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海峰
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评价
崔海峰
目的评价胸腔镜与开胸手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104例早期非小细胞癌患者,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予以开胸手术治疗)和治疗组(予以胸腔镜手术治疗),各52例。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胸腔镜治疗,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开胸手术,值得临床推广。
胸腔镜;开胸手术;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效果
肺癌是临床常见的癌症类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率高达80%左右,相比较而言,非小细胞癌的癌细胞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其他癌细胞,故其分裂、扩散或者转移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复发率较高,这也是影响治疗效果的关键所在[1]。近年来,胸腔镜在临床中得到广泛使用,将其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之中,可取得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恢复速度快[2]。本文选取本院收治的104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总结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4年8月本院收治的104例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经临床病理组织学证实为非小细胞肺癌。其中男64例,女40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8.5±5.5)岁。病灶位置:40例右肺下叶,20例左肺下叶,25例右肺上叶,19例左肺上叶;肿瘤分期(TNM分期):25例Ⅱ期,79例Ⅰ期;肺癌类型:10例腺鳞癌,58例腺癌,36例鳞癌。按照抽签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开胸手术治疗,即给予患者开胸肺叶切除加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进行治疗,本组患者采用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体位选择健侧卧位,切口位置选择后外侧第4或第5肋间进胸,将肺门处纵隔胸膜切开之后,使用套袋将膈神经牵开,对其静脉进行解剖和游离,若发现疑似气管支气管淋巴结肿大或者已经发生转移的患者,需要立即将其静脉切断;自胸膜顶部位置将胸膜切开,使锁骨下动脉以及头臂动脉充分暴露出来,待明确患侧喉返神经位置后继续向下游离,将气管前筋膜、上腔静脉、头臂动脉干、升主动脉患侧壁等充分暴露之后,对纵隔脂肪组织经结扎并将其切断,清扫淋巴结。将肺牵向前方位置,使迷走神经充分暴露,将经肺丛的迷走神经切断,将肺叶切除,对隆突下淋巴结和患侧主支气管旁淋巴结进行清扫,最后的步骤是自肺韧最低点位置对下肺韧带内部的淋巴结进行解剖,对食管旁的淋巴结进行清扫。
治疗组予以胸腔镜手术治疗,即给予患者胸腔镜纵隔淋巴结清扫术进行治疗,给予患者全身静脉复合麻醉,进行双腔支气管插管,选择健侧卧位,选定操作孔的位置,一般用两个操作孔,一个位于听诊三角区,一个顺着第3或第4肋间作手术需要的切口,长度为3~5cm。使用胸腔镜完成胸内相应的操作,对肺血管、支气管进行游离,对肺血管、支气管采用闭合器进行钉合,对患者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进行常规清扫。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引流管留置时间(2.3±1.3) d、住院时间(7.8±3.2) d、术后镇痛时间(1.8±0.8) d以及术中出血量(172.6±12.7)ml与对照组引流管留置时间(4.7±1.2) d、住院时间(16.8±5.5) d、术后镇痛时间(4.6±2.3) d以及术中出血量(282.5±52.5)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手术时间(116.6±16.6) h与对照组(114.5±15.2)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手术治疗是针对早期非小细胞癌的首选治疗方法,因为病灶尚未扩散较大的范围,患者胸内重要器官亦未受到侵扰或者发生远处转移的现象,相对来说手术治疗方法,对改善患者预后和提高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根据相关研究报道,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手术治疗,患者的存活率可达到90%左右[3]。
临床常用的两种手术方法是传统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开胸手术患者痛感比较强烈,且术中出血量较大,再加上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严重影响了患者恢复速度,而且多数患者在术后都会出现并发症,对其正常工作、生活等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医学科技在近年来的发展与进步,使得胸腔镜这种微创手术在临床胸部外科肿瘤治疗中得到大力推广,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小,术中出血量不大,术后患者很少出现并发症,康复速度快,还能有效避免手术对患者胸部重要脏器造成的损伤,整体治疗效果比较理想[4]。
本组研究之中,在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术后镇痛时间以及术中出血量方面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国内多数学者研究报道得到的结论一致[5]。
综上所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应用胸腔镜治疗,其临床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开胸手术,值得临床选择和推广。
[1]臧鑫,赵辉,王俊.全胸腔镜与开胸肺叶切除治疗临床Ⅰ/Ⅱ期非小细胞肺癌的多中心对比.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2014,30(5):285-289.
[2]张童,冯国斌.小切口开胸手术与全胸腔镜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中国医药导刊,2014,5(9):93-94.
[3]王文才,火旭东,王进,等.胸腔镜与传统开胸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比较研究.临床肺科杂志,2013,18(11): 2062-2064.
[4]杨扬,王启,刘延风,等.胸腔镜与开胸手术对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生存率的比较.中国内镜杂志,2015,21(3):225-229.
[5]王霞.胸腔镜辅助下肺癌根治术与常规开胸手术治疗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对比及护理研究.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25(9):1286-128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050
2015-09-24]
472200 河南科技大学附属三门峡市中心医院胸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