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齐平++乔玉平
大家都知道,良好的行为习惯会影响人的一生。我认为,养成行为习惯重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更重要。因此,我在教育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方法有以下四点:
一、强化意识
强化学生的卫生意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之基础。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可以采用集体学习、分组讨论、笔试抢答、社会调查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进行。其次班主任要有激情。要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创设情景,宣传规范,动之以情,使学生从内心自觉接受。再次班主任要重实践指导,从小事抓起,严格要求。最后要发挥规范的督促制约作用,经常开展卫生自查、整改、考核、评比等活动,由值日干部定期检查或小组成员相互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对学生中产生不良行为要对照校规、班规及时矫正,使规范能落到实处。
二、榜样引领
俗话说得好:“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首先教师自己要做学生的表率。为此,我时时处处注意为人师表。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我都首先做到。其次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学习的榜样也是一种有效的方法。把孩子们身边的同学作为榜样进行宣传,并进行表扬、加分,还让其他学生对照榜样找出差距,明确自己的奋斗目标。在榜样的引领下,学生的个人卫生习惯已经逐步养成。
三、陶冶感染
良好的卫生习惯养成,还要靠班级环境的感染熏陶。因此要重视班级文明建设,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有机结合。首先精心布置教室,让学生共同创造优美、健康、和谐、温馨的“家”,让学生随时随地、深入持久地得到感染熏陶。其次狠抓班级的“两个文明”的建设,定期学习《小学生一日常规》和《小学生守则》,并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指导。还制订一系列的班规,健全、完善各项卫生制度,以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四、多方联动
习惯是一种后天获得的条件反射,只有经过反复训练、示范、矫正才能得以巩固。因此,对学生已养成或基本养成的良好行为习惯,要注意给予科学的强化;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及时表扬、鼓励;对于自制能力差的孩子,更是要不断地示范、矫正,做到常抓不懈。当然,这都需要和家长达成共识,让家长关注孩子在家和社会上的行为,并进行有益的指导。
总而言之,良好的卫生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持之以恒。
编辑 鲁翠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