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
摘 要:旨在寻找、探索提高小学生速度轮滑成绩的训练方法。运用对比实验法,在一个年级挑选两个具有轮滑基础的班级,一班采用传统力量训练法,另一班则采用“核心力量”训练方法进行相同时间的训练。经过一个周期(15个星期)的训练后,对两组进行同等项目成绩的测试。结果发现在初期(3周),两班的成绩没有太大差异;而到了本周期的末尾再次测试后,得出“核心力量”班的成绩要明显好于“传统班”。所以小学速度轮滑成绩可以通过“核心力量”训练来提高。
关键词:小学生;速滑成绩;核心力量
轮滑是一项广受小学生喜爱的有趣的运动项目,它在我国已经兴起了十个年头,由于它的趣味、惊险、刺激、健身和娱乐特征,正好迎合当代小学生的需求。轮滑运动可以提高学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尤其是对人体的平衡、协调素质。它还能发展学生各方面如耐力、速度、灵敏等综合素质。近年来,轮滑已经逐渐走入越来越多的校园,每个区还有自己的示范学校,我校作为吴江区轮滑示范点,轮滑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由于现在的孩子身体素质普遍较低,所以在轮滑教学和成绩上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问题。本篇论文研究从“核心力量”出发,通过实验对比总结出其对轮滑成绩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1.研究对象
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三年级一班和二班,每班40人,共80人。把一班作为“传统班”,二班作为“核心力量班”。两个班级学习时间和内容基本一致,区别在于,“核心力量班”除了进行“传统版”的内容外,还要专门训练“核心力量”,时间是15周。
2.研究方法
通过网络查找各种关于“轮滑训练”“核心力量”等材料数十篇,作为本论文的理论依据。
对两班的学生按照不同的内容进行15周的训练,内容如下:
训练时间每周四次,分别是:周一、周三、周四、周五。
传统班级:下肢力量、柔韧素质、协调素质和轮滑专项。
试验班级:下肢力量、柔韧素质、协调素质、轮滑专项和核心力量。
注:每次训练各内容穿插进行,实验班每次结束后都要进行核心力量训练。
核心力量训练相关肌肉名称:
大腿肌群:股直肌、股二头肌、股外协肌、缝匠肌、趾骨肌、大收肌
背部肌群:背阔肌、下后锯肌、竖脊肌。
腹部肌群:腹直肌、腹外斜肌。
盆带肌群:臀大肌、腰大肌、臀中肌、臀小肌。
3.数据的采集
由于选择的是有一定轮滑基础的班级,所以在实验前对两班进行了初次采集;而在三周后我们又对两个班级进行了数据的采集;最后在15周结束训练之后再次对两班进行数据的采集。采集项目都是300米成绩,都采用平均成绩和最好成绩进行对比。
实验前两班300米平均成绩与最好成绩对照:
传统班级:平均成绩45.5,最好成绩43.6。
实验班级:平均成绩45.8,最好成绩43。
从中可见:实验前两个有一定轮滑基础的班级,300米平均成绩和最好成绩相差不多,都是传统班略微好于核心力量班。
二、研究结果
1.两班训练3周后300米成绩对比:
传统班级:平均成绩44.5,最好成绩42.7。
实验班级:平均成绩44.5,最好成绩42.5。
从中可见,两班学生在训练3周后,300米成绩虽略有提高,但是两班差距不大,核心力量班提高幅度略大,最好成绩稍微高于传统班,平均成绩持平,有点向上的势头。
2.两班训练15周后300米成绩对比:
传统班级:平均成绩43.5,最好成绩42。
实验班级:平均成绩42.5,最好成绩41.1。
从中可见,经过一个周期的训练,两个班级的平均成绩和最好成绩都有所提高,但是核心力量班的平均成绩提高幅度较大,超越了传统班,最好成绩同样如此。
三、讨论分析
所谓“核心力量”是指脊柱、髋关节和骨盆这一带的肌肉力量,它们是身体的中坚力量,也是连接上下肢的结合部位和枢纽部位。所有力量都是通过它们进行传送的。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四肢的力量训练,而忽视了核心部位肌肉的力量。直到20世纪90年代,北欧的学者提出了“核心力量”这个概念。因为人体大部分运动都是整体运动,是由多个肌肉群参与的全身运动,在运动中要把不同关节和肌肉的运动整合起来,从而形成专项力学规律的肌肉“运动链”,为末端发力创造理想的条件。尽管核心部位的力量不像四肢肌肉那样直接参与人体运动,但是它们的稳定收缩可以为四肢的收缩建立支点,同时还可以协调不同肌肉之间的运动,加快力量的传递。
由于轮滑运动的独特性,它需要在轮子上完成动作,因此对身体的稳定性要求更高,而核心力量训练恰好为其锻炼了身体平衡的能力。所以强化核心力量训练,为轮滑训练提供了更好的平衡功能,更是为处于极不稳定的下肢发力提供支点。由此可知,提高核心力量是提高轮滑成绩的一个有效途径。
四、结论建议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只要坚持训练两个班级学生的轮滑成绩都有提成,但是采用核心力量训练的班级成绩更加显著。小学阶段开展速度轮滑训练,要重视核心力量练习,这对提高训练成绩将会有很大帮助。
参考文献:
饶英.保障安全的幼儿轮滑教学模式[J].体育师友,2008(03).
编辑 李建军