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彬
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
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赵彬
吉林省德惠市实验中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老师应当重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乐趣,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提高化学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教学方式,会大大的打压学生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生的思维,丧失学生们积极求索的欲望。因此,老师应从多个方面去思考,将课堂的教学进行改革,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从而培养学生们的能力。
高中化学;教学;学生能力培养
进入高中之后,随着所化学课程的难度加深,以及学科的增多,再加上高中化学知识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们往往会担心自己学不好,从而影响对学生们能力的培养和教学的效率,这种负面的问题势必会影响教学质量。因此,作为一名化学老师,应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们学习生物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们灵活运用生物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就来浅析一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们的能力。
随着高中学科的增多和老师家长们对学生的期望,多数学生们的心理压力会增大。老师应当抓住学生们的这个心理,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增加学生们的自信心,提高学生们对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们走进一个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一节课开始之前,老师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将课堂的导入做的精美绝伦,这样就能够瞬间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学生们学习的兴趣。老师可以提问一些与实际生活有关的现象来进行导入,比如:铁为什么会生锈呢?对于这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是很容易引起学生们的好奇心的,当然,学生们在思考过程中,就会无形的感觉到化学这门学科的实用性,并会逐步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加坚信自己能够学好化学。而自信心是成功的保证,是相信自己能够克服一切困难的一种情感。因此在高中化学的教学中,必须采取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学生们一旦有了自信心和学习的兴趣,那就有了学习的动机,在学习中会逐渐的提高自己的应用能力。
(1)灵活应用实验教学
化学课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在课本的开始部分都有许多实验,老师可以让学生们来自己动手做实验,给他们分成不同的实验小组,鼓励学生们自己动手来制作一些简单的实验。这样,学生们在自己动手中,学习到了化学知识并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将会对化学产生兴趣而且能够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在实验中,把实验联系课本知识并联系实际,这样可以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这种教学能够让学生们真正的感受到化学中的乐趣,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动手动脑的能力。培养了学生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为以后的学习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
(2)灵活应用练习题,讲练结合
但是随着课程的推移,理论性的知识就会越来越多,相应的实验部分也就逐渐的减少。在这种情况的课堂教学中,老师不要急于的去讲述课本上的知识,应在适当的时候给学生们引导这些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现象。不要自己跟着自己的思路一直讲,一定要多和学生互动,实时的了解学生吸收新知识的程度。学习的一个过程无非就是: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们做一下练习题,讲练结合,让学生们轻松的学到知识,并培养他们应用知识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创建互动讨论小组
课堂上,老师要多让学生来发表言论。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们的注意力,从而抓住学生的心,来进行教学。每当遇到一个学生有不同意见的点的时候,老师便可以抓住机会,让学生们组成不同的小组,积极的参与讨论,充分发挥自己的脑筋,并派每组的代表总结观点,发表言论。共同去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课后留的作业也可以让学生们互相检查,在检查中发现更多问题,并强化知识。这样会充分的调动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并逐步的引导学生们去主动的探索化学知识,在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综合能力。
在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付出时间来多和学生们接触并了解他们的想法。许多老师都是讲完课之后就不管学生了,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其实想要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们的能力,就应该在课后与学生们进行交流并关注一下他们的兴趣点。这样会更好的建立师生关系,帮助更多的同学,使同学信任老师,从而也就喜欢老师讲的课,在教学中也会发挥最佳效果。另外,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也发现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可以利用课余的时间帮学生们补回一下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加有自信。每当学生们取得进步时,就应予以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们尝试到被肯定后的喜悦,并体会老师的良苦用心。
总之,在高中化学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联系化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的去进行教学。另外,老师应该善于分析学生,注重与学生们之间的交流,挖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从而有效地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们应用知识的能力。
[1]汪哮楠.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浅谈高中化学教学[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24期
[2]黄秀英.“自主—探究—合作”化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