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阳
“本位”的内涵即核心主体,内在的灵魂,而“儿童本位观”即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以顺应儿童发展为核心,注重儿童心理、精神、能力的个性成长为原则。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奠基性课程,融合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是新课程改革的迫切要求,更是儿童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呼唤童趣,让语文教学意趣无穷
好的语文教学当如一把重锤,敲在儿童心间,从而让学生与文本间产生相见恨晚的喜悦。然而,回顾传统语文课堂,强烈的目标意识让课堂陷入呆板、枯燥的境地,片面追求教学成绩让语文课堂蒙上了厚厚的尘埃,很多学生习惯了躲在文本的角落里,或听教师侃侃而谈,或感课堂寂寥岑岑,课文、课堂与自己永远是淡漠和疏离。相比之下,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兴趣是他们最大的学习动力和心理需求。为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以童趣呼唤童趣,让孩子们沉浸在课堂,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如,在教学《狐假虎威》一课,学生朗读“狐狸扯着嗓子说”这句时,教师问学生“扯”的意思,很多学生都认为像“扯橡皮筋儿一样”把嗓子扯长。教师听后没有直接评价,而是用手在嗓子处比划着拉长的样子,滑稽而夸张的动作立刻引起了孩子们的哄堂大笑,笑过之后很多孩子顿悟,“扯”的意思不是拉长嗓子,而是拉长嗓音。
二、贴近童意,让语文教学灵动隽永
每个人都有着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往往是儿童的专利。从儿童本位观出发,作为教师要做好辛勤的园丁,精心呵护每一次想象力的爆发和膨胀。然而,现实教学中一些教师总是在不经意间,以成人的思维调控课堂,自觉不自觉地以成人的思维方式影响孩子。所以,遵循儿童本位观,教师要先转变自己的观念,在教学中以一颗未泯的童心亲近孩子,敏化思维,实现儿童个性化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如,学生在学习《鹬蚌相争》的故事时,文中写鹬对蚌说:“你不松开壳儿,就等着瞧吧……”有学生提出质疑:鹬的嘴巴被蚌夹得紧紧的,怎么能说话呢?教师珍视学生这一独特体验,让学生互相讨论,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有学生说:改成“鹬心里想……”就行了;也有的学生说:改成“鹬瞪着眼睛,想说……”也行。奇思妙想从孩子们的头脑里蹦出来,最后孩子们一致认为该写封信给课本编辑……暂不论改了之后好不好,孩子们这种敢于质疑、敢于表达的劲头儿,本身就是儿童成长中最宝贵的东西。
三、读懂童心,让语文教学情趣盎然
小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大多是建立在他们现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之上的。所以,很多时候儿童的情感与成人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也许成人认为不经意的事情,却能够在孩子的心中掀起轩然大波;而成人格外关注的地方,却常常在孩子心里波澜不惊。一句话,儿童的情感世界是一湖澄澈的水,作为教师不可以以成人的情感解读儿童,而应以桨轻轻地划过湖面,让孩子们的心间自然荡起层层涟漪。所以,从儿童本位观出发的语文教学,要求教师懂得尊重,善于解读,引领学生由浅入深,从不同侧面接近文本,在文本与学生间引起自然和谐的情感共鸣。如,在教学《幸福是什么》一课,教师本想引导学生领悟文本的主旨——幸福是辛勤的劳动,是做有意义的事情。而为了增强学生的体验,教师先让学生来说说“幸福是什么?”有学生认为,幸福是和爸爸妈妈一起吃中秋月饼。也有学生认为,幸福是和自己的好朋友在一起快乐的玩儿。面对学生与本文思想不太搭的答案,教师没有强迫学生接受预设的内容,而是夸赞孩子们感受细腻、朴实、真切……儿童最本色的情感流露出来,和为了“加速”儿童成人化的预设比较起来,这样的生成再自然不过了。
总之,教师当充分地关注儿童,探寻本源,让儿童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阳光,暖意前行。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