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莹莹 樊玲 岳艳芳
骨折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对比研究及分析
温莹莹 樊玲 岳艳芳
目的探讨骨折患者应用不同护理模式的效果比较。方法100例骨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系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模式,干预2周后比较两组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抑郁程度。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83.67±12.62)分、(71.21±13.63)分,抑郁总分分别为(60.6±4.4)分、(68.6±3.8)分,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提高骨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抑郁程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骨折;护理模式;生活能力;抑郁
骨折是指在遭遇直接暴力、间接暴力、积累性劳损或骨骼疾病的病因下骨的完整性或连续性的中断[1],临床上表现为全身性的休克、疼痛、发热、局部肿胀、活动受限、畸形等,若不及时干预和治疗,可能会伴发骨筋膜室综合征、脂肪栓塞综合征、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据统计,近几年骨折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科学、专业的护理照顾可以优化治疗结局、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所以很有必要寻找一种有效的护理模式。随着医学模式的发展及护理专科的强大,在护理领域有不同的护理模式,在临床上常用的有系统护理模式[2]和康复护理模式。查阅文献发现,这两种护理模式应用于骨折患者的效果比较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100例骨折患者进行不同的护理模式干预,通过随机对照试验的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旨在为将来选择一种更有效的护理方案提供数据支持,现报告如下。
1. 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入本院骨外科接受治疗的1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21~56岁,平均年龄(36.7±6.4)岁;骨折类型:四肢骨折39例,脊柱骨折36例,骨盆骨折25例;骨折分类:开放性骨折56例,闭合性骨折4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系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取康复护理模式,具体干预步骤如下:①心理护理:患者在术后的情绪波动较大,会出现焦虑、恐惧等心理变化,医护人员应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向患者讲解疾病治疗及术后需注意的事项,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疑问,增强患者治疗信心,使其更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与护理。②并发症护理:a.压疮护理:患者长期保持一个体位卧床极易发生压疮,压疮会影响患者的康复,医护人员应经常帮助患者翻身拍背,保持床单、被褥的整洁卫生;b.泌尿系统的护理:患者长期使用留置尿管会增大泌尿系统感染的可能性,医护人员应选择合适的细导尿管并严格无菌操作,每周及时更换以保证患者健康;c.便秘护理:术后需长期卧床的患者由于各种生活方式的改变,肠胃功能减弱,有发生便秘的可能。所以,患者在术后应合理膳食,增加营养物质的摄入,增强身体免疫力,多吃蔬菜和水果,避免进食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多饮水,必要时使用药物治疗。
1.3 评价指标 采用日常生活能力和抑郁程度作为干预的效果指标。①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3]:采用Barthel指数来测评生活能力,满分为100分,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强。②抑郁自评量表(SDS):SDS由W.K.Zung研制,由段泉泉等于2012年引入国内进行汉化,包括4个维度,2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4分4级评分法,量表满分80分,经临床实证研究证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的Barthel指数分别为(83.67±12.62)分、(71.21±13.63)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46,P<0.05)。
2.2 两组患者抑郁程度比较 观察组和对照组在精神性—情感症状维度的得分分别为:(13.2±4.7)分、(16.1±3.2)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5),在躯体性障碍维度的得分分别为(14.2±4.7)分、(17.2±3.6)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4.49,P<0.05),在精神运动障碍维度的得分分别为(12.1±2.5)分、(17.3±2.3)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6.73,P<0.05),在抑郁心理障碍维度的得分分别为(14.3±3.6)分、(16.7±2.4)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12,P<0.05),抑郁自评总分SDS分别为(60.6±4.4)分、(68.6±3.8)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49,P<0.05)。
本研究通过对100例骨折患者进行系统护理模式及康复护理模式的照护并做比较,系统护理模式从心理护理和并发症护理两方面展开,结果发现相对于系统护理模式而言,康复护理模式使得骨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由(83.67±12.62)分变为(71.21±13.63)分,抑郁总分由(60.6±4.4)分变为(68.6±3.8)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提高骨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抑郁程度,与陈培英[2]、高天虹等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康复护理过程中,除完成干预措施,还应进行功能训练,例如医护人员教给家属按摩的知识和技术,按摩四肢肌肉,训练患者做一些被动和主动活动,以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以防止关节肌肉的僵直与退行性萎缩,更好地促进骨折的愈合与修复。锻炼的原则是由缓到强、循序渐进、逐步加深。术后21 d先将肢体制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小范围、力度适中的活动;术后21~42 d可增加一些关节屈伸、伸展的等长收缩运动;在术后42~56 d,护士应指导患者进行额外的活动,例如负重训练等。
综上所述,康复护理模式可以提高骨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降低抑郁程度,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李凤玲.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9(3):151-152.
[2]陈培英.不同护理模式对骨折术后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研究.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5):140-141.
[3]高天虹,张磊,薛有平.早期康复护理对髋部骨折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卫生职业教育,2009,27(6):141-143.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171
2015-09-24]
454000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骨二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