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丽霞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我国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邵丽霞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专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培养出的大学生知识面窄,能力结构不合理,基础文化积淀薄弱,人文素质欠缺。要解决上述问题,就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在体育专业也不例外。通过对学生进行体育通识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高校;体育通识课;教学;现状;对策
当前,大学教育在专才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各学科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少,专业分化越来越细,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窄,能力结构不合理,基础文化积淀薄弱,人文素质欠缺等方面。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各学科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加上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越来越冷漠,社会规范意识越来越淡化,利己行为越来越普遍。通识教育,当前高校可以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拓展知识面,补充了专才教育的不足。
1、体育通识课的教学目标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广博的知识构成、健全的人格和合理的能力结构,这说明人们希望培养全面和谐的公民,高校的教学目标也是要培养出具有主体性的、完善的人,使大学生在理智和情感、人格和学问、身心等各个方面都得到和谐的发展。在通识教育过程中,在延续中学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时,不断强化大学生进入社会、自立的教育,努力完善学生的个性心理及正确价值观的形成,这是我们体育教育的方向。据调查,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对通识课目标定位还不全面,不深刻,加上许多领导和教师很难意识到它的人文价值,教学的质量难以保障。
2、选课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的动机决定着上课的成效。据调查,学生选课的动机主要有三个,一个是兴趣(,第二是修学分,第三是为了掌握知识和技能,愉悦身心。其中,大多的同学是出于愉悦身心,这说明学生希望通过上体育通识课能放松身心。还多一部分同学渴望展示自我,发展自己特长。同时还有的同学也是为了修学分。
体育通识课的教学对任课老师有很高的要求,学生的评价是对教师教学水平最直接最客观的反映,它要求任课教师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须具有自己的通识卓见,能够融会贯通,有很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态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师资队伍情况
据调查,我国高校体育通识课的教师队伍薄弱,年轻教师占了主要地位,结构不均衡,教授比较少去开课,年轻教师虽然积极、有朝气、有精力,但通识课要求老师具有渊博的知识,还要具备很高的人文素养,而年轻无教学经验的教师难以达到这样的水准。还有一些为评职而努力的行政管理人员也去任通识教育课程的教师,使得学生难以体会到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
4、课程教学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高校还是以专才教育为主,专业课由学院向本院学生安排并管理,通识课程由教务处或素质教育中心组织协调,由不同院系向全院学生提供的课程,这样的管理机制缺乏对通识教育的责任意识,通识教育很难得到重视与发展。在我国,很多高校体育通识课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这样也就很难完成人才培养计划。
1、缺乏对体育通识课程价值的深刻认识
高校对通识教育的理念和价值并不重视,缺乏必要的认识,对体育文化、体育能力的关注不够。据调查,我国很多普通高校对通识教育缺乏明确的目标,实施中协调性差、随意性强;教师缺乏对通识课的深刻认识,没有通识课程管理机构,教师对通识课程教学准备不充分。
2、通识课程教学管理不够完善
通识课程没有自己的学科归属,没有专门的机构去规划,这样的课程管理机制本身存在很多问题,把通识教育推到了尴尬的境地。而学生大多也是混学分,抱着糊弄过关的态度。并且通常来说,体育通识课教师不会为难学生,基本都能过关。通识课程的质量难得到保证。
3、教师教学任务重,课程质量难以保障
当前,很多高校的体育通识课程没有固定的要求,对教师的人文素养、知识构成、教学经验没有很高的要求。体育通识课教师大多知识能力结构不合理,有些教师由于文化基础差,安于现状,不注重知识的学习与更新,认识不到课程的文化内涵,很难开展综合性的体育通识教育课程。一些老教师由于课程任务重,也很难实现教育目的。
4、对课程人文内涵与教育价值的挖掘不足
高校体育通识课程要努力实现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由于学校领导或教师对通识课程的认识不足,教学过程仅仅是对知识和技能的简单传授,没有融会贯通,学生很难体验和感受到体育通识课程的人文价值。
1、明确体育通识课程目标定位
首先,我们要确立对通识教育的高度认知,这是实施体育通识教育的前提。在具体的体育通识课的教学实践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能力结构、人文素养、价值观、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目标定位,保证体育通识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2、优化体育通识课程设置
要优化体育通识课程设置,对课程进行遴选、整合,不断提高体育通识课程质量。要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避免内容杂乱没有系统性,开设一些精品课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建立合理的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
当今高校要设立专门的通识课程管理机构,使任课教师有互动学习的机会,建立完善的管理措施。同时对各院系开设通识课程的事宜,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来组织管理,并且保障足够的经费投入作保障。体育通识课程不仅要在技术和体能上进行评价,还要注重在意识和观念上进行评价。评价要全面客观,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李勇.陕西省普通高校体育通识课程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6(03).
[2]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
[3]阳爱红,陈艳武.普通高校体育通识教育改革的思考与展望[J].湖北体育科技,2014(02).
[4]葛惟倬,安红,李骏.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