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雷
探讨CT门静脉造影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应用价值
鞠雷
目的采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门静脉造影技术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情况进行分析,评估该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50例肝硬化患者,按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情况将其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每组25例。另选同期13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行CT门静脉造影技术,比较三组CT造影结果。结果50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侧支血液循环清晰,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和胃左静脉充分显示,44例(88.0%)显示食管静脉曲张,36例(72.0%)显示胃静脉曲张。9例显示胃短静脉,7例显示胃肾分流。出血组患者与未出血组患者门静脉右支(RPV)、S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门静脉主干(MPV)远端径、MPV近端径、门静脉左支(LPV)、胃左静脉(LG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门静脉(PV)肝内分支管径、PV各属支管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门静脉造影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情况的诊断价值较高,可推广应用。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门静脉造影;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
本文主要采用CT门静脉造影技术对50例肝硬化患者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情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确定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50例肝硬化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按照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情况将其分为出血组和未出血组,每组25例。另选同期13例正常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其中50例肝硬化患者中男女比例为32:18;年龄29~79岁,平均年龄(52.31±7.6)岁;肝硬化病程最长3年,最短6个月,平均病程(1.52±0.6)年。按照Child-Pugh分级[1],A级23例,B级17例,C级10例。13例正常体检者男女比例为8:5,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51.63±7.9)岁。50例肝硬化患者均经实验室病理以及胃镜检查确诊,其中肝炎后肝硬化33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血吸虫性肝硬化2例,胆汁淤积性肝硬化2例,不明原因肝硬化9例。三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检查方法 仪器设备:GE LightSpeed64排VCT机(美国GE公司)[2]。
①检查方法:检查前叮嘱患者饮水100~500ml,以充盈肠道,并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将扫描参数设置为120 kV,250 mA,层厚5mm,间隔5mm,螺距1.375。扫描范围:气管分叉至髂骨翼上缘水平。②图像重建:将扫描后得到的轴位图像传送至图像处理工作站进行处理,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方法进行侧支循环血管的三维重建。观察侧支血管及相关体循环血管,包括门静脉、胃左静脉、食管胃静脉等,测量门静脉主干(MPV)、门静脉左支(LPV)、门静脉右支(RPV)、脾静脉(SPV)和胃左静脉(LGV)血管直径[3]。均测量3次,取平均值。
1.3 观察指标 由两名或以上主治医生对CT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对比观察出血患者、未出血患者以及正常体检者的各项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CT门静脉造影结果:50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侧支血液循环清晰,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和胃左静脉充分显示,44例显示食管静脉曲张(88.0%),36例显示胃静脉曲张(72.0%)。9例显示胃短静脉,7例显示胃肾分流。
2.2 出血组患者与未出血组患者的RPV、SM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MPV远端径、MPV近端径、LPV、LGV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PV肝内分支管径、PV各属支管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胃左静脉开口位于门静脉主干者32例,其中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20例,不出血12例;胃左静脉开口位于脾静脉或脾门交汇处共18例,其中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者5例,不出血者13例。
食管胃静脉曲张为门静脉高压的主要临床表现,并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病因。而门静脉高压症主要是由肝硬化引起的,也是肝硬化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之一[4]。由于食管胃静脉容易受到门静脉压升高、胸腔负压作用、胃内酸性反流物侵蚀胃管黏膜以及不良饮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破裂出血,所以成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和致死原因。因此,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情况进行了解和预防极为重要。
门脉压力升高后,很多侧支循环形成,静脉曲张常发生在食管和胃底或其他部位。门静脉造影是目前检查食管胃静脉曲张及破裂出血的常用方法,该方法可以显示门脉系统及其侧支的情况。CT门静脉造影是近年来临床上运用较广的一项新型技术,该技术不但能使检查人员清晰地观察到食管胃静脉曲张的程度,还能预测出血,起到防治作用。CT门静脉造影是在容积扫描和数据采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项无创性血管成像技术,在扫描之后可经三维图像处理,对血管进行重建,从而清晰全面地获得门静脉侧支循环血管图像[5]。
本文使用CT门静脉造影技术对50例肝硬化患者的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情况进行分析,50例肝硬化患者门静脉侧支血液循环均十分清晰,门静脉主干、脾静脉和胃左静脉充分显示,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位置明确且与正常体检者门静脉直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CT门静脉造影对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的情况诊断价值较高。
[1]贺文,赵丽琴,马大庆,等.多排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门静脉高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评价.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0,18(5):462-466.
[2]何欣,黄仲奎,龙莉玲,等.肝硬化并食管静脉曲张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1):1707-1711.
[3]王家臣,祁明臣,巩若箴,等.CT门静脉成像在食管胃静脉曲张栓塞术后的应用价值.医学与哲学,2010,31(14):24-25,29.
[4]李伟.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评估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2):1262-1266.
[5]秦将均,涂蓉,巫北海,等.胃左静脉的多层螺旋CT评价对预测食管静脉曲张出血风险的价值.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9):1366-136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6.01.045
2015-09-24]
124010 辽宁盘锦市中心医院普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