。总之,此病单一疗法效果不佳,出现典型感染病例,注意加强护理,搞好环境卫生,严格消毒管理,无公害处理病尸等,综合性疗法,康复效果更好一些。
清理肠道,保护肠胃黏膜,消炎止泻,补充体液。感染初期,西药用硫酸钠,300~500g/次,混水3~5L,康复效果较好。或,取高锰酸钾溶液,3000ml/次,胃管导服,每天2次,治愈效果较好。
补充体液,10%葡萄糖盐水,2000~3000ml/次;维生素C,500mg/次;地塞米松,20ml/次;头孢拉定,10~15g/次;利巴韦林,500mg/次,混合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续用1周。病情严重病例,排出粪便带血,可加注VK类药物,达到对症施治的效果。
病牛有发烧症状,建议用解热镇痛类药物。西药,30%安乃近,20~40ml/次,肌肉注射,1次/d,连续用2~3次;或,复方氨基比林,30~50ml/次,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续用2~3次。
中药疗法,同样为不错的选择。中药白头翁散,或地榆槐花汤,煎熬取汁,1次性灌服。经中药疗法,能达到改善病情的效果。
为控制本病的流行并加以消灭,必须采取检疫、隔离、净化、预防等兽医防治措施。预防上,我国已生产一种弱毒冻干疫苗,可接种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牛,接种后表现安全,14d后可产生抗体并保持22个月的免疫力。
[1]任曙光,高振同,赵月兰,等.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例[J].中国兽医杂志,2006,42(12):59.
[2]赵月兰,杨汉春,秦建华,等.河北省奶牛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流行病学调查[J].畜牧与兽医,2006,38(11):36-37.
[3]赵月兰,杨汉春,左玉柱,等.河北省奶牛牛病毒性腹泻/黏膜病病毒的分离鉴定[J].中国动物检疫,2006,23(1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