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静雯
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跨文化视角下的国学教育教学量化分析与研究——应用国学教育帮助少数民族突破跨文化困境
谢静雯
宁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
本文主要针对少数民族预科在文化交流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生活、饮食习惯差异;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差异;宗教信仰差异;语言文化差异;民族禁忌差异等,并指出站在国学的角度改进这种现状,主要从普及各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营造良好的国学环境、完善国学教育体系、加强双语教育来进行努力。
国学教育;少数民族;文化冲突;预科学生
宁夏大学中少数民族众多,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存在着交流障碍,因此本文基于此对宁夏大学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跨文化交流障碍进行了调查分析,并指出应该在高校中加强国学教育,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团结,帮助少数民族学生更快融入到高校生活中。
1.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的障碍
(1)生活、饮食习惯差异。不同少数民族有其独特的饮食习惯,比如信仰伊斯兰教的同学最忌讳吃猪肉,或者忌讳别的学生在其跟前提起猪这个字眼。因此信仰伊斯兰教的学生在公共场合和非伊斯兰教信仰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存在着交流障碍,非伊斯兰教学生需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言,不能随意谈论自己的饮食习惯,总是害怕自己的言语伤害到其他学生的心理。
(2)行为方式差异。不同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地理环境、交往方式、家庭教育的不同,因此就会长期形成不同的行为方式。例如彝族学生比较注重孝道,对待长辈要谦和尊重,注重理解。因此在与其他民族的学生交往过程中,彝族学生就希望别人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如果不被尊重,那么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和郁闷情绪。每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不同,因此就形成不同的思维方式。
(3)宗教信仰差异。不同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都会形成自己的宗教信仰,这是与当地的经济文化水平息息相关的。例如宁夏大学中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自回族、维吾尔族以及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还有一些学生来自青藏高原、内蒙古、苗族,信仰佛教,一些学生来自西南地区的羌族、彝族以及僳族,信仰基督教,此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学生信仰萨满教、毕摩文化等。
(4)语言文化差异。少数民族在形成过程中一般都会形成自己的语言,因此有自己语言的禁忌,一些约定俗成的语言可能在少数民族语言就是一种侵犯的语言。
(5)禁忌不同。少数民族在其长期的历史、生活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会形成其不同的禁忌。
2.引起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障碍的原因
(1)民族交往历史的不同。许多少数民族与汉族或者其它民族的交往从秦汉时期就已经开始,但是地域不同、自身发展程度不同,以及语言之间的差异,因此就造成不同民族交往的障碍。例如云南、广西、湖南以及广东等地区的少数民族的交往就比较密切,内蒙古和东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比较密切。
(2)文化交流程度的差异。汉朝之后,汉族和少数民族的交往中,一些少数民族就吸收了汉族的儒家思想。佛教在汉族的广泛传播,也影响了一些少数民族开始信仰佛教。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如苗族、白族、彝族以及土家族等,北方的蒙古族、女真族之间还存在着密切的政治、经济交往,汉族在迁移过程中也会和少数民族通婚、战争以及躲避灾难,这样就促进了民族之间的融合。因此一些和汉族文化交流比较密切的民族在大学生跨民族交往中压力就较小,而一些交往不密切的民族学生就存在着交流的障碍。此外,宗教信仰的不同也会造成学生之间出现交流的困难。
(3)经济发展程度不同。任何民族在发展过程都受到当地经济水平的约束,因此形成了不同的心理性格、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例如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热情、奔放、坚强,但是容易急躁;在山地耕牧、刀耕火种的山地少数民族学生,性格就比较内敛保守;平原农耕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往往比较开朗、豁达。因此不同经济文化背景,就造成了少数民族学生性格的不同,这就会给学生交往造成障碍。
1.普及个民族传统文化知识
在大学课程中,可以通过设置《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宗教》这种类型的公共课,来促进不同少数民族的学生都能够走出自己的民族圈子,去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了解其它民族的宗教禁忌和文化习俗,这样在交往中就能理解其它民族的学生,避免学生之间出现隔阂。
2.营造良好的国学环境
宁夏大学在对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用实际行动来营造良好的国学氛围,例如在学校的回廊、墙面上都贴上能启迪人的标语,让学生能够随时处于国学氛围的熏陶过程中,学生就会感到国学的魅力,然后在和其它民族的学生交往过程中,就会站在对方的角度上思考问题。
3.完善国学教育体系
宁夏大学应该在预科学生的课程中开设《国学》这门公共课,对各少数民族的学生普及儒家思想,用儒家思想来让学生正确看待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然后形成多元化的校园文化。首先,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主要是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国学修养和人文素质,例如可以将《国学》课程设为必修课,而《中国通史》设为选修课;其次,国学课程设置应该分为公共必修课以及丰富多彩的选修课。
4.加强双语教育
对少数民族学生应该从小进行双语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髓都是通过汉语来书写的,少数民族的学生掌握汉语以后,就能够灵活使用汉语,并且能够更深刻了解国语文化和精髓,这样就能促进其更好地融入到大学生活中。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像纽带一样维系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能消除各个民族之间的隔阂,因此就需要从普及个民族传统文化知识、营造良好的国学环境、完善国学教育体系、加强双语教育这四方面在高校中普及国学教育,在提升学生国学底蕴的同时,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团结。
[1]王守宏.跨文化语用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策略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2]谭瑜.高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学生跨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3.
[3]李闽燕.吴宓国学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西南大学,2015.
[4]冯大彪.蒙古族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
宁夏大学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国学教育在少数民族预科学生跨文化交际困境中的功能性研究;2015年12月立项;项目编号:SK15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